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
【摘要】近些年,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也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相關的技術支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已成為小學教育改革創新的一種趨勢,然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融合度不夠,勢必出現一些不合理的現狀。為此,本文運用信息技術,以圖、文等形式服務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利于扭轉不合理的現狀,并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或創新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數學教學的難點知識、促進學生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案例,分析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確保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師深受傳統教育的洗禮,一直以滿堂灌的教學為主,學生會感到數學知識理論的枯燥,加上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控能差,時常出現課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應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素養。例如:《圓的認識》一課,教師可選用電子白板,通過創設動畫情境,為學生播放音樂的同時,演示三只小動物推自行車車輪比賽的畫面。情境一:在比賽之前,三只小動物要選擇好自行車車輪,才能開始比賽,小熊選擇了圓形車輪,小兔選擇了橢圓形車輪,小鹿選擇了方形車輪。情境二:裁判員小猴的發令槍一響,三只小動物分別推著選擇好的自行車車輪向前推行,最終的結果是小熊推著圓形車輪第一個到達終點,小鹿推著橢圓形車輪第二個到達終點,而小兔推著方形車輪最后到達終點。經過以上兩個情境的觀看,教師提出“為什么小熊推著圓形車輪第一個到達終點?”“小鹿的橢圓形車輪和小兔方形車輪卻落后小熊圓形車輪呢?”等相關問題,引入《圓的認識》教學課程。在快樂的學習氣氛中,若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從而實現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目的。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突破教學中難點
小學數學理論知識居多,學生一時間很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數學中的難點內容,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實現教學中難點內容的突破,同時創設的情境能夠使數學知識理論變得有聲有色,便于學生深入的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例如《角大小的影響因素》一課,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可以多角度地呈現角度的大小變化,讓學生快速地理解變量因素對角度的影響,同時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便于學生更好地記憶數學定理和公式,最終實現相關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和數學教學效果。例如《角的度量》一課,教師運用電子白板實施課堂教學,首先將兩個“∠”進行平移,讓學生觀察角的度數變化,并說出影響角的度數大小的相關因素,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角的度數與角相鄰兩邊分開大小有關”。接著將兩個“∠”邊長進行延伸,學生再次觀察之后,可以直接得出“角度數的大小同邊長的長度無關”的結論。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可以將教學中的難度知識,通過畫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既拓展了學生思維想象空間,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又利于學生突破教學中的難題。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做好知識預習和鞏固
小學一堂課的授課時間是40分鐘,但真正的課時僅有35分鐘,若學生課上不注意聽講,課后又沒有及時地鞏固相關知識點,那么在接著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時,學生會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很難理解和掌握新的數學知識點,導致教師無法按時完成教學目標。針對這一現狀,教師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做好知識預習和鞏固,改善數學課堂的學習效果。例如《圓的面積》教學,教師設計內容需要提前為學生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主動收集圓形圖案。在課堂上講解“圓的面積”時,學生會主動拿出收集好的圖形,在此基礎上實施游戲化教學,教師要事先說明其游戲規則,鼓勵學生設計游戲圖標。學生會在設計時,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其次,教師可以設計游戲障礙,最后對設計好的游戲圖標給予獎勵,針對課堂所學的圓的面積內容給予鞏固,同時鍛煉學生主動分析問題,并從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為今后學習好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再如,元、角、分之間的換算知識。首先,教師要課前布置學生準備1元、5角、1分銀幣、2分銀幣零錢,與學生玩兌換零錢游戲。教師拿出10元錢,換取1元錢零錢,此時有一名學生舉起了1張1元錢,打算和教師兌換,教師問“10元和1元錢哪個大?”學生回答:“10元。”教師問:“多少個1元才能等于10元?”學生回答:“10個。”該學生拿出了10張一元錢換走了教師的10元錢。以此類推,“1元和1分銀幣兌換”等,通過游戲操作,學生才會更好地理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加深課上知識的學習,同時鞏固數學內容,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進師生感情。
在學習新的數學知識以后,特別是課外時間,如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如何解惑數學中的難點知識等等,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有效地解決課外時間存在的各種數學問題。教師需要先建立信息交流群,例如微信群,將做好的Flash、PPT等數學課件,經過簡短的處理,精煉成視頻,并上傳到微信群,便于學生及時下載學習內容。針對數學中的難點的知識,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視頻進行學習,針對課后不會的知識點,可以隨時與教師在線溝通,一方面有利于指導學生問題,幫助學生快速地消化所學的知識點,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其完成課后作業。與此同時,運用信息技術,有助于教師線上統計學生不懂的知識點。在微信群例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為準備教學內容提供參考依據,并將重點和難點知識融入課堂,實施針對性的教學,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小學數學教育開始涉入信息技術,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單一的教學形式。本文結合案例采取一些列措施,主要包括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突破教學中難點、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做好知識預習和鞏固等三個方面,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為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馮忠元.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學周刊,2018,14(14):136-137.
[2]汪會榮.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8):172.
[3]劉春香.淺談小學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J].學周刊,2020,6(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