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鋒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了解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后顧之憂,政府從多個方面對他們給予獎勵,其中有一項獎勵引發了不小爭議,即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可以享受教育優惠,包括優先安排入讀本地優質中小學(幼兒園)、中考可以加分、大學畢業后幫助就業等。
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教育公平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牽動著社會敏感神經。究竟該不該讓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享受教育優惠?本文與讀者一起探討。
反對:中考加分有損教育公平
“中考加分”屬于重磅福利,關乎教育公平。從湖北最初提出“一線醫務人員子女中考加10分”,到江西撫州規定“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參加中考加20分優待錄取”,再到山西大同更進一步“馳援湖北醫務人員子女中考加30分”,各地真是“賽著加碼、比著加分”。
眾所周知,學校招生計劃是有定數的。也就是說,每一個符合該項政策、最后又恰好享受到了這項政策的醫務人員家庭背后,必然有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失去了他本來可以獲得的求學機會,而原因就是其父母沒有為他“掙來”加分政策。試問,這公平嗎?
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是稀缺的社會公共資源。在非義務教育階段,維持教育公平主要依靠考試。為此,國家專門設置了教育考試制度,強調考試分數面前一律平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大了推進教育公平的力度,逐漸取消或縮減了各類高考、中考加分項目,此舉受到社會好評。
推進和維護教育公平,是提高國家治理水平的舉措之一。為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子女制定教育優惠政策,雖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但此舉對于廣大普通家庭子女來說,其享受教育的權利尤其是優質教育的權利將不可避免受到損害,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資源,可以用來獎勵,但教育公平,恰恰不能用來獎勵。一種合理的獎勵,應該是增量式的,而不是懲罰式的。誰付出誰獲獎,這是付出者獲得的“增量”;如果獲獎人還另外連帶另一個人獲獎,且該人獲獎后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那么這種獎勵就是懲罰式的,方式極不可取。
知名評論員曹林指出,不能拿教育公平去當人情,不能慷教育之慨。教育公平有自身的獨立價值,不能成為修補或補償其他的工具。否則,教將不教,公平無存。今天感動了,送幾分。明天感恩了,送幾分。地震救災,疫情動員,鼻子一酸,腦袋一熱,再送幾分,教育公平將千瘡百孔。頭腦發熱只會打開加分膨脹的潘多拉盒子,那是倒退。
反對該項加分,并非妒忌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能享受教育優惠,也并非用“損害教育公平”反對給予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獎勵,而是提醒政府及公眾看清一個現實:近年來實行的各種考試加分政策,已經侵害了普通學生的上升空間,不僅導致教育不公,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社會階層固化,這已不是簡單的“加分獎勵”問題了。
綜上,讓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享受中考加分是不合適的,各地政府應該慎行。
贊成:這樣的教育優惠沒問題
在某些特殊時期,如外敵入侵、疫情暴發時,國家給予某一特定群體一定的政策照顧,道理并不復雜。
舉個例子:在“取消中高考加分”呼聲日益強烈、加分“一減再減”的背景下,國家仍在高考、中考、就業等方面給予榮立重大軍功軍人子女、烈士子女一定的照顧,就是考慮到榮立軍功的軍人、烈士對國家和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因此給予他們的家屬一定的照顧和撫恤,這是理所應當的事。
疫情暴發后,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與沖鋒在前線保家衛國的軍人一樣,為了國家和公共利益,舍小家為大家,不畏艱難,不懼生死,以血肉之軀守護公眾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給予他們一定的公共資源照顧傾斜,怎么就破壞教育公平了?
要知道,現在所要獎勵和照顧的,都是為國家做出杰出貢獻的人,這樣的獎勵其實某種程度上帶著弘揚正面價值觀的任務,而獎勵的對象也都是國家和社會在某一時期最需要和最應該得到尊重的群體。
教育是國家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立德樹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為社會構建正面的價值參照體系。也就是說,教育系統理應在這一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引導作用,給予上述特定群體一定的教育優惠,這不是在破壞教育公平,而是在更大層面促進社會進步。
誠如有評論指出的那樣,我們希望勇士無畏守四方,希望白衣戰士守衛生命健康,希望勞動者愛崗敬業,希望見義勇為者路見不平出手相助。那么,政府層面就應該通過制度設計彰顯正面激勵導向,在就學就業就醫、旅游景點門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面,設置一些傾向性獎勵政策,消除那些做出特殊貢獻、獲得社會認可群體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也是塑造正面價值取向的要義所在。
說到這里,道理其實很明晰了——你在前方抗疫,我在后方幫你,這其實就是一種補救。他們沒有時間照顧子女,子女入學處于競爭劣勢,機會比其他人小,因此通過暖心政策來彌補;他們感染病毒的風險比常人高,做出的犧牲比常人大,就應該通過優惠政策來找平。
因此,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享受優先就讀本地優質學校、中考享受加分沒有問題。
拓展:換一個角度分析問題
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是否應該享受包括中考加分在內的教育優惠,這樣的討論或許很難有統一結論。因此,與其針鋒相對深陷其中,不如跳出“是”與“非”的絕對狀態,換一個角度對此事進行分析。
首先應該明白的是,獎勵的對象是抗疫一線醫護人員。他們作為法律意義上的完全民事責任人,通過自身的勞動與付出,獲得相應的回報(包括獎勵),這一回報理應僅限落實在“付出者”身上,這類似于法律意義上的“過責相當”原則,此處可以引申為“誰付出誰享受”,而不應擴大獎勵范圍,連帶出更多享受者。
那么,這樣就會帶來一個問題,即政府在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時,是否有權利為這些抗疫一線醫護人員“過分著想”,連同他們的家屬也考慮進獎勵的范圍,這是否尊重了所有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意愿?
不是沒有這方面的反饋和回應。網上相關討論網頁上,就有一個自稱是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網友留言說,他有信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必靠自己的功勞惠及孩子,否則孩子容易恃寵而驕,他不愿意接受這種風險。
還有另一位自稱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網友留言道,首先感謝政府的肯定和獎勵,但這樣的獎勵,可能會陷孩子于不利,讓自己孩子在別的孩子面前抬不起頭來,因為他不是通過自身努力考上好的學校,而是靠著父母的功勞才進了名校。
由此可見,政府在制定這一獎勵政策時,還是應該更為謹慎一些,避免引發過大爭議。
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中考可以加分,帶來最大爭議就是可能損害教育公平,因此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盡量尋找一個平衡點。例如,在政策中附加說明: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子女因政策傾斜被錄取,不占各地中考原計劃招生名額,不擠占其他考生的學位。這樣,或許就能減少一些爭議。
當然,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制定激勵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政策所釋放出來的善意理應得到宣揚,而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帶來的某些問題也不能忽視或回避。真理越辯越明,通過更多的理性討論,相信能讓類似的政策制定更為科學,更能體現制定政策的初衷。
(責編 莫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