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亮
摘要:古詩是前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是我國絢麗文學園地中的一朵奇葩。《新課程標準》對古詩詞的教學目標作了明確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要求讓學生大量閱讀經典的古詩文,學中想,讀中悟,熟讀成誦;并規定小學六年中應積累的名家篇目,其中古詩則是最為重要的一塊。因此教師應努力探索研究,尋找獨特、有效的教學方式,以使古詩教學成為學生積累語言、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源泉。
關鍵詞:古詩教學;品讀;想象;吟誦;拓展
1 品讀字詞,領悟詩情
1.1 創設優美的情境,感受詩情
引導學生融入詩歌的角色中,設身處地感受詩歌的意境。《江南》一詩最后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東南西北“戲”完了,就算了?這四句詩看似簡單,實則趣味十足,魚兒的活潑可愛,在蓮葉間穿梭時的快樂、調皮,怎么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在課堂中組織了一個游戲:一部分孩子起立并高舉雙手做蓮葉“隨風搖曳”;另一部分孩子做小魚在清清水、田田蓮間嬉戲游玩。“魚兒們”回來后我問他們:“小魚兒,小蓮葉,你們在干什么呀?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呀?”“小魚兒”們回答:“我聽到蓮葉姐姐唱著動聽的歌”。“我在圍著蓮葉姐姐跳圓圈舞呢”。“我和小蝦在說悄悄話”。“蓮葉”們說:“我向蜻蜓招招手”。“我看到蜻蜒停在我頭上,還告訴我昨晚做的好夢了呢”。詩中那份自在和快樂,隨著孩子們的體會與感受,被表現得暢快淋漓。
1.2 訓練語言文字,領悟內涵
古詩短小精悍,內涵豐富,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比如在教《詠柳》時,可以抓住“碧”“細”“裁”等字。“碧”字是大背景。碧綠的山,碧綠的水,碧綠的樹。“細”是大背景中的一個特寫,新長出的柳葉,細嫩,形狀細長,似眉毛,似月牙。“裁”字是對“細”字的拓展與引伸,二月春風這把剪刀,不僅裁出了柳葉,還裁綠了小草,裁開了鮮花,喚醒了青蛙,喚來了燕子。這樣讓學生去體會,去評說,就會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2 詩情畫意,想象入境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璀璨寶石,許多詩文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可順應兒童愛畫的心理,在教學中開展”我為古詩配插圖”的活動,不僅加深對古詩的理解,還可以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
2.1 畫中有詩,品味詩文
詩人在字、詞、句上十分講究。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寫了江天夕照的奇麗景色:黃昏時分,夕陽的余輝“鋪”照在江面上,江水半紅半綠,半動半靜,亦明亦暗,光彩瞬息萬變,構成一幅瑰麗的圖畫。在課上,有幾個關鍵字要引導學生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為什么不用“照”而用“鋪”呢?因為這時紅日西沉,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射過來,更像“鋪”在江上。這樣不僅化虛為實,富有動態之美,而且“鋪”字顯得平緩舒展,寫出了秋天的柔麗,給人怡然自樂的感覺。可見,“鋪”字含義十分豐富,如果我們反復解釋和強調,學生未必就能記得住。教學時,我先不忙于讓學生們理解“鋪”字的含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古詩的配畫,仔細觀察,再看一些夕陽夕照的畫面,感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樣更讓學生體會到了古詩的情景美、形象美、內涵美。
2.2 詩畫結合,想象畫面
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通過視覺感受促進孩子對詩歌意境的體驗。例如《景》。《景》全文如下:“重重疊疊山,曲曲彎彎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低低樹。” 這是一首富有節奏感的精彩小詩,“AABB”式詞語又有著獨特的文字表達效果。畫詩,自然要畫,畫什么?一個孩子說“畫山”,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另一個孩子又叫起來“畫一座不夠”,“為什么不夠?”孩子回答因為“重重疊疊山”要有很多很多山 ,于是黑板上就有了連綿的群山。接下去三句詩的畫面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學到這里就結束了?不,我問孩子:你還想在黑板上畫點什么?孩子們畫了很多景物,并說出了“嘰嘰喳喳鳥”,“漂漂亮亮花”,“蹦蹦跳跳兔”,“大大小小猴”等等。這樣契合主題的詩句,既感受到了詩歌的輕快、活潑、靈動、充滿生氣和錯落有致,對AABB式詞語的文字效果也有了感性的認識。
古詩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多處留有藝術空白,給讀者以回味無窮的余地,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究其意蘊,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3 反復吟誦,體驗詩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講究韻律,我們應充分利用古詩的特點,加強指導朗讀和背誦,一般五言詩二三停頓,七言詩是二二三停頓。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是非常重要的。從輕重的把握、語氣的變換、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音調的高低等方面都應“言傳身教”。以將學生帶入詩的藝術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品味領略音韻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的目的。
4 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學習古詩,目的在于鼓勵學生閱讀更大量的古詩,幫助他們在古代詩歌的閱讀中得到更好的藝術陶冶。
因此,我們的古詩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不妨再引進一些與所學古詩有關聯的詩詞。基于此,我在教室的“我會背”欄目中就展示了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供學生課外閱讀和歸類學習。這樣既幫助理解,又擴大了古詩文的閱讀量,便于積累語言,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
從內容上,可以學習同一詩人的作品,如學習了杜甫的《春雨》,課后可補充他的《江畔獨步尋花》、《絕句》等詩;還可以從詩人的情感體驗出發去選擇相關的材料,如《楓橋夜泊》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柳宗元的《江雪》,都是同出一轍的。從形式上說,可以通過每周一詩、賽詩會、語文學科活動等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豐富他們的知識素養。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古詩的自主性,而且延伸拓展,加大閱讀量,日積月累,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古詩教學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和閱讀寫作的能力。
總之,古詩就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只有多讀、深思,才能透徹的理解它的內容,充分體會詩文之意蘊,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使小學生從小受到美的感染,奠定他們愛自然、愛祖國、愛美和愛生活的深厚情感,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任曉梅.以“寫”促“悟”,品味“詩情畫意”美——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福建質量管理,2016(01).
[2] 張歆沂,楊其勇.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美育探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09)
[3] 張海燕.小學古詩詞教學困境分析[J].學周刊,2015(27).
(作者單位: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湛江市二中海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