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
【摘 ?要】 新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推進,教育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當代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大多數進行的都是基礎知識傳授,課堂形式非常單一,但是很難將知識傳授這個環節做得更加地好,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一些。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很多新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得到了推廣,并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比如說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使用問題導學的方式,這種問題導學法可以很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去參與課堂教學,這樣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效率。這種問題導學的方式也非常有利于學生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有利于學生的終生發展。這樣的問題導學方式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更便于學生接受課堂中的內容,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 高中數學 ?教學 ?問題導學 ?應用
引言: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性要求較高的學科,高中數學更是如此,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老師在課堂中更多注重的是完成教學目標,注重于純理論知識的教授,這就導致了學生的正在需求被忽略了。為了有效地改善這種情況,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就引入了問題導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積極投入地參與教學活動中,保證學生是課堂中主體的地位,進而有效地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也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較好的學習氛圍,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
一、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影響
新課程改革的進度越來越快,不管是教育相關的部門還是老師,都越來越關注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不難發現,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跟上高速發展的時代需求,難以滿足新課改環境下的需求,這就需要對教育方式進行不斷地革新。問題導學這種教育方式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整個高中數學教育領域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數學課堂中的枯燥乏味的問題,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
(一)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數學學科是一門以計算為主的理科,由于計算是一種相對枯燥的內容,很多學生都對課堂內容的興趣不大,導致了學生容易出現上課走神的現象,但是高中數學內容大多數是連貫的,一旦某一環節出現了問題,就很難繼續將后續的內容掌握好。這是一種不好的循環,慢慢地學生就會喪失對數學的學習樂趣,本身就存在一定難度的學科,學生又缺乏興趣,就更加難以被接受。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推出了問題導學這種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傳統教學模式的一些弊端,從給學生灌輸知識變成了引導學生自己學習知識,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希望他們可以帶著問題去學習,自己探索規律,也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相互交流。同時可以長期讓學生保持學習高中數學的熱情,持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現在社會各界都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高中數學來說,老師和學生都不能僅僅將視野只放在學習的成績上,更多的需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提升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讓他們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可以得到思維的鍛煉,理解能力得到提高以及幫助學生建立自我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在這些方面都是難以達到的,老師在課堂中占據了絕對的主體,學生的參與感低,導致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比較低,難以順應時代的需求。但是問題導學的應用,可以有效地緩解這個問題。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高中生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往往都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知識狀態,很難有機會可以自己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思維量不夠。所以在高中數學的課堂中設置問題導學這個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主體的要求,又能極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問題導學法有利于解決難題
教師在進行問題引入這個環節的時候,需要進行仔細的準備,要將課本中的知識點準確地分配到問題中,這樣才能讓問題導學起到作用,提升教學質量,如果前期工作不到位,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尤其是遇到一些重難點問題的時候,就需要將重難點安排進問題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最終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幫助他們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收獲更多有益的東西。
結束語:
問題導學的教學形式效果非常好,現在在高中數學中運用廣泛,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以及重難點問題的解決方面,問題導學都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也有利于學生思維模式的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孟建寧.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0):44-45.
[2] 李中花.談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29):97.
[3] 楊芳.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9,10(17):88-89.
[4] 羅江艷.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應用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