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華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在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試大綱,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和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命題都要以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根據相關通知,在還沒有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現有高考體系的考試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說明也不再修訂,參考2019年版考試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說明。以上表明,以考試大綱作為高考命題依據的時代正在遠去,高考命題將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版語文課標)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傳統的考試大綱不僅列有考試要求,而且附有樣題,與之不同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于考試命題并沒有具體的格式及詳細的要求,只是確定了幾條普遍的原則。
2017版語文課標指出:“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在“命題和閱卷原則”部分,2017版語文課標闡述了六條原則,其中與作文命題有關的有以下表述:“(1)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2)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3)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設置一組有內在聯系的、指向核心素養的問題或任務。(4)選用的語言材料要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特點……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材料的選用。(5)測試形式要創新,多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題目……試卷結構和測試形式不應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應試模式。”下面筆者結合2016年以來12道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分析2017版語文課標背景下全國卷高考語文作文題的命題特點,并對2020年全國高考作文備考提出建議。
高考作文題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作文材料,即內容;二是作文材料的組成形式和寫作要求,即形式。對照2017版語文課標的命題原則,筆者發現近4年全國卷高考作文命題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內容方面,以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三種情境作為作文材料的載體
“三種情境”也就是在“命題和閱卷原則”中提到的“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下面筆者分別對其進行分析。
(一)社會生活情境
2017版語文課標指出:“社會生活情境指向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具體生活場域中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強調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筆者認為,高考作文命題中的社會生活情境主要包括兩種:一是與特殊年份德育意義有關的情境,二是重大時政構成的社會情境。
1.與特殊年份德育意義有關的情境,一般是指高考當年的重要政治活動或文化活動。譬如,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的作文材料是三則與中國改革開放有關的標語和口號,分別是1981年深圳特區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省的口號“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2017年雄安新區的口號“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作文題構筑與中國改革開放有關的情境,考查考生對中國改革開放國策的認識,潛在要求是考生需要圍繞中國改革開放抒寫個人的感受與體驗。2017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考查考生對高考的認識與理解;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學的春天”口號40周年,而30年后的2049年是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屆時中華民族將實現偉大復興,因而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考查考生對這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認知與理解,考題中負載了2019年作為特殊年份所蘊含的德育意義。
2.重大時政構成的社會情境,即考生對高考當年國家重大政策或國家發展戰略的認識而構成的情境。譬如,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作文題是借小羽創業的故事,構建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發展戰略有關的情境;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題是借選擇關鍵詞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的情況,構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真實情境,其中可供選擇的詞語緊扣“一帶一路”倡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等時代主題;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題材料涉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與“中國夢”;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作文題涉及改革開放理念、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理念等國家重要戰略與時政。
以上兩種社會生活情境貼近時代和學生生活,有利于學生發揮真實水平,培養家國情懷,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實處。
(二)學科認知情境
2017版語文課標認為:“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學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這里所說的學科認知情境不只是考查考生對語文學科教與學有關問題的思考,還有對教育理念與問題的思考。因此,這類情況又有兩種:一是與語文教育改革理念認知有關的情境,二是與教育改革理念有關的情境。2016年以來,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涉及學科認知情境的有以下幾例。
1.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為一組漫畫:一個孩子第一次考試得了100分,得到一個吻的獎勵,第二次得了98分,挨了一巴掌;另一孩子第一次考試得了55分,挨了一巴掌,第二次考試得了61分,獲得親吻獎勵。要求考生思考育分與育人、進步與退步的教育命題。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要求考生比較提升語文素養的三條主要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寫出自己對語文素養的理解,涉及語文教學改革對語文素養的理解。
2.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敘述了“二戰”期間,英美軍方通過調查戰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來尋找戰機修復應該加強的部位問題時,在聽取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的建議后,得出彈痕少的部位應該加強的故事,體現了語文教學改革中考查考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要求。
3.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開頭,緊扣“五育并舉”,體現勞動教育的教育改革理念,這是從教育教學改革中選材構建對教育改革認知的情境。
4.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題涉及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從教育教學的認知與理解上構建情境。
(三)個人體驗情境
“個人體驗情境指向學生個體獨自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等。”在高考作文題中,這種情況主要是從校園生活中選材。如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作文題用漫畫的形式,選擇師生交流的內容,密切師生情感交流,著重從個人體驗層面設置情境。
社會生活情境要求認知所處的國家與社會,隱含著熱愛祖國、熱愛黨和人民的要求;學科認知情境要求認知語文學科,體現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要求;個人體驗情境隱含著關愛他人的要求。關心國家、關心他人、關心教育、熱愛語文,這是三種情境隱含的德育要求,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二、形式方面,以創新格式、比較選擇、增加限制條件設置作文任務驅動的指令
近幾年高考的全國卷作文題,形式靈活多變,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創新格式
高考全國卷作文材料格式不一,有時是文字材料,有時是漫畫,如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和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的作文材料均采用漫畫形式;有時采用半命題形式,如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作為副標題。即便是文字材料,有的是敘述一則故事,要求從故事中提煉觀點,如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題;有的是給出一種現象,引發多人評論,要求從評論中選擇立場,如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Ⅰ卷作文題。
(二)比較選擇
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Ⅱ卷作文題:“請根據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對三條途徑進行比較;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要求從所給的眾多關鍵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題要求從6個句子中選擇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三)加強限制
2016年之前的全國高考作文題通常只是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而2016年以后的作文題限制條件逐漸增加:有的限定寫作者的身份,要求考生寫自己的體驗,明確要求考生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如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題、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作文題都是限制寫考生本人的體驗,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要求考生寫“以上材料觸發的你的聯想和思考”,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要求考生的寫作“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有的則限定寫作的接受對象:考場作文的閱讀對象是閱卷老師,但潛在的寫作對象可以另有所指,如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要求“寫給2035年18歲的一代人閱讀”,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題要求“面向本校(‘復興中學)同學寫演講稿”。還有增加其他限制條件的,如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限定作文體裁為演講稿,作文結構要“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甚至對作文的觀點也進行限定,如限定觀點為“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等。
加強限制的命題作文最為明顯的體現是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題,要求考生以試題限定的假定身份,即當年“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或者假定回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學生集會寫作演講稿;或者穿越到1949年10月1日,在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后給家人寫一封信;或者穿越到1979年9月15日,在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后給同學寫一封信;或者是2019年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后寫作觀后感;或者暢想2049年9月30日,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勛人物”寫作國慶節慰問信。可以說,這道作文題對寫作者身份、接受者身份、寫作體裁、寫作的時空情境都進行了假定式限定。此題是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在題目中設置任務情境,考查考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什么近年高考作文題在形式上有這些變化呢?筆者以為,作文題注重格式創新、比較選擇,是為了落實2017版語文課標對“測試形式要創新,多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題目……試卷結構和測試形式不應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應試模式”的要求。而增加多重限制,包括限定時空背景、寫作對象、接受對象,是為了通過營造真實的寫作情境,測試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寫作能力,進而有效遏制學生考場套作的惡習。當然,高考作文命題中的限制條款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限制容易讓考生的作文淪為主題先行、結構先定、類似古代圣人立言的現代新八股文,從而扼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高考作文命題人員要從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落實2017版語文課標關于加強學生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高度出發,把握好作文命題中預防套作與給予學生創造發揮空間的度。
三、高考作文備考建議
根據高考作文全國卷作文題的命題特點,結合今年高考作文備考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關注三種情境
首先,關注今年與德育意義相關的事件。比如,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我國防控新型肺炎疫情工作取得的成績得到世界公認,而由此引發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引人思考。與這兩個情境有關的材料要多搜集多關注。其次,關注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動態。隨著《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的公布,進一步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高中語文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入。因此,了解相關改革動態,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仍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點,要特別關注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注意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提升。最后,關注貼近學生生活,貼近時代事件背后個人體驗的情境。例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學生宅在家中學習與生活的體驗,對線上學習的思考與體驗,對教師線上教學的看法等。
(二)關注作文形式
以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作為“風向標”,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形式可能更加多樣化,除了關注傳統的文字材料外,還要關注漫畫題材、圖表材料、非連續性文本材料等;文體要求也將出現多樣性,考生要加強應用文寫作,如書信、演講稿、倡議書等寫作練習。
總而言之,近年來的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在內容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目標,聚焦核心素養,呈現較廣的選擇面,讓考生有話可說;在形式上增加了限制,常用任務驅動的形式,防止學生套作。考生把握了這兩點,在備考的大方向上就不會出現偏差了。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