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菊
摘 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也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古典名著類課文教學,能增強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探討故事發生的背景,準確解讀名著;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式;探究故事結局,感受經典。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典名著類課文;教學策略;語文素養;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125-02
古典名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是古代文學的經典,其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語言描寫生動細膩,能引發讀者無限遐想。現行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古典名著片段。閱讀古典名著,不僅能讓學生親近經典,感受經典,還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啟迪學生心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走進名著,享受經典,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古典名著類課文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一、語文古典名著類課文教學的意義
其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古典名著類課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學生具有很強的夢幻心理,心中都有一個美麗的童話,這些具有童話色彩的故事與他們的心理相適應,能為他們增添樂趣。第二,從古典名著的故事情節來分析,其神話色彩比較濃厚,與學生的夢幻心理相吻合。
其二,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古典名著類課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在古典名著類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出發,積極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以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為出發點開展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潛能,還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分析理解課文提供幫助,讓學生掌握學習名著的技巧,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其三,啟迪學生的人生智慧。古典名著不只具有文學性,還能折射社會生活。此外,就文化的角度來分析,文學著作屬于文化載體,它通過文字的形式感染讀者,讓讀者有所悟、有所思。古典名著如一座寶庫,只要我們用心挖掘和開采,就能找到珍寶。這珍寶給人以啟迪,教人向善、向真、向美,催人奮發向上,立志有為。可以說,學習古典名著類課文,能啟迪學生的人生智慧。
其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古典名著教學應以文本語言學習為基礎,通過鏈接課內外閱讀,追求對作品的多元解讀,從而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快樂。文學著作屬于比較特殊的交流載體,學生學習文學著作能體會其中的故事情節、表達的情感、撰寫的技巧和寫作手法。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寫作技巧與寫作手法,所以才給讀者呈現了一部部完美的佳作,讓讀者對美好的事物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可以說,學習古典名著類課文,也是一種沉淀美的過程。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人們帶來很多美感與色彩,但是名著中蘊含的美以及色彩是獨具一格的,因此,學生在學習名著中能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二、語文古典名著類課文的教學策略
其一,探討故事發生的背景,準確解讀名著。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且每個歷史人物的語言習慣、處事方式等都會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將事件或人物放在當下的環境中,通過探討某個部分的內容,介紹故事的背景,能從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語言等方面,分析當時社會的文化、政治以及經濟情況。教師在介紹背景時,要以原著為基礎,充分尊重原著,切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強加于人,避免對學生產生誤導。以教學《水滸傳》為例,這是一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作品涉及的內容豐富,人物眾多,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每個小故事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都能體現當時的歷史背景。比如,《風雪山神廟》講述了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作品時,要緊密結合時代背景。探討故事發生的背景,有利于準確解讀名著,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
其二,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式。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多媒體的出現為教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更加熱愛古典名著的閱讀,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此外,在演示動畫或視頻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掌握文章描寫的手法,提升學生理解能力,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無窮魅力。在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好奇心被充分激發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進原著,了解歷史人物及其性格特點,避免學生片面地認識名著。以教學《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三國演義》中的相關片段,讓學生感受當時的壯烈場景,以激發學生學習渴望。在看完相關片段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為什么諸葛亮能成功地借到箭?你想成為諸葛亮那樣的人,還是想成為周瑜那樣的人,為什么?在問題引導下,學生能深入閱讀課文。在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開展角色扮演,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現代化教學手段,能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其三,探究故事結局,感受經典。雖然名著改編或節選能獨立成篇,但是對于整部古典名著來說卻是不完整的。學生在學習教材中的文本時,并不能全面地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因此,教師應在文本教學結束時,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故事結局,進行拓展學習。以教學《景陽岡》為例,文章最后寫道:“武松在石頭邊找到了氈笠兒,轉過亂樹林邊,一步步挨下岡來。”基于此,教師可讓學生思考:“從文章的結尾我們知道武松走景陽岡并沒有扛著老虎,那人們怎么能知道是他打死老虎的?下岡之后他又遇到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在無疑之處生疑,能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感知武松的性格。由此可見,探究故事結局,能拓展學生閱讀,讓學生再次感受經典,豐富對人物的認知。
三、結束語
總之,加強古典名著類課文教學,能增強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探討故事發生的背景,準確解讀名著;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式;探究故事結局,讓學生感受經典。
參考文獻:
[1]阮美好.古典名著改編文的解讀與教學[J].語文建設,2018(27).
[2]鄭月云.滲透整體意識,高效教學古典名著[J].基礎教育研究,2018(12).
[3]殷玉霞.古典名著節選和改編文本教學策略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