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考備考復習中,二輪專題復習是其重要一環,在這一時期,要根據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要求,把學科內的知識梳理,使其條理化、系統化,并將學科知識綜合建構,調動學科內的主干知識去分析、論證、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學科內綜合試題的能力。具體來說,主要通過專題復習,對重點、難點及高頻考點梳理歸類,進行專題講解、專項訓練,從而拓展學生思維,形成知識鏈條。二輪復習是考生提高能力、提升成績的最佳窗口期,對于地理復習而言,應把握好學科特點,挖掘其本質內涵,利用好典型題例,發揮其引領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備考水平。
關鍵詞:專題復習;地理;過程性;描述
作為文科綜合之一的地理學科,在高考中著重考查四項基本能力:其一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其二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其三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其四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在這幾項能力考查中,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是廣大考生的弱項和軟肋。
澳大利亞教育家約翰、比格斯的學習成果結構,將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分為幾個層次。一是前層次結構,具體表現為無法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答案邏輯混亂;二是單點結構層次,具體表現是只涉及單一要點,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線索就跳到結論;三是多點結構層次,具體表現是能聯系到多個孤立要點,但無法建立聯系,未形成知識網絡;四是關聯結構層次,具體表現是能聯想問題的多個要點,并建立聯系;五是拓展抽象結構層次,具體表現是能進行抽象的描述,從理論上解決問題,使問題意義得到拓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應是對其思維進行系統化、漸進式的培養,需要正確表述地理現象、準確描述和解釋事物特征,辯證地、歷史地考察事物,對事物進行學科的和跨學科的描述與闡釋。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加強地理過程性知識分析是必由之路,特別是通過二輪專題復習來強化考生這些能力和素養提升,顯得尤為必要。
一、 地理過程的內涵
地理過程,其本質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強調地理事物和現象隨時間的變化特征,探討其成因和變化機理。其特點是要求按時間先后、因果聯系再現和描述地理過程,需要將一句話拆分為若干句作為答案的要點(細化答案)。按照課標要求,考生要結合實例,分析各種地理要素的形成過程。
二、 需要強化的“過程”部分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變化;常見天氣系統的形成、發展、變化過程;
運用圖表,說出水循環的過程;運用圖表說明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各種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
說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過程;
讀地表景觀圖片,說出河流、風沙、喀斯特等地貌地表形態形成演化過程……
筆者認為,在上述需要強化的“過程”內容中,尤其要加強以下幾種內容的闡釋和訓練:
1. 流水侵蝕作用沖刷地面,使河流谷地加寬加深形成“V”型谷(峽谷);流水沉積作用在山麓及中下游地帶形成沖積扇和沖積平原地貌,請解釋其形成過程。
V型谷(峽谷):河流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以下切和溯源侵蝕為主,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逐漸形成“V”型谷。
山麓沖積扇形成過程:上游坡度大,流速快,侵蝕搬運能力強,在河流沖出山口后,由于坡度變緩,流速降低,攜帶泥沙石塊在山麓大量堆積,形成沖積扇,而后攜帶細小泥沙繼續沉積,繼而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1)從外力角度解釋長江河口地段多沙洲的形成過程。
分析:外力作用的類型及對地貌的影響。
答案:河流從上游沿途攜帶大量泥沙,河口附近由于地勢平緩,水流流速緩慢,河水以外力堆積作用為主,同時受到海水頂托作用,造成泥沙大量堆積,形成沙洲。
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在世界上以狹長而著稱,該半島上的山脈南北綿長、陡峻;其西側有龐大的沙丘,這里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2)分析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山脈南北綿延、山體陡峻的原因,并說明沙壟地貌的形成過程。(10分)
分析:從內力、外力兩個方面剖析沙丘的形成過程。
答案:該處山脈位于板塊(碰撞)交界地帶(2分),美洲和南極洲板塊邊界南北延伸,山脈南北綿延(2分);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狹長,且高差大,所以山脈陡峻(2分),該半島屬于熱帶沙漠氣候(2分),使得該地區風力沉積,形成沙丘、沙壟地貌(2分)。
2. 寒潮的形成過程。
分析:大陸降溫快、氣溫低→冷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強冷空氣快速入侵→寒潮(冷鋒)→劇烈降溫
(1)華北地區冬春季盛行西北風,分析其形成過程。(8分)
冬春季節,亞歐大陸氣溫低,(2分)空氣受冷收縮,下沉后近地面形成高壓中心,(2分)所以空氣從高壓中心以順時針輻散,該處位于高壓中心的東南,所以為西北風。(2分)
(2)分析華北地區冷鋒的形成過程。(8分)
冬季,亞歐大陸氣溫低,(2分)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中心,(2分)來自高壓中心的冷氣團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向東南方向移動,(2分)與前方的暖氣團相遇,形成冷鋒。(2分)
3. 濕地的形成過程及影響。濕地作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對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促進生物多樣性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要保護濕地,實現人地協調。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的重要核心素養之一。
閱讀文字資料,完成下列各問。
烏裕爾河本來為嫩江的支流。由于嫩江西移、泥沙沉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游河段排水受阻,成為內流河。由于河水泛濫,最終形成面積相對不變的扎龍濕地。該濕地面積廣大,積水較淺。
(1)河流排水因為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卻為此形成沼澤濕地。據此推測該濕地的地貌、氣候特點。
分析:注意信息的獲取和解讀,推測要有依據,注意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由因及果。由沼澤濕地的面積很大,積水淺,可判斷該地地形平坦、開闊。烏裕爾河下游成為內流河,河水泛濫,面積穩定,說明蒸發大,故可判斷氣候干旱,蒸發旺盛。
答案:(面積大,積水淺,沼澤濕地)地勢平緩、開闊。(河水泛濫,面積變化較小,)氣候較為干旱,蒸發能力增強。
(2)分析從烏裕爾河變為內流河至扎龍濕地大小穩定,烏裕爾河流域降水量及蒸發量數量關系的變化。
分析:注意設問“分析”需要由因及果。烏裕爾河由外流河變為內流河,到扎龍面積穩定濕地。河流性質改變,所在區域不變,因此降水量變化不大,主要是蒸發量的變化。
答案:(同一地區,)降水量大致不變化,(由外流河成為內流河),蒸發量逐漸增多,二者數量大小關系由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或由濕地面積不變)最終變為降水量相當于蒸發量。
(3)說出未來扎龍濕地水中含鹽量大小的變化,并說明原因。
分析:遷移只進不出的湖泊最終會成為咸水湖的原理。濕地中鹽分增加,一是沒有向外的水流通道,鹽分無法排出;二是河流不斷地帶來溶解鹽分,不斷地在濕地積累。
答案:變化:水中含鹽量逐漸增大。原因:河水不斷給濕地帶來鹽分(礦物質);由于濕地水分蒸發,鹽分(礦物質)逐漸聚集(最終飽和)。
(4)有人提議,通過工程措施使烏裕爾河變回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闡明原因。
分析:主要考查濕地的功能和作用。贊同從內流河和濕地的負面影響回答,不贊同,則是保持現在狀態,強調濕地的生態價值。如應減弱對自然的干擾;保證濕地水量穩定;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證食物鏈完整(保護丹頂鶴);預防濕地環境變化。
答案:同意,可阻止鹽分(礦物質)富集;減小泥沙淤積;擴大魚類種群數量;減弱水體富營養化;不同意,應減小對自然的干擾;保證濕地水量穩定;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食物鏈完整(保護丹頂鶴);預防濕地環境變化。
建議:既然該濕地是我國保護丹頂鶴的最大、最主要的濕地,說明當地生態環境適宜丹頂鶴的生存,為保護珍稀動物,就不應該人為改變,發揮濕地現有的生態功能。
地理過程性知識的考查,是學生答題的難點,考查學生準確闡釋、描述地理知識的形成、發展、變化過程,特別是對一些重要的自然地理現象和原理、規律的描述過程,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平時的學習中,要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像做實驗一樣,落實知識的形成過程,特別注意知識形成過程的細節描述。
參考文獻:
[1]高考地理考試大綱.2019.
[2]2018年高考新課標1卷文綜地理試題.
[3]董滿超.基于問題式教學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反思:以人教版“氣壓帶與風帶”一節為例[J].地理教學,2019(4).
[4]張冰娜,王曉文.基于問題式教學的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研究:以“荒漠化的防治”為例[J].地理教學,2018(19).
[5]王志勇.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中問題設計的三環節[J].教學與管理,2018(28).
[6]梅培茹.新課標下高中人文地理“問題式教學”的實踐探索:以“農業區位因素”為例[J].地理教學,2018(17).
[7]陳蕓先.核心素養目標下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5).
[8]胡金玲.基于問題式教學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實踐:以“大氣的受熱過程”為例[J].地理教學,2018(13).
[9]唐光祥.巧用多元教學策略化解“地理過程”難題:以“河口三角洲的演變”為例[J].地理教學,2018(11).
[10]王冀寧.基于鄉土地理情境創設的教學策略探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9).
作者簡介:李洪宇,黑龍江省綏化市,黑龍江省綏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