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身體素質是學習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在于:增強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狀態;提升體育意識,養成鍛煉習慣;塑造綜合人才,適應社會需要。教師要從榜樣示范、立德樹人、健身習慣、心理健康入手,增強學生身體素質。
關鍵詞:體育教學;核心素養;體育意識;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0-0125-02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話題。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體育教學強調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讓青少年學生掌握體育健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方法,培養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因此,體育課堂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全面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一、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按照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學習體育與健康相關知識,增強身體素質,掌握鍛煉的方法,培養體育意識以及實踐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從而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功。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升合作交往的能力,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樂觀、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1)增強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狀態。體育教學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夠通過鍛煉身體,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適應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讓自己始終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習、工作、生活的需求,促進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2)提升體育意識,養成鍛煉習慣。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可以使學生養成主動鍛煉的好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多體育健康方面的知識,掌握科學正確的鍛煉方法,從而促進學生養成終生體育的意識。(3)塑造綜合人才,適應社會需要。現代社會發展節奏較快,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都比較大,學生極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而培養體育核心素養,能夠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具備強大的心理調整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
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性格塑造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體育教學不僅要承擔增強學生身體素質,使其健康發展的重擔,還關系到學生性格、品德等精神層面的塑造。所以,體育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做好學生的榜樣,重視德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意識,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1)提高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發揮榜樣模范作用。體育教師是最接近學生并直接指導學生進行各項體育活動的教學實踐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體育教師首先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為人師表,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與職業觀。其次,體育教師需要多參加各種各樣有利于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職業培訓,與時俱進,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優秀專業素養及高尚道德情操的體育教師。最后,體育教師還應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體現出文化素養。教師作為教學實踐的執行者,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因此,體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素養,還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給學生以正確的價值導向,起到榜樣和模范的作用。(2)重視品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舉措。德育是學生核心素養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活動來滲透德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以舉辦一些班級的體育競賽,如籃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等,培養學生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品質,鍛煉學生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行為,杜絕為了勝利而不顧規則的行為,大力弘揚“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遵守規則、公平競爭的意識,并在比賽中增強他們的團結意識。體育教師要時刻注重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在體育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出德育的功能,必須始終將德育落實到體育課堂教學中去,結合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突出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努力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3)培養學生體育意識,讓學生養成健身習慣。良好的體育意識與正確的健身習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運動損傷。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從每一個課堂環節做起,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健康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和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請家長進行協助,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體育課程可選內容有很多,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參考學生的意見,根據實際情況與學生的興趣選擇最適合他們的運動內容。在教學開始之前,體育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進行必要的熱身,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并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體育常識。例如,劇烈運動后不能馬上喝冰水,這會導致心肺負擔過重,嚴重時甚至會造成休克;劇烈運動后不宜馬上洗澡,因為運動消耗大量體能,需要等待人體各項機能恢復正常后(大約半小時)再去洗澡。(4)關注心理健康,增強適應能力。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要讓學生明白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在運動中體會體育的樂趣,有利于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只有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才能實現體育的教學目標。目前,很多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如升學壓力、家庭壓力等,如學生的心理是比較脆弱的,如果不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容易讓他們在性格塑造過程中遭遇某些不可逆的心理創傷。因此,體育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在體育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還要認識到,體育從來都不止是體育教師的工作,家庭與社會教育往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需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全體社會成員都有責任營造出一個全民運動的氛圍,讓青少年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健康成長,收獲體育的快樂,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孫有平,張磊.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困境與思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2]許志文.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07(33).
[3]尚力沛,程傳銀,趙富學,董鵬.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體育課堂轉向與教學轉變[J].體育學刊,2018(02).
作者簡介:張博(1983-),男,河南許昌人,助理講師,從事體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