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障兒童由于自身生理原因,適應社會能力較差,長大后在社會上獨立生活、獨立工作的能力較弱。兒童階段通過個案分析科學訓練,對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力有針對性地加以干預,幫助智障兒童制定社會適應力提升策略,引導智障兒童走出封閉的小圈子,主動參與社會活動,才能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 智障兒童;社會適應力;能力培養;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1;G7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0-0068-02
有資料表明,智障兒童在長大后,很多人的工作、婚姻、生活等狀況都不盡如人意,他們或是找不到工作,或是婚姻出現狀況甚至干脆找不到配偶,或是對生活喪失信心而產生諸多社會問題。因此,加強對智障兒童培養和教育,使其長大后能夠自食其力,適應社會發展,已經成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智障兒童及其心理特征綜述
智障兒童是智力障礙兒童的簡稱。傳統觀點認為,產生智力障礙的因素主要有遺傳變異、感染、中毒、頭部受傷、顱腦畸形等。智障兒童一般分為輕度智障兒童、中度智障兒童和重度智障兒童,其所對應的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分別為“50-69”“25-49”和“<25”。智障是一種永久性的不可逆轉的缺陷,但通過后天的學習和訓練,激發其潛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學習、生活和工作能力有所改善。
智障兒童有著特殊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注意力不夠集中,也就是專注度不夠,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往往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二是語言發展能力弱,智力障礙往往伴隨著語言障礙,這導致智障兒童往往也是多重殘疾兒童。三是抽象思維能力低,對于較為抽象的概念認知能力差。四是社會生活適應能力差,有些重度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五是具有刻板的行為和語言,情緒變化較快,情緒不容易穩定下來。
二、智障兒童社會適應力較差的原因分析
由于智力缺陷所帶來的思維和心理障礙,智障兒童很難掌握精深、系統的文化知識。但很多智障兒童可在學校學得一技之長從事各種勞務,為社會創造財富,并以此獲取保證自己生活或交際所需的報酬。
學校常常出于安全考慮和對智障兒童思想單純、易受外界影響的擔憂,不提倡他們隨便走出校門。他們生活在同樣有智力障礙的人群中,孤立于社會大家庭之外,容易養成依賴、消極、易受挫折、缺乏自制力等行為習慣。在認知、情感、行為方面,智障兒童處于半封閉狀態,與現實社會脫節,這些會給他們帶來終身影響。在思想品德和生活常識教育方面,簡單的正面教育和理論說教會導致智障兒童社會心理的表面化和單純化,使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意識不到社會競爭的嚴峻,更意識不到未來可能面臨的艱辛和困難。所以,當他們踏入社會,一旦遇到困難,極易產生畏懼和悲觀心理,容易引發一些錯誤的行為。
三、智障兒童X社會適應力個案分析
智障兒童X基本情況簡要說明:智障兒童X,14歲,男,七年級就讀,中度智力障礙,城市社區兒童。
社會適應能力評估:該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動手能力弱,學習不專注,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喜歡獨處,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對家人和老師都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對父母的管教逆反,對老師的教育不聽從。
干預措施:(1)正強化:運用正強化策略矯正其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的毛病,強化措施多樣化,強化時間長期化。(2)活動干預:通過采取各項措施讓X走進同學們中間,和同學們一起玩耍,做游戲,讓X走近父母和教師,感受家庭溫暖和老師的關愛。(3)小腦平衡訓練:通過訓練增強其體質和身體協調能力。(4)家校共育:和家庭一起制訂社會適應能力個別訓練計劃,讓X走進社會,走進人群。通過微信、QQ、電話以及家訪等多種形式,保持和家長的密切聯系,實現家校共育。
干預效果:社會適應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家長較為滿意。
四、智障兒童社會適應力提升策略
一些教育者認為社會適應能力不屬于智障教育范疇,在智障兒童踏入社會工作以后,會自然形成適應能力。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智障兒童知識面窄,思維機械,與常人交流受到極大限制,加之情感、意志方面薄弱,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又缺乏管理這方面人員的經驗和耐心,所以,智障兒童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常得不到深入的解決,智障兒童的“適應”只能是消極的被動的,也不能形成能力。當然,在學校這個特殊的環境中也不會形成社會適應能力。但筆者認為教育者應打破封閉的教學和管理模式,為智障兒童創造參與社會活動的條件和環境,進行一些適應性行為和心理保健方面的訓練則是現實的可行的,這些訓練應包括以下內容:(1)在假期和課余時間,讓智障孩子走出去,到商店、工地、集市中認識生活和社會(告訴他們這也許是他們今后工作的地方),鼓勵他們旅游、幫工,搞社會服務,多和正常人交流。(2)在各種活動中注重培養智障兒童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使其遵守各種環境中的規范和紀律,形成時間觀念和安全意識,學會一些特殊情況下的救護和保護措施,如燙傷、休克、電線短路時怎么辦等。(3)在生活中注意培養智障兒童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如做飯、接待客人、購買衣物、看病、乘車、問路、求助、赴宴等。(4)青春期心理與生理保健。知道與異性交往的原則和界限,由此形成社會關系和道德規范,明確自己對他人、社會、家庭所承擔的責任。(5)讓智障孩子知道自己和正常人相比在智力、思維、職業、交際等諸方面的差距。(6)盡可能多地討論今后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阻力,培養合作意識,鼓勵智障兒童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在逆境中奮發向上,努力進取。(7)現實生活教育。通過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現象讓智障孩子知道生活中的艱辛和復雜,使其有思想準備面對壓力和失敗。(8)交往和娛樂。學會放松自己,發泄苦悶情緒,保持穩定、樂觀的心理狀態。(9)加強職業培訓。讓每個智障孩子都有機會盡可能多地試一試不同的技術操作,發現其能力和興趣所在,引導他們朝這些方面發展。上述九項內容不是孤立的,而應貫穿于整個教學與管理之中。
五、結語
綜上,教師要從智障兒童的心理特征、適應力差的成因等方面進行分析,制定智障兒童社會適應力提升策略,科學地加以干預、訓練,幫助智障兒童融入社會大家庭。目前,國內尚無成形經驗,教育者應大膽探索,積極嘗試。可以肯定,在這方面只要邁出一步,對智障兒童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劉俊卿.關于智障兒童社會能力培養的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3(04).
[2]趙光弟.智障兒童社會能力培養的幾個問題[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05).
[3]仰惠茹.家庭親密度、父母教養方式與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D].上海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張新周(1975-),男,山東新泰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智障兒童教育和康復訓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