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濤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進入“網課”時代,教師成了線上“主播”,學生居家線上學習,線上教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線上教育需要教師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
一、學習者與空間的關系
線上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習的物理空間發生了改變:平時在教室里開展的學習活動,現在只能通過虛擬的網絡空間進行。在教室里學習,學習活動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面對面的多向度的交流互動為主;線上教育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需要依托技術平臺來實現,教師“面對”屏幕另一端看不見的學生,全憑學生在平臺中留下的物理痕跡來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精心為學生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安排學習活動,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線上學習活動中來。
基于線上教育的學習者與空間關系,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設計學習內容和活動環節。學習內容的設計要突出趣味性、互動性、科學性,基于學生的年段特點及線上教育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比如先利用微視頻設疑激趣,再對學習內容進行細致的闡述、分析,然后設計一些便于在生活中取材的小實驗,鼓勵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提高相應的學習技能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穿插交流互動活動,利用線上教育的平臺優勢,如搶麥、連線、課中測試、討論區發言等,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得,比如在“課堂”進行到10—15分鐘后設計一兩道思考題或安排一兩個互動環節,既避免自己“一言堂”、學生因長期盯著電腦屏幕而分心,又可以活躍“空中課堂”的教學氛圍。
在教室開展教學,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教師可以直觀地看到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況及學生的學習反饋;線上教育,一個教師隔屏“面對”幾十乃至幾百個學生,只能利用信息化平臺的相關功能,即時搜集學生學習過程出現的問題,并據此對學生進行線上輔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線上教育,還可以將線上授課與學生居家自學相結合,保證學生既有線上學習活動,又有線下學習任務。
二、學習者與他人的關系
學習是一個復雜的活動過程,學習者在學習中獲得個體認知和社會認知,同時也獲得社群歸屬感。學生平時在校學習,無論是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還是同伴合作學習探究,這些共學方式都能夠讓學生獲得強烈的社群歸屬感,從中建立起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線上教育的課堂是一個虛擬的空間,缺乏真實的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心理支持,學生獨自面對學習任務極易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影響他們對線上學習的滿意度和參與狀態。
線上教育基于以上學習者與他人的關系,可以用任務驅動、同伴分享與交流等活動方式,讓學生的社會角色在線上學習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比如設置一些便于學生完成的小組合作任務,讓各學習小組通過“云討論”的方式,將學習成果進行匯總、展示,這樣一來,即使學生自己居家學習,也依然能夠感受到老師和學習伙伴的存在,進而產生一定的社群歸屬感。讓學生透過屏幕依然能夠感受到參與學習的樂趣,不會因為無法跟學習伙伴相聚而感到疏遠,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隔離不隔愛”。
三、學習者與自我的關系
學習關系個人的終生發展。一個具有自主學習意愿的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會為了自我的發展而主動學習,并善于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線上教育要取得實效,關鍵在于學習者的自律。
“停課不停教”,讓教師切身體會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教師通過線上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律和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善于創設情境,利用核心問題串聯整節課,把問題情境和當前的疫情防控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主動探究興趣;二是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對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進行補充、驗證,提高自主學習的成就感;三是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做好時間規劃與學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指導,切實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
線上教育給傳統的課堂教學帶來沖擊,同時也給教育方式變革帶來了一些啟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師的教學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巧妙安排學習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唯有這樣,高質量的學習才有可能發生。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