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旗
摘要: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是教育部針對中職教學質量提高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中職教育在新時期自身加強內涵建設的新使命與新挑戰。在推進教學診改工作的過程中,指導思想要一以貫之、診改目標要逐步明確、診改方案要不斷落地、保障條件要持續跟進、對問題困惑要深入進行反思。
關鍵詞:教學診改;教學質量;診改行動;江都中專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2C/03C-0084-04
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是為了進一步引導職業學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專業設置、教師隊伍管理、課堂教學實踐、校企合作創新、質量監控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推動職業學校認真查找不足,著力改進提升的一項自我保證的工作。筆者以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江都中專)診改試點工作為例,談談職業學校推進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一、確立診改指導思想
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是教育部針對中職教學質量提高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中職教育在新時期自身加強內涵建設的新使命與新挑戰。建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對職校學校發展至關重要。[1]以前的各類評估是一種外在的激勵評價手段,很難在根本上扭轉動力不足,體系失衡的現狀。江都中專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始終堅持以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以促進學校自主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為宗旨,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切實履行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保證的主體責任。
二、明確診改目標體系
診改目標的確定要符合“SMART”法則,具體明確、可衡量、可評價。江都中專圍繞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5個診斷項目、25個診斷要素、273個診斷點,堅持六個注重:一是注重學生立場,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勤學、修德、明辨、篤行”的八字好學生;二是注重問題導向,不諱疾忌醫,勇于自我解剖;三是注重課堂質態,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推進“三變四學”的生態課堂的建構;四是注重協同推進,內外聯動、不搞單打獨斗,避免關門辦學;五是注重教師培養,推進“四有”好教師工程建設;六是注重持續創新,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推出新舉措、新方法、新思維去解決新問題。
(一)厘清總體目標
學校通過全員學習,落實全員參與、推進全員診改,進一步完善學校質量標準和關鍵制度,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社會、家長、用人單位、學生的滿意度。逐步建立常態化、周期性的自主診斷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的自主保證體系,實現學校自我規劃、自我約束、自我改進、自我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明確具體目標
一是筑牢質量保證的底線。江都中專以診改工作為契機,筑牢國示范、省高水平示范性職業學校質量保證的底線,保證學校辦學方向正確、辦學條件優良,管理規范、優勢突出、特色鮮明。不斷強化內涵建設,落實“系部二級管理”,要求“一系一特色”“一專一品牌”“一課一名師”“一師一優課”,學校能“揚州領先、全省知名”。
二是促進發展理念的更新。學校管理依靠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學診改的責任主體是全體師生。全員發動、全員參與,實行全過程、全方面、網絡化、扁平化管理。不斷樹立“質量即生命”的意識,質量需要持續改進的意識。持續梳理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標準,積極培育現代質量文化。學校要積極引入企業文化,建設學習實訓區、運動休閑區、回廊櫥窗區、生活休憩區等文化景觀,以文化人、育人無形。
三是推動教學形態的優化。基于信息化系統,通過控制、反饋、診斷、改進,制定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發展目標及標準,實現教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
四是促成辦學形態的轉變。進一步研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多樣化辦學形態,提升學校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服務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成長的能力。
五是夯實診改工作的基礎。診改工作的推進需要制度的保證和數據的支撐。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保證診改工作的全過程、全方位和全員化。數據的采集、整理、匯總和準確填報,是診改工作有的放矢地開展和復核的基礎。
六是完善診改工作的機制。成立質量保證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同時建立資源建設保障制度及考核性診斷機制,將診改要點轉變為學校日常工作,形成學校獨特的質量考評文化。
三、細化落實診改方案
加強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內在需求。建設先進的質量保證體系,營造現代質量文化,需要職業教育工作者多一點豪氣、多一點勇氣、多一點真氣。[2]在推進診改工作的過程中,江都中專堅持“五個思維”,使診改工作精準推進,有序開展。一是堅持戰略思維,聚焦“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二是堅持系統思維,關注“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三是堅持底線思維,重視“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四是堅持中心思維,解決“誰來培養人”的問題,積極研究學校教學質量的標準體系、管理體系、評價體系;五是堅持標準思維,完善辦學標準體系和教學標準體系。這是夯實學校辦學的基礎和學校育人的底線。[3]
(一)診改制度校本化
江都中專將國家和江蘇省的診改制度和診改要求校本化,制定《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改制度》,編制《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實施方案》,做到有章可依、有案可查。在全面學習和現狀調研的基礎上,建構學校教學工作診改運行機制。成立教學診斷與改進中心,搭建專門的診改班子。建立教學診改工作領導小組,積極開展各種自我診斷工作。聘請專家擔任顧問,推進自我改進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診改培訓全員化
一是全員培訓。利用全體教師會議、QQ群、微信推送、專家講座等方式開展全員培訓,把握診改內涵與要求,掌握診改內容和方法。讓所有教師明白診改不是“事不關己”,更不能“高高掛起”,每個教師都要開展自我診斷與改進工作,提升自己育人的水平和成效。充分利用名師工作室的平臺,開展教育講壇活動,就教學診改進行專題培訓。
二是邊培邊改。對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多層面開展常態化自主診斷與自我改進工作。要求教師發現自身不足,積極尋求對策,不斷改進各項工作。江都中專堅持診改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全員化,使每個教師都成為教學改進的主體。診斷是手段,改進才是目的。小問題邊診邊改,大問題限期整改。開展聚焦課堂、關注發展等專項診改活動。
三是定期通報。江都中專每月開展一次診改匯報會,每學期刊出一期《診改通訊》。每學期舉辦一次診改展示會,用數據和成績說話。讓診改成為所有教師的自覺行動和提高自己育人水平的有力抓手。
(三)質量保證工程化
江都中專建立了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中心的教學質量的標準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緊緊圍繞并促進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基于人”和“為了人”推動“六大工程”建設。[4]在“四有工程”和“八字工程”上研究課堂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標準體系;在“固本工程”與“連心工程”上研究課堂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管理體系;在“鑄魂工程”與“生態工程”上研究課堂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評價體系。
(四)診改推進階段化
一是學習準備階段。學習省教育廳研制并印發的診改工作通知,研讀《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質量指標體系(教學工作診斷項目參考表)》。同時,積極申報教診改專項課題。以課題研究帶動工作的開展。江都中專召開學校診改工作啟動會議,成立學校教學診改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組織全體教師進行業務培訓,提高教師自我診改的意識和自我診改的水平。
二是謹慎推進階段。學校負責診改工作的部門(一般為診改辦)要進行調研和自我評估,發現存在的問題或不足。在此基礎上建立教學工作診改機制,形成和完善自主診斷與自我改進的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將診改工作和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結合起來,幫助各部門、各教師發現自身的問題,量身定制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
三是聚焦重點階段。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又是教學工作的主要陣地。學校的診改工作聚焦課堂,通過課堂培養教師。江都中專在課堂教學上進行“三變四學”生態課堂的構建。[5]變老師講為學生學、變記中學為做中學、變個人學為互動學。實施“六大工程”完善教學質量的保證體系。開展“四有”工程,加強“精神聚合體”建設,推進“智慧創生體”建設,開展“民主聯合體”建設,加快“督導助力體”建設。
四是總結反思階段。根據狀態數據系統平臺要求,學校要督促相關部門全面收集、整理、匯總各類數據,并準確填報數據(包括文字性描述),校內審核通過后上網提交。同時對照診斷要素逐項進行寫實性表述,報告學校目標達成度、主要成績、存在問題、成因分析、改進對策與實施等基本內容,填寫《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自我診改報告》,編制學校年度質量報告。
四、持續強化診改保障條件
(一)人員保障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診改工作推進的核心要素。江都中專深諳此理,踐行此道。學校診改中心是專職的診改工作人員,積極指導和參與學校的各項診改活動。成立教學督導專家團隊,老中青相結合、梯隊培養教學督導隊伍。同時邀請退休老教師定期到學校參加教學專項的督導工作。積極配合區教育局的掛牌督導工作,每月撰寫自查報告和整改報告。
(二)資金保障
診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經費的保駕護航。江都中專投入近1000萬元,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使診改工作智慧化。劃撥專門經費推進診改工作的有效開展和診改課題的深入研究。
(三)制度保障
職業教育的高質量,首先要確保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辦學的規范性。[6]學校在診改方案的基礎上,完善學籍管理制度、教學督導制度、課堂教學評價制度、教學事故認定辦法、教學質量考核細則、學標貫標方案等,使制度深入人心。
(四)培訓保障
首先要加強骨干培訓,然后推進全員培訓。學校要有步驟、分階段培養教學工作診改的骨干,使骨干成為區域的診改專家。江都中專分系部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自我改進的意識和水平。在學習培訓中,重點提升教師的標準意識,學習“三層銜接、六類貫通”的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體系。[7]在中職106個主干專業的指導性人才方案、763門專業核心課程、32個技能教學標準中,精準地加以學習與貫徹。
五、深入剖析問題與困惑
(一)診改困惑
一是診改工作似乎沒有抓手。診改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保證體系。這樣使得診改內容過多,導致診改工作沒有重點,讓人覺得診改工作就是常規工作。如何才算是推進了診改工作?診改工作和教學常規管理工作究竟有什么區別?還需要進一步界定和持續的研究。
二是診改數據好像難以采集。數據誰來采集?采集什么樣的數據?什么樣的數據可以錄入系統?數據對今后的各種創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都阻礙著診改工作的進一步推進。中職系統、中小教師管理系統、診改平臺的數據還沒有整合。因各類評估和評審的需要,學校會對某些數據進行加工和處理,導致基于數據的診改工作失去標靶。
三是診改督查或許重走老路。診改不是評估,但對診改工作的督查是不是一種評估?沒有評估,學校很難深入推進教學診改工作。有了評估,診改工作可能會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多少新意。
四是診改主體可能面臨壓力。診改工作無疑是基于人和為了人的工作,診改工作的推進勢必影響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和引發教師的認知沖突。于是,不少教師面臨“自我否定”“勝任力不足”“職業覺得的超載”以及“關系網絡的破壞”等壓力。[8]
(二)診改反思
一是數據需要全面填報。學校診改中的每個診斷點的實現,需要依托信息化平臺,依靠大數據手段,這樣才能保證診改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9]診改平臺數據盡量獨立于中職系統的數據,職業學校要明確職責、安排專人對數據進行錄入、更新和分析。同時需要解決學校自身的信息化平臺和省級診改平臺的關系以及有效數據與無用數據之間的關系。
二是問題需要精當描述。學校要會同有關專家對各部門、各教師的工作進行把脈,并調動他們深刻反省自身的工作的積極性,找準問題與目標,明確表述。針對問題和學校的“短板”探討改進的策略,并督促行動。
三是重點需要全力推動。在全面推進診改工作的前提下,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以某一項重點工作為突破口,以點帶面,推動診改工作的深入高效開展。
四是特色需要準確提煉。診改工作需要發現問題,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診改工作就是要在不斷的改進中,形成教師的教學特色,形成部門的管理特色,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要在全面占有資料的前提下,通過發揮集體的智慧,提煉出特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績效。
參考文獻:
[1]吳訪升.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江蘇教育,2019(52).
[2]楊應崧.診斷與改進需要要多一點豪氣、勇氣和真氣[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7(6).
[3][6]劉克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三個環節”[J].職教通訊,2019(11).
[4]陸春庚.職業學校課堂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J].職教通訊,2018(18).
[5]陸春庚.基于學生立場的學習型課堂創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0).
[7]馮志軍,方健華,謝傳兵,等.省域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江蘇教育,2019(52).
[8]史洪波.組織變革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學診改的行動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19(29).
[9]劉慧.中職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難點及對策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9(5).
責任編輯:謝傳兵
Abstract: Th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hich aims at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also a new mission and challenge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it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the guiding ideology should be consistent, th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goal should be gradually clear, the plan should be continuously implemented, the guarantee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followed up, and the confusion of problems should be deeply reflected.
Key words: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teaching quality;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action; Jiangd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