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林 周珩 李建軍
摘 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出現體現了國家對“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視。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不僅需要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更需要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改革。《電客車駕駛與故障處理》課程是專業核心課程,是培養、塑造、強化學生“工匠精神”的良好載體。通過企業調研,歸納崗位“工匠精神”內涵,總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課程考核、課外文化的熏陶與教師隊伍建設五方面的改革思路,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為高職專業“工匠精神”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課程改革;電客車駕駛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體現了國家對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視。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即是職業素質、職業精神的核心組成,而高職專業課程教學正是培養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陣地。
一、工匠精神的認識與本課程情況
“工匠精神”的內涵概括起來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四個方面,它既包括從業人員愛崗奉獻、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理念,也包含其耐心專注、孜孜不倦的創新與實踐精神。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者主要通過講座或活動引導學生思想認識、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而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則應深挖課程與教學內容,利用課程改革將“工匠精神”滲入課程方方面面,引導學生切身體會、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
《電客車駕駛與故障處理》課程是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司機方向)新設置的一門專業必修核心課程,課程所涉及內容是由原專業課部分內容改革整合形成,設置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無論從課程設置時間還是課程內容來說,《電客車駕駛與故障處理》都是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養、塑造和強化的良好載體。通過對本專業畢業生就業企業走訪調研及問卷調查,將企業對相關崗位“工匠精神”的內涵歸納為以崗為榮、良好形象、自主學習、恪守安全、嚴格守時、遵行規章、細心專心、冷靜應變、合作互助、追求極致。
本文結合《電客車駕駛與故障處理》課程與企業調研專家交流所得建議,通過總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課程考核、課外文化熏陶及教師隊伍建設五個方面的改革思路,為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德技雙馨的“城軌匠人”探索新路徑。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課程改革思路
(一)課程目標中“工匠精神”的樹立
《電客車駕駛與故障處理》課程所涉及內容在各舊課程中的培養目標多設定為“要求學生掌握通用性知識點”、“熟練基本操作技能”及“培養學生安全意識、溝通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未針對學生就業及發展崗位做詳細調整。這就導致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只為了知識點或考試被動式學習,失去了熱愛崗位、自主學習、不斷突破精神的培養。
針對以上現象,要想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需將“工匠精神”加入到課程目標中,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提升職業認同感并不斷提升自我,力求突破。為此,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調整了這一課程的課程目標,使之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加重視學生溝通協作、自主學習、創新精研和靈活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這樣的修改將為學生進入企業進入社會自我循環提升提供精神支撐。
舉例來說,課程技能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要“熟練手指口呼”的技能,并在素質目標中明確了“培養學生嚴格守時、遵行規章的態度”“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優秀的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工作作風、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等條目。
(二)課程內容上“工匠精神”的深挖
《電客車駕駛與故障處理》課程內容是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依據國家《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司機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城軌車輛技術專業教學標準》、企業崗位能力分析報告及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對車輛駕駛“工作過程系統化”分析,遵循內容由易到難的原則改革確定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安全心理與工作態度、駕駛操作基本認識與技能、電客車一次標準化作業及電客車常見故障處理四部分。課程將崗位要追求的“工匠精神”與課程傳授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通過課程內容的深度挖掘推動課程目標的實現。
1.課程理論部分
課程理論教學中我們將安全心理與工作態度作為開篇第一章,通過企業真實案,例如“演練列車脫軌事件”“列車出清事件”“司機曠工事件”等,明確電客車司機“恪守安全、嚴格守時、遵行規章”工作原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過企業真實案例“區間暴恐事件”“區間乘客報警事件”等,引導學生注重自身細心、合作品質的培養。
課程后三章的理論部分,我們引入企業一線規章細則,通過對現場操作規范的先行學習,強化學生崗位認同感及責任感,培養學生“以崗為榮、遵行規章”的品質。
2.課程實踐部分
本課程實踐學時占總學時2/3以上,因此實踐教學內容是學生逐步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石。
實踐教學的每個項點都是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根據現場典型工作任務提煉制定的,我們要求學生嚴格執行企業標準,行動操作均要做到“手指口呼”,確保心到、眼到、手到、口呼到,以此培養學生“恪守安全”的工作原則及“細心專心”的品質。細化到不同項點上看,無論是“動靜檢作業”要求的“細微問題不放過”、“標準化作業”中要求的“手指眼看口呼心到”、“對標停車、平穩駕駛”上的“追求極致縮小誤差”,還是“典型故障處理”中要求的“上傳下達、冷靜處理、合作互助、縮短時間”,都反映出本課程實踐教學內容與“工匠精神”培養的密不可分。
(三)課程教學中“工匠精神”的培養
課程內容的展現需要課程教學手段、方法、資源的支撐,在課程教學中我們采用“分小組教學組織”“三崗位角色扮演”“遞進型實踐計劃”“全過程模擬駕駛”“現場專家參與指導”的方法,依托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城軌綜合實訓中心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
1.分小組教學組織
課程授課中,我們將全班同學分為十幾個學習小組,三人一組,在理論授課中,采用教師講授規章“舉一”,小組講授細則“反三”的方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思考規章細則如此設置的原因、必要性和可改進性。
2.三崗位角色扮演
實踐教學中,我們要求三人學習小組成員分別扮演“司機”“車站”“行調/信號樓”三崗位,并不斷輪崗操作,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崗位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及自主學習、合作互助、創新方法的品質。
3.遞進型實踐計劃、全過程模擬駕駛
課程實踐教學采用“遞進型計劃”“全過程模擬駕駛”開展電客車駕駛“一次標準化作業”“典型故障處理”實踐內容。首先利用綜合實訓中心多媒體實訓室仿真軟件熟悉行車設備及動車流程,繼而利用簡易仿真操縱臺依次完成靜檢、動檢、出入庫、正線行車、折返、典型故障處理的模擬駕駛操作練習,最后通過仿真駕駛艙進行內容考核。實踐計劃的“遞進”和“全程的模擬駕駛”極大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與應變能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和不斷爭先、追求極致的學習態度。
4.現場專家參與指導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邀請現場一線司機、專家進行指導,交流行車、職業規劃經驗,指導操作規范與心得,提升了學生職業認同感、歸屬感。
(四)課程考核上“工匠精神”的體現
傳統課程考核基本都以終結性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難以反映學生真實學習狀態。基于“工匠精神”的本課程改革,突破舊的考核單一的問題,將總成績分為過程與終結性兩部分進行綜合考核,并在兩部分中增加了對學生“工匠精神”層面的量化計分及考核比重,如將“手指口呼”納入行為規范考核點,在日常實踐要求小組成員針對此項行為規范進行互評打分等。考核內容與分值如下表所示。
(五)課程外“工匠精神”文化的熏陶與教師隊伍建設
除在課程教學中加入對“工匠精神”的引導考核,在教學外,我們注重學生儀表形象、生活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形象”,通過介紹企業典型“匠人”,學習企業文化理念,從側面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熏陶,增強學生崗位認同感、歸屬感。此外,我們的教師隊伍每學期都會到企業一線進行學習調研,實時與現場接軌,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更新企業“工匠精神”的體現并進行轉化,在教學與實踐過程中,規范自身,以身示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三、結語
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樹立不是短時間可以促成的,它不僅需要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培養,更需要專業課教師在課程上的不斷引導。本文總結了《電客車駕駛與故障處理》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課程考核、課外文化熏陶及教師隊伍建設五個方面基于“工匠精神”的改革思路,力求將“工匠精神”課程改革常態化,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匠人”。
參考文獻:
[1]黃盈盈.論工匠精神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6(17):49-51.
[2]李夢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11):66-71.
[3]周甲偉.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電氣工程制圖課程改革[J].職業教育,2018(9):39-44.
[4]周宗斌,朱華,朱麗,朱琛,高婷.基于“工匠精神”的電路基礎課程教學評價改革初探[J].科技論壇,2018(10):135-136.
[5]王娟娟,賈亞娟,謝國坤.基于“工匠精神”的電路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研究,20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