郭美伶
摘 要:本文以“對……來說”為研究對象,以BCC語料庫為語料來源,以偏誤分析為研究方法,對該結構的意義和用法、語義特點及句法功能進行本體研究,對學生使用結構的情況及成因、出現(xiàn)的偏誤類型及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期對該結構的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對……來說”;偏誤分析;教學策略
框式介詞是由前置詞和后置詞同時出現(xiàn)而形成的框架,被支配項居于中間位置,而構成的一種介詞類型。框式介詞與經常說的“介詞”功能大致是相同的,它主要用來標記句子中兩個成分之間的關系。這兩個成分,一個是受框式介詞支配的成分,這個成分通常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一個是句子中的謂詞。由于語言學界缺少介詞框架的概念,對介詞框架的研究目前還不能形成體系。該結構是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格式,在介詞框架中較典型。陳昌來認為該結構是介引某種論斷、看法所牽涉的某個特定對象,包括動作行為的施事、系事或其它相關對象。學生學習該框架時出現(xiàn)了較多偏誤,筆者對其偏誤及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一、“對……來說”的偏誤研究
以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為語料來源,按照字符串檢索,輸入詞語“來說”,篩選了包含該結構的200條句子。因句子是學生所造,除了運用有誤之外,還存在其他錯誤,但本文不進行研究。魯健驥首次提出學生學漢語的偏誤從形式上看存在四大類型,即:遺漏、增添、替代、錯序,偏誤研究基本上都把這四種類型作為基礎。本文對學生使用該結構時產生的偏誤按前三種類型進行分類,抽取的200條例句中存在偏誤的有70條,下面是對該結構偏誤類型的分類。
(一)遺漏
遺漏指文章中應有而沒有的詞,主要是遺漏“對”或是遺漏整個介詞框架。如(1)(2)。
(1)每年暑假是我們運動員來說很苦的時候。
(2)現(xiàn)在的農業(yè)科技來說這是個解決困難的問題。
例句的偏誤類型一樣,出現(xiàn)了“對”的遺漏或介詞框架的完全遺漏。其原因是對介詞框架的整體意識不清晰。
(二)增添
增添指文章中不應有而有的詞,如(3)。
(3)也許,對其他人來說并不以為然。尤其是她的子女或父母親等等。
(3)的正確形式是“也許,其他人并不以為然,尤其是她的子女或父母等等”。學生錯誤使用,造成句子冗余。
(三)替代
替代指本該用這一框架,但因對漢語的各種表達方式不夠了解,錯誤地使用了其他框架。如(4)(5)(6)。
(4)所以,對我的觀點來說,吃“綠色食品”是更重要的。
(5)但是對人的感情來說,這樣的情況不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6)對別人來看,我父親的性格可能不太理解,但我非常尊敬他。
(4)正確形式是“所以,按我的觀點來說……”;(5)正確形式是“但是就人的感情來說……”。這兩句把該結構的“對”和“按”“就”混淆,混用“對……來說”和“按……來說”“就……來說”。(6)區(qū)分不清“從……來看”與該結構,造成使用錯誤。
從上述3種類型可看出偏誤中替代數(shù)量最多,遺漏較多,增添很少。說明學生在區(qū)分類似的介詞框架時存在較大問題,需教師加以注意。
二、“對……來說”產生偏誤的原因
對外漢語教學中,分析學生產生偏誤的原因非常重要,這可關注到學生使用漢語的易錯點,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也利于加深認識,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
(一)介詞框架本身的特殊性與復雜性
對學生來說,漢語本身的特殊性是他們的難點。介詞框架是漢語獨有的,該結構使用頻率高、語義豐富、用法復雜,雖更多的運用于書面語言,但是學生在中高級階段不可避免的要學習,它本身的特殊性就導致了偏誤。該框架由“對”“來說”和介引成分構成,其中介引成分可以是詞或短語。該結構主要作狀語,且有固定的位置。比如英語中狀語位置非常靈活,若學生按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對應翻譯,就會導致狀語位置錯誤,出現(xiàn)歧義,這使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該結構時遇到不少困難。
(二)忽視同類介詞框架的差異性
與該結構在句法、語義上有異同點的介詞框架有很多,比如“就……來說”“拿……來說”“按……來說”等。學生很容易把學過的、非常有限的漢語知識用在不適合的地方,從而產生偏誤。如(7)。
(7)對我來說,我的父母60歲,而且他們是農民,跟在大城市生活的20歲的我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
(7)是因忽視同類介詞框架的差異性而出現(xiàn)的偏誤,其正確形式是“拿我來說……”。留學生將所學的有限的漢語知識套用在其他的語言規(guī)則上,忽略了“對……來說”與“拿……來說”的細微差別,因而造成了偏誤。
(三)教師的講解與引導不夠嚴密
在講解方面,教師經常按教材的編排把該結構與某一單一的介詞對應起來,解釋為for、to、as,事實上該結構對應的英語形式有很多,比如:for sb/sth、to sb/sth等。且同一英語形式可對應漢語的多個形式,比如“in terms of”就可對應“就……來說”“對……來說”。若教師只是單一地把介詞框架解釋成某個介詞,或是把介詞框架單一地對應某個英語形式,學生就容易產生偏誤。在引導方面,教師要經常列舉例句,把介詞框架放在例句中讓學生體會,若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語義,單純的機械記憶,在運用中硬套該結構,就易出現(xiàn)偏誤。
(四)學生采取回避的策略
回避是學生經常采用的策略,學生如果對某一個語音、詞匯、語法,甚至某個話題沒有太大把握時,一般都不使用。回避的方法可能是沉默著也不說話,但更多的學生是用代替的辦法,用簡單的句式替代復雜的句式。一方面,介詞框架本身有較大的難度,這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另一方面,從語用來看,該結構多用于書面語,交際中使用的頻率較低,導致學生采取回避策略。
(五)教材的編排不當
首先,初級教材的“對”較易懂,只例舉“對”的基本義和用法,不會深入解釋“對”的句法功能,因為初級學生只學習“對”的基本義和用法。中高級教材缺乏對該結構的解釋,因為教材自以為學生已經學過“對”的基本義和用法,就能正確運用該結構。教師若注意不到教材存在的缺陷,且對該結構的句法功能不加以補充,學生就會出現(xiàn)偏誤。其次,教材對該結構的編排也存在另一大問題,把該結構簡單地和“for、to、as”等介詞對應,而沒有對該結構和英語的相應表達方式進行分析。
三、“對……來說”的教學策略
由于介詞框架在句法、語義方面具有特殊性,對外漢語教學必須一方面重視“框”的整體性,一方面注意“架”的形義關系,然后有效提高介詞框架的整體教學效果。如果沒有“框架”意識,就有可能把介詞框架分開來進行教學,這就會忽略“框架”的整體性,也必然會妨礙到介詞框架的教學效果。因此要突出“框”的整體性,針對學習者在不同的階段呈現(xiàn)的偏誤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
(一)細化“對……來說”的講解
教師細化語言點的講解可加深學生對該結構的理解,減少一部分因不懂語言點造成的偏誤。教學中,教師在進行語義分析時應著重講解哪些詞和短語能進入該結構,哪些詞和短語不能,比如名詞、代詞、偏正短語、同位短語能夠進入,以使學生對能進入該結構的成分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教師在句法功能的講解上要強調該結構在句中作狀語和插入語,并結合例句分析哪些是作狀語,哪些是作插入語。同時,建議采用直觀化教學,通過展示例句、分析例句、總結介詞框架的意義與用法,把語言點直接展示給學生,這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區(qū)別不同介詞框架的異同點
漢語中存在一些同類介詞框架,學生經常會混用。教師在講解該結構時可列舉一些相似結構,比如“就……來說”“拿……來說”等。通過列舉同類介詞框架例句,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結構間的異同,教師進一步總結他們的異同,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不同介詞框架的意義和用法。比如“就……來說”的兩個義項是:①引進動作的對象或范圍,②某方面論述,含有比較的意思。“拿……來說”的兩個義項是:①引進論說對象,②引進比較對象,這三個介詞框架的義項各有側重,教師應加以說明。
(三)直接法與情景法相結合
針對在講解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可應用直接法,直接對漢語進行描述或解釋,避免經過英語翻譯后詞義的范圍和大小有所差異。比如:在講解“對”時,不把“對”翻譯成英語中的“for、to”等,直接用漢語解釋“對”,意為引出對象或從某人、某事的角度來看,幫助學生理解。同樣,講解該結構時應直接用漢語展示該框架的兩個義項。教師在引導方面需做出努力,需聯(lián)系大量的話語、句子、語境等,用情景法幫助學生掌握。比如在初級階段,教師可在結合課本對該結構進行準確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向學生展示貼近生活的例句,幫助學生理解并運用;在中高級階段,用小組辯論的形式增強使用的正確性。另一方面應積極設計接近真實交際的情景,讓學生有對話的環(huán)境與機會,鼓勵學生多用、多說、多聽、多寫。只有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學生才能對該結構有更深層次地認識。
(四)正確認識回避并進行心理疏導
學生采用回避策略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從學習語言的角度看,它的消極意義大于積極意義。學生使用回避策略在某些場合可能會得到理想的結果,實現(xiàn)交際目的。若長期采用回避策略,不使用漢語的表達方式,漢語水平就難以提升。因此教師應讓學生清楚回避策略的積極和消極意義,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參與很多課內實踐活動,比如師生間進行討論或學生間進行辯論等。課堂活動中,有的學生非常謹慎,采用消極策略,不敢大膽、主動說漢語,顯得很被動,也不敢大膽運用自己沒有把握的知識。因此教師應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設計,聽取學生的建議,根據(jù)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
(五)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
練習是教材的主要部分,練習應該生動有趣,在形式和層次上應該多樣化。教材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更要提供大量的練習。學習漢語時進行大量的練習很必要,因為該結構的介引成分多樣。教師要根據(jù)每種介引成分進行針對性的練習,練習的重點應該放在介詞框架本身的差異上。首先,練習的數(shù)量要適當,應包括機械性練習、有意義練習和交際性練習。其次,練習不能過于簡單化,應有深度,涉及的語法點要全面且有針對性,而且練習的內容要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情景的設置要真實,要有實用性。然后,教師對新語法點要進行適當拓展,以便加深學生的理解,為中高級階段的學習做鋪墊。
四、結語
本文從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整理出200條例句,從3個方面進行偏誤分類,并分析學生習得該結構的偏誤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五大教學策略,希望能給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王世群.現(xiàn)代漢語框式介詞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2]陳昌來.介詞與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魯健驥.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2(1):60.
[4]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5]金宇同.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框式介詞“在X上”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6]吳蓓.介詞框架“對/就/拿……來說”的描寫和對比[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7]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