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雯博 孫曼曼 胡高鋒 鄭湘湘
摘? 要:人工智能已經走下“神壇”,被應用在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中,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取代了許多人類崗位,從當前情況分析,大學生就業時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影響其入職心儀崗位,尤其是在畢業生數量逐年而增的現實情況下,有必要探索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的措施對策。筆者從人工智能背景出發,對大學生就業現狀進行分析,并探究在此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 人類崗位? 大學生? 就業現狀
幾年前,人工智能發展水平較低,僅能代替人類完成一些機械性簡單的基礎工作,時至今日,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與大學生“競爭”同一工作。鑒于此,該文圍繞主題展開探究。
1? 人工智能背景分析
人工智能這一概念產生已有60多年歷史,現被簡稱為AI,人工智能從本質上而言,可以將其歸類于計算機領域,其主要特點是將人類思維賦予智能機器,促使其能夠做出與人類行為高度相似的反應。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其技術愈加完善,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如人與“阿爾法”的比賽,再如無人駕駛汽車的誕生,還有“天貓精靈”智能音箱,都顯示出人工智能的優勢,以該技術為核心的產品,勢必會對人類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2? 人工智能下大學生就業現狀
2.1 大學生能力無法滿足崗位需求
不可否認,人們常說的“大學是年輕人的養老院”具有一定道理,我國大學對學生的培養,主要以考試的方式進行,即期中期末考試,學生在校期間,“宅”者大有人在,且逃課替課者也不在少數,學生每個學期只要考前背一背,考過60分就萬事大吉,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半知半解,且學校也忽視了實踐性培養,導致畢業生與工作崗位要求差距大。
2.2 傳統就業崗位受到沖擊
在人工智能發展中,一些機械性、表轉化簡單的工作已經被智能機器取代,機器換人已不再是新聞了,許多工廠企業一線用工已經由人變為機器人。無人工廠、無人超市,以及機器編輯、機器會計的應用,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已經被應用到流通、銷售、服務領域,從體力崗位擴散到技能崗位,其對傳統工作崗位的“占領”可見一斑。
2.3 人工智能性價比高于畢業生
大學生是天之驕子,長期以來,其工資待遇就高于其他人員,尤其是在《勞動法》的作用下,聘用單位需要為大學生交納各種費用,還有各種法定假日,同時,大學生容易受到個人生活影響,難以保持穩定的工作狀態,如失戀導致工作效率低、與同事關系不睦影響工作態度等,此外,大學生多不愿意加班,且加班需要企業多支出報酬,增加人員成本。與之相對的人工智能產物,即機器人,不僅工作效率高,可以全天工作,且不會受到情緒影響,僅需要進行維修養護即可,與畢業生相比,其性價比更高。尤其是高技術的人工智能,其“智力”高于普通大學生,因此企業更加傾向人工智能,導致工作崗位缺乏以及畢業生求職碰壁等問題。
3? 人工智能下大學生就業對策
3.1 學校改革,培養高質應用型人才
調查顯示,許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上都存在不合理之處,有些課程屬于“可有可無”性質,且部分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經久不變,導致教學內容落后于學科發展。與此同時,在教學中輕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僅能紙上談兵,這也是學生就業后說“學校里學的東西都沒用上,工作3個月比上學3年學得都多”的原因,此外,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也過于單一,無法讓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因此,高校應該從自身入手進行教學改革,首先,要調整課程設置,將不必要的課程剔除,增加必要性課程;其次,對于教材也要選擇包含學科前沿知識的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再次,要增加實踐教學,將學生的實踐納入考試系統中;最后,要保持教師的先進性,讓教師到對應崗位中工作學習,組織教師進修,保證教學質量,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人類相比,人工智能具有效率、成本優勢,但是人的創新意識是不可比擬的,因此學校要鼓勵學生創新,開設創新性課程,舉辦創新賽事,如創新創業賽以及專業技能比賽,提升學生的性價比,用創新力與人工智能競爭,培養出與社會需求相對應甚至是高于社會需求的畢業生。
3.2 加強就業指導,重視學生職業發展
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化,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就業指導課,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撥開就業迷霧,為學生就業提供方向指導與引領。但是,從現實效果而言,此類課程的實際效用有限。究其原因,一是課程并未受到師生的重視;二是授課教師專業性不足,難以為學生提供專業性指導與幫助,導致學生漫無目的地學習,在就業時缺少職業選擇經驗,并且職業素養也難以支撐其完成工作。鑒于此,高校應該聘請專業教師授課,或是對現任教師進行培訓,組建有理論、有經驗的教師隊伍。其次,要加強應屆畢業生的指導,指導應細化具體化,根據學生特點、學科特點、崗位實況進行指導。如某些冷門學科,大城市就業機會少,此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思想指導,打消學生對三四線城市的偏見,讓學生將目光轉向三四線城市;對于一些新興產業與行業,教師要對其未來發展進行研究,找出具有潛力的工作崗位,指導學生就職,通過有效的指導,為學生規劃最佳的就業方案。
3.3 加強校企合作,進行定向培養
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必然對策,多數高校都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且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其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畢業就失業的困境,讓學生畢業后有工作有去處。但是從校企合作的大情況分析,仍然有些許問題有待研究解決,如校企合作僅停留在量上的合作,如學生到企業參觀,企業派人到學校演講,卻沒有質上的合作,即合作對學生沒有實質性幫助,如參觀僅停留在走馬觀花的程度。因此,校企合作要注重質的合作,讓學生到對應的崗位實習,全方面了解企業的文化與制度要求,并且通過崗位實習,也能夠讓學生對工作有最直觀的認知,可以發現自己與崗位之間的匹配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對于企業而言,也能夠通過實習發現優秀學生,當學生畢業后進行人才招攬。對于企業人員到校演講,要從大一到大四不間斷地進行,讓學生從入校初期就對就業有所了解,且要指派崗位人員和企業管理者共同演講,讓學生了解崗位工作內容的同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通過此種方式,實現學生的定向培養,能夠讓學生更匹配崗位,讓學生在人工智能下順利就業。
4? 結語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工作是必然趨勢,因此,高校與畢業生都要正視這一問題,并且要有信心,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提高畢業生素質,讓畢業生能夠順利就業,畢業生也要轉變觀念,調整就業方向,摒棄面子問題,找工作時更加看重崗位與自己的匹配性,看重自己的長遠發展,最終找到適合自己且心儀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越.看600名AI大學生如何“解決真實世界問題”——2019DeeCamp人工智能訓練營側記[J].中關村,2019(9):46-49.
[2] 聶晨,徐戈琪.文科大學生群體對于人工智能影響就業的認知程度:基于訪談的質性研究[J].今日科苑,2019(6):73-80.
[3] 聶晨,郇敬雅.人工智能的就業把關人角色——大學生對人工智能應用于招聘決策的認知與態度的調查研究[J].今日科苑,2019(5):75-83.
[4] 鄭海燕,彭明華.人工智能對當代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以會計專業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5):25-26.
[5] 趙鈺琳,李慧慧,李憲坤,任新平.學習“智”變重構未來——人工智能技術沖擊下大學生學習模式創新研究[J].智庫時代,2017(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