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1世紀,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微信,一種時尚的交流平臺,憑借著網絡快速發送免費的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模式受到大家的熱烈追捧。在這樣的形勢下,發揮微信溝通優勢,能更有效地開展好班級班主任工作。筆者從“微”入手,通過“做學生朋友圈里的‘知心姐姐”“做家長朋友圈里的‘親密戰友”“做孩子們校園生活的‘共享者”來開展班級班主任工作途徑的探究與實踐。
關鍵詞:微信;班主任;溝通;作用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和工具日益滲入人們的生活中,并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微信,自2011年1月誕生以來,據微信官方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用戶量已經突破6.5億。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已完全走進了家長和學生的世界,并發揮著雙刃劍的作用。從短信到微信,我們的教育如何接軌“微時代”,如何充分利用微信這種指尖上的“微影響力”,做好新時期的班主任工作,也成為需要小學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
我對微信教育的思考最早緣于前年學校的一場運動會。運動會當天,我在朋友圈發了幾張班上學生在運動場上拼搏的照片,并配了一段文字為孩子們加油鼓勁。沒想到,引起了學生家長們的熱烈反應,成為點贊數量最多的一條微信朋友圈內容。家長們有的對自己孩子班級和同學大加贊揚,有的詢問第二天運動會能為孩子們做點什么,更多的留言希望能在朋友圈多看到孩子們的活動照片。
我當時突然想到,這是一個多好的交流平臺,家長們渴望在微信中通過照片和文字直觀地了解孩子們在學校的生活學習情況,我也能通過微信知曉家長的性格、喜好、教育方式等,并利用微信直接和家長們交流,相得益彰。在后來的不斷實踐中,我發現這種指尖上的對話對于班主任工作大有助力。
一、 做學生朋友圈里的“知心姐姐”
剛開始我將“指尖上”的對話對象限定為學生家長,但在實踐中發現,學生們更是微信的狂熱用戶。調查顯示,我國目前的網民低齡化越來越成為趨勢,青少年成為網絡主力,未成年的小學生頻繁使用電子設備和社交平臺的比例不斷攀升。因為微信使用的門檻較低,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都能夠無師自通。據筆者在班級中的初步統計,使用QQ或者微信的比例高達近80%,玩微信成為孩子們放學回家后“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其海量信息和個性化內容,吸引學生,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習、生活和品格的形成。
這些孩子們在網絡環境中長大,新一代“網絡原住民”有思想、有個性、有自尊,又處于世界觀、人生觀的初步形成時期,如何融入他們的話語體系,在網絡世界里對其悉心引導,樹立正確的“三觀”,是“微時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
除了個別學生外,大部分的學生還是樂意添加老師為好友。通過觀察發現,學生們的朋友圈內容多為自拍、課余生活、明星娛樂、社會八卦等,較少涉及學習。如果一味地反對甚至斥責孩子們把精力放在各類娛樂八卦上,一定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遭“拉黑”屏蔽,并且我本人也并不反對在學習之余通過娛樂調劑生活。因此,在這類內容下,偶爾我也會與學生們互動,討論下某個明星的八卦等,但著重還是在教育孩子們分清現實和娛樂世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生們常常會很驚異,“哇,老師也喜歡這個明星”“老師知道的比我們還多”,進而產生課堂以外的信任感,更好溝通與交流。
同時,觀察到好多學生對微信有依賴感,回家后總是熱衷于微信聊天和發朋友圈,我也盡力引導,通過主題班會開展“微信與我”辯論賽等,讓學生們自己在討論中為自己限定他們認為合適的玩微信的時間,避免過度依賴電子社交工具,并建立積極向上的朋友圈文化。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和學生在微信上建立起了無障礙溝通。特別值得欣喜的是,我發現,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一些不善言談、性格內向的學生常常在與班主任面對面交流的時候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致一些學生的心事和煩惱得不到及時疏導。通過微信發信息則給予學生無壓力、更隱私的環境與班主任溝通心中的煩惱。
二、 做家長朋友圈里的“親密戰友”
把自己定義為家長朋友圈里的“親密戰友”,因為作為班主任和家長一樣,有一個共同的關心關愛對象——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幫助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困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和家長是同一個戰壕里的親密戰友,學校教育要取得成功,必須依靠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首先,朋友圈是一個極好的了解家長的平臺。了解和把握每個家長的具體情況和性格特點,對教師加強家長工作的針對性、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有極大的助益,微信朋友圈事實上可成為了解家長性格的有效平臺,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與家長交流。
其次,微信在家校互動中擔任著“信使”的重要角色。班級家長微信群的建立,能更及時地向家長們通報孩子在校情況、交流孩子學習心得、發布重要的班級通知和信息,了解學校的計劃、安排和注意事項等,快捷方便。比如在考試前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休息和飲食,在假期結束前,提醒家長敦促孩子完成作業并做好新學期開學的準備。家長們如果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在微信群中提出討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來說至關重要。但傳統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誤區,因為家長們的個性和傳統差異,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相對于現代教育,有些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顯得較為粗獷和粗暴,不盡科學。因此,除了日常交流外,我也經常向家長們推薦一些好的教育類的微信公眾號以及一些針對家長的教育科普類文章。如作文導師團,快樂數奧,文藝,讀悅文摘等。文章主要來源于網絡,包括國內外教育、學生心理特點等,在自己獲得提升的同時,與家長們共同學習,相互建議,達成共識。
同時,我也會在朋友圈定期發布一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在評論中與家長及時溝通心得和解答疑問等。好多家長也充分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對孩子教育中存在的疑惑進行討論。有一個家長曾經在微信群表達自己對孩子不喜歡課外閱讀的苦惱,很多家長非常踴躍地介紹自己的方法,出謀劃策,共同探討更有效的辦法,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這種熱烈的討論在現實中非常少見,但效果卻比各類家長會更明顯。
三、 做孩子們校園生活的“共享者”
無論是和學生做朋友還是和家長做戰友,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孩子們校園生活的“共享者”。尤其是對于家長來說,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就餐情況。然而,班主任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很難滿足全班幾十名學生家長點對點交流的這一需求。但有了微信后,利用微信記錄孩子們原生態的校園生活,就成為指尖上的“簡單任務”,微信讓班主任成為一個很好的“共享者”。
很多時候,我都在微信中及時地進行現場直播,曬上孩子的各種照片,以供這些家長粉絲們一睹為快。或分享班級活動精彩瞬間,或展示班級學習成果,抑或秀秀孩子的才藝展示,微信平臺曬得熱火朝天。如,開學初,我上傳了孩子們舉行的小小推銷會的幾幅圖片,很多家長表示這樣的活動要多舉行,從小培養學生的推銷理念,走近社會。諸如此類,“優秀升旗手”“六一活動”“快樂春游”等等,通過小小的微信,逐一向家長展示,家長粉絲們及時了解了班級動態,一個勁地點贊。他們分享著孩子成功的喜悅,欣喜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感受到老師平時教學的辛苦,育人的精心,對學校教育就更加支持,對老師也越發信任。同時,我也經常在微信中發布班級之星等各類具有代表性、表率性的優秀學生的照片和事跡,讓家長們能時刻掌握班級里學生們的近況,共同為孩子們樹立榜樣,鼓勵大家共同學習和進步。這種溝通可以及時迅速地傳遞信息,又不必擔心打擾對方的工作和生活。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經說:“狀態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捧一顆愛學生的心,全身心地投入,你會發現,微信雖小,影響力卻不小。通過一年多的微信使用和實踐,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種指尖上的“微影響力”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更看到了它在未來班主任工作中更廣闊的開拓空間。希望能繼續指尖上影響力推動小學教育。
參考文獻:
[1]陸健,張曉峰.網絡環境下的班級管理[J].電子文獻.
[2]翟天山.小學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沈怡.基于網絡溝通工具的家校互動的研究與實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4]陳燕.基于網絡的家園協作互動模式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盛亞英,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南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