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
在我眼里,小韋是一個性格古怪的學生。
一次課上,他趴在桌上,我提醒他端正坐姿,他卻無動于衷,好像完全聽不到我的話。多次勸說不成,我終于忍無可忍,對他進行了一番批評教育,他這才挺直腰板,但表現出明顯的不服氣。
第二天,上課時我特別留意他的表現,剛開始時他表現還不錯,坐得筆直,可不久后又趴在了桌上。我提醒他,并試圖通過提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可他每次站起來連想都不想就直接說“不會”。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大多與家庭有關,果不其然,從與小韋父母的談話中我了解到,小韋家庭條件還可以,父母及家里的老人都非常疼愛他,但對他也非常嚴格,希望他樣樣都表現好,典型的望子成龍家庭。可是事與愿違,小韋即便努力了還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由于長期在父母的批評指責聲中長大,小韋的自信心備受打擊,潛意識里形成了“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的錯誤想法。而且,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他敏感、易怒,養成了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不良習慣。
了解了小韋性格形成的原因之后,我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的自信心。當他課上趴在桌子上睡覺時,我不再強行要求他坐端正,更不會在眾人面前批評他,而是在他不經意間坐好的瞬間大力表揚他。雖然在我表揚之后他很快又恢復了原樣,但我還是捕捉到了他得到表揚時露出的微笑。課后我經常找他單獨聊天,讓他知道自己在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并鼓勵他下次改正。他做得好時,除了表揚他,我偶爾還會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肩,或者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用這樣的肢體語言鼓勵他。這些舉措有了一些成效,小韋上課趴桌子的現象明顯減少了。
平時,我還會讓小韋幫我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整理講臺,剛開始的時候他總是拒絕,用那句“不會”敷衍。我并沒有放棄,而是親手教他整理,并在他整理好后表揚他做事細心、能干,每當這時我總能捕捉到他嘴角泛起的一絲微笑。
是時候再進一步了。于是,我召開了一次主題為“尋找自身優點”的班會。會上,很多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優點,可是輪到小韋時,他十分懊喪地說:“我好像一個優點都沒有。”我走到他身邊,拍拍他的肩膀,微笑著說:“每個人都有優點,可能你自己還沒發現而已。旁觀者清,同學們,我們來幫小韋找找他身上的優點好不好?”我的提議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響應,他們爭著搶著說出小韋的優點。“他有時候很善良!”“他懂得感恩,會給下班的媽媽倒水喝。”“他脾氣變好了,沒有以前那么容易生氣了。”……聽了同學們的話,小韋偷偷地樂了。
這次班會課后,小韋臉上的笑容明顯多了,對于我的安排也樂于接受了。一次,學校要舉辦一場文藝匯演,我們班要出幾個節目,我提議他參加背誦組的節目,并擔任小組長。就是這個小小的組長,給了他莫大的鼓勵,他開心地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很快我就收到了他媽媽發來的感謝短信,她告訴我,小韋自從當上小組長后每天回家的心情都特別好,做功課也很自覺。
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小韋會越來越自信。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