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重慶市大學城第一中學校,重慶 401331)
把物理知識轉化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圍繞問題開展學習,學生通過問題學習,教師用問題有機地連接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養。這樣的方式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探索問題的解決途徑,生成知識與方法,從而培養學科思維能力。課型主要有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本人探索了這三種課型的問題化教學模式。
以問題為中心的“三環節”教學模式是:創設情境,生成問題,引入概念;在合作學習中探索問題,激發思維碰撞,建立概念;從歸納提升中分析問題,探索方法,解決問題,生成概念。
1.統計問題:
批閱試卷(習題)后,將出現的問題進行統計。
2.分析問題:
根據統計結果,將問題按相關知識點進行分類。
3.分解問題:
將主問題設計成若干個小問題,降低思維難度,搭建思考平臺,為學生最終自主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4.問題解決:
學生為主體,對話為主要途徑,教師為保障。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解決對話中提出的問題。
5.拓展問題:
對主問題進行必要的延伸、拓展或變式等。
6.總結問題:
由學生自己總結、補充領悟、理解、掌握,到最終內化。
構建基于問題的“三動”模式:學生主動、師生互動、思維靈動,需要設計三層次問題,讓復習課的課堂活起來。
第一層次:回顧知識,形成印象。用問題檢測預習情況(填空、問答、基礎練習),學生作答,教師帶領學生點評、復習、回顧。
第二層次:理解知識,學習方法。用例題檢測領悟情況(典型題,精選、預設),學生討論、展示,教師指引、點撥、歸納。
第三層次: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用變題檢測掌握情況(變式、拓展、隨堂練習),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點評、糾錯,最終系統化。
無論哪一種課型,都要圍繞學生認知規律、知識基礎設計問題。問題化活動教學順利與否的關鍵是看問題設計的質量,問題決定思維走向,問題深度決定合作深度,問題廣度決定合作廣度。問題是合作的鏈接點,問題的質量決定合作的質量。我們在課前資源整合環節就要能夠結合生活經驗,結合讀書研究,結合練習與考試,結合組情與學情,巧妙地設置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釋疑、質疑、解疑,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探究精神,以及對知識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使課堂靈動起來。
創設情境,開展情景教學,把問題融合于情境之中,在物理情境中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實踐表明:在物理概念教學中,創設體現概念本質特征的物理情境,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如在“電能的輸送”的教學中,先演示實驗,用干電池為兩個不同長度的電路供電,使燈泡發光,讓學生觀察燈泡的亮暗情況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再創設問題情境:如何把三峽水電站電力傳輸到我們的城市?
如圖1所示,如果教室內所有電器的總額定功率為4.4kW,三峽至學校的輸電線路總電阻為10Ω,發電機功率為4.4kW時,教室內的電器的額定電壓為220V,能正常工作嗎?
物理知識的應用必須在一定的物理情景中,結合具體實際解決問題。有學生感到物理難學,是因為物理學科邏輯性強,側重于對情景的分析與推理,重在靈活運用物理知識與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對學生認知水平要求較高,需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情景化教學是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重要方式,變換情景再次設問,讓學生分析推理,能夠培養學生分析運用能力。
體驗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都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無論哪種學習方式都要求學生具有主動精神,能夠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動手實踐。沒有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與實踐,知識就不會完全內化,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有效的教學過程是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應巧妙設計問題和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體驗,促進學生深入學習。
物理實驗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其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特殊的作用,我們應該重視實驗教學,課堂上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實驗活動,讓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得到培養。
課程改革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物理教學是體現物理課程價值的必由之路,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為目標,關注學生個體知識的建構和應用過程,創設有利于能力發展的學習問題和情境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運用科學方法,自主建構知識,以問題為抓手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