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從內容與價值概述、學科與核心素養關系、優化建議、需要注意的問題四個方面展開闡述,總結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核心素養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初中思政學科從“思想品德”到“道德與法治”的變更,是一次教材體系的調整,從教材內容到教育理念上都有新的改變和突破,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學科所具有的“立德樹人”素養發揮出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從而實現個人的健康成長。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學科“立德樹人”的功能。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關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還存在一些不足,初中生的年紀也較小,對社會與世界的認知不深,剛剛開始形成自尊與自我實現的觀念,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也難免會對未來形成迷茫的心理。所以,下面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展開分析。
一、 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培養概述
(一)核心素養內容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之后,能夠真正獲得一些知識,積累一些收獲,從而體現該學科的價值。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指導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初中生的道德素養、心理品質、法律與公民意識等得到發展。所以,由此可以確定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即道德品質、法治觀念、健康生活等。
其一,學生的道德品質。初中生必須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思想觀念,作為愛國精神與中華文明的傳承人,在公共場所要遵守秩序,秉持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理念,為社會、學校紀律的維持做貢獻;其二,學生要健康生活。學生通過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要更加熱愛生命,發現生活中的美,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觀念,正確認知自我;其三,形成法治觀念。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法、守法、用法,成為法治社會下的中學生。
(二)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作用
按照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標準,該學科是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主,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其能夠通過學習構建思想道德觀念與品質。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比較特殊,與數學、語文等基礎課程相比,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關注德育。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時,要做到兩點:第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深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體系與道德價值觀念,為實現健康成長奠定基礎;第二,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傳統文化宣傳等有重要作用。所以,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科核心素養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手段。
二、 道德與法治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密切聯系
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與道德與法治課的聯系十分密切,需制定完善、可行的教學策略。初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下:第一,初中階段是學生綜合素養與學習水平的提升的重要時期,組織其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觀念;第二,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使用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為背景,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能夠讓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將日常生活與學習結合,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且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效。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要緊密聯系,才能夠有效實現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幾點策略
(一)教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核心素養聯系非常密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綜合水平。然而具體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立德樹人”功能的發揮。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程面臨新要求,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同時也負責教學活動組織的工作,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期間,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么在教學時,教師需要時刻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提高個人專業素養,順利組織教學活動。
以部編版七年級《友誼與成長同行》一課為例,教師組織這一課教學時,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即梳理朋友圈的原因與青少年交友的意義。隨后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要搜集整理教學資源,始終堅持立德樹人觀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同學們以前如果有開心、難過的事,第一個想告訴的人是誰?”“上學之后再發生這樣的事,這個人是否發生變化?”在問題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了解朋友的真正含義。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活動,讓學生總結從幼兒園時期開始到現在,自己的朋友圈是否發生了變化。最終發現,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自己的交友圈也會發生改變。這樣一來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友誼與成長的重要性,并且提高教學專業素養。除此之外,教師要多參與培訓,掌握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新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傳遞給學生,發揮課程教學的價值。
(二)核心素質培養體系:致力于完善與優化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教師要按照當前所呈現的實際需求學生生活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構建完善的學科核心素質培養體系,在教學中運用該體系,分別制定有效的教學對策。如果站在宏觀角度,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切實完善學科教學計劃,制定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按照當前教學現狀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第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道德與法治內容,在課堂上創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課程知識;第三,組織教學實踐,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實踐活動,樹立法律意識,通過基礎理論與實踐活動的結合提升核心素養。例如:以部編版七年級《“我”和“我們”》一課為例,教師指導這一課教學之前先制定教學方案,讓學生了解集體的意義,隨后再指導學生參與拔河這一集體活動,組織集體活動時教師要以教材中的基礎知識為依據,讓學生在參與拔河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個人與集體在力量上的差距,從而形成合作意識,真正投入到集體生活中,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三)培養方法:注重多樣化
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除了能夠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將課堂拓展到戶外,探索一些多樣化的核心素養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例如:部編版八年級《我們的公共生活》一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園中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發現公園中的休息椅、垃圾桶、路燈等公共設施,并且說出這些公共設施的作用,感受自身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隨后教師再指導學生要愛護公共設施,完成這一課基礎知識的教學。隨后,教師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社會中發現的不文明現象,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學生積極性:組織教學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年齡、課程特征等因素的存在,一些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興致并不高,學習積極性缺失。這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將活動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基礎知識結合起來,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以部編版八年級《秩序與規則》一課為例,教師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可以組織角色扮演的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情景劇,將生活中常見的不遵守規則現象在課堂上演示。通過這一教學活動,學生更加熱情地參與討論,養成遵守秩序的道德品質。
四、 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培養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術
不管教師采用的教學形式如何,其本質都是為教學內容服務,那么對于表達方式的選擇,則要考慮教學內容。雖然信息技術教學和以往采用的教學方式相比效率更高,但教師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式,必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如西沃白板5與班級優化大師等,但是不能過于依賴這些新技術設備,課堂上將其作為輔助工具,明確課堂教學主體,提高教學效率。
(二)內容的滲透要深入
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內容加以展示,會采用聲音、圖像、視頻等結合的形式,在課堂上創建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然而這期間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作為重點,針對其進行深入探究,不能過于關注課件是否應用的信息技術等非主要內容。設計教學課件不僅要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素養、教學目標,還要保證課件結構與內容的可行性,深入滲透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三)掌握教學需求
新形勢下不僅要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還需要發現其與傳統教學方法之間的契合點,將兩者充分結合。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與方式,不能完全照搬。目前教學改革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出明確要求,但傳統教學模式中依然有一些可借鑒之處,將其與信息化手段相融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得到提升。教師組織教學時,言談舉止和教學需求的關系十分密切,這是課堂教學與學科素養培養的重要前提。若教師能夠抓住這一優勢,發揮現代化媒介與技術的優勢,在教學中形成合力,無論是對教學改革還是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信息資源共享
教師課前制作道德與法治教學課件時,面對現有的素材需要針對性選擇,而不是將所有素材全部堆積起來,這樣學生無法完全消化,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選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素材時,必須要選明確具體需求與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素材,將搜集到的所有資源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給學生,以此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形成學科素養。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需要采用先進教學技術,拓展教學范疇,將基礎知識與教學實踐結合,一方面可以轉變學生的傳統觀念,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法治觀念、健康生活理念,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者簡介:
張月桃,福建省永安市,永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