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成
摘要: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為代表的移動微傳播,正成為大眾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徑。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宣傳教育必須借助微傳播這一現代民眾慣用而喜愛的傳播渠道,以習近平“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的思想為引領,緊緊圍繞思政目標,發揮微傳播全員、全息、全效、全程的影響優勢,挖掘微資源、制作微課程、發布微理論、組織微論壇,倡導全民思政微主體,主動將微傳播建成學生堅定黨的路線方針的重要依托,借力微傳播構建“虛擬和現實、主體和受眾、課內和課外”“三融合”的學校大思政格局,努力取得學校思政宣教以“微”博“大”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微”傳播;思想政治理論;宣傳教育;“大”思政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2C/03C-0008-03
隨著5G、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加速迭代,以微信、微博、播客等新興自媒體為代表的微傳播方興未艾,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這給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宣傳教育(下文簡稱思政宣教)帶來了新挑戰。學校必須主動借力微傳播,發揮微傳播全員、全息、全效、全程的影響優勢,努力將微傳播打造成增強思政宣教感召力和時代性的助推器,打造成黨的思想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加速器,打造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的推射器,大力構建“主體和受眾、虛擬和現實、課內和課外”“三融合”的大思政格局,將新媒體建成學生堅定黨的路線方針的重要依托,以黨的理論信念統領全域,以期實現“投入最小,方式最優,效果最大”的思政宣教效果。
一、以“微”見長的微傳播
作為去中心化、裂變式的多級傳播,微傳播以“微”見長,即傳播的設備是手機、平板等“微終端”;傳播的通道是移動互聯網等“微介質”;傳播的內容是圖片、視頻、語音、表情、符號等“微素材”;傳播的對象則是微平臺上的大量個體類的“微受眾”;傳播的動作是簡單的撥鍵操作、屏幕滑動或是鼠標點擊等“微動作”。習總書記強調要“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善于學習和運用互聯網”。思政學科肩負“立德樹人”的偉大使命,為黨、為國培養人才,就必須用黨的理論、思想武裝“人”的大腦,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塑造“人”的大德。在微傳播盛行的當下,思政宣教也必須貼近學生受眾的“微生活”實際,選擇學生喜愛的微宣教方式,積極將思政理論演繹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首選素材,轉變成學生信息獲取的自覺選擇,以不斷提高思政實效。同時借助微傳播這一微時代的重要傳播途徑和通道,開辟線上線下相融互通的思政宣教新天地。
二、以“大”為求的學校思政
“大”是相較于“小”來說的。相較以往學校思政宣教以課堂理論傳授為主,微傳播帶來的“大”思政有三個新特性,即傳播范圍大,涵蓋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參與人員規模大,包括了數以億計的網民;影響時間長,是全天候的影響,跨越了課堂這一思政的傳統主陣地。這種“主體受眾規模大,線上線下全覆蓋,課內課外不間斷”的微傳播,極大地拓展了學校思政宣教的時空,開辟了“大”思政的嶄新局面。得益于移動網絡的普及,深植于學習平臺和各類應用APP等網絡空間的思政理論,可以成為學生隨時隨地點擊、瀏覽、收聽、轉載和分享的選擇,實現了“思政理論融入學生生活,成為生活一部分”的植入式宣教。可見,微傳播就是學校“大”思政格局形成的嶄新微模式,微傳播能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學校思政工作的最大增量,從而實現“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的“大”思政追求。
三、以“微”博“大”的新格局
(一)全員參與,思政宣教隊伍壯大
據最新統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9.6%,網民總數8.29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98.6%。每位網民都是自媒體內容的原創者、共享者,他們都有意愿表達和思想交流的欲望、權利。思政宣教可以很好地利用網絡和網民的力量,堅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形成“全員育人”的人民微宣教大軍,營造習總書記所倡導的思想統領“微生活”的氛圍,幫助學生“樹大德、立大志、成大業”,養成學生關切國家民族命運,并將個人理想和“中國夢”結合的自覺。
微傳播的便捷、高效和快速,易于引起網民群體性的轉發和共鳴。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迅速興起,就是大眾廣泛參與的結果。思政宣教要主動引導民眾轉發弘揚主旋律的“微精品”,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民認同,并以此來解釋社會重大敏感事件,以及個人的思想困惑,不斷激濁揚清,為學生營造風清氣正的“微生活”環境,助力學生在“微生活”中提高愛國情感,明確政治站位,鞏固思想成果。
思政宣教的主體不應局限于學校師生,而應是微世界的全體駐民。全社會都應踐行黨的“人民是思政最偉大力量之源”思想,發揮“微生活”共同體的作用,實現“人人是傳播主體、人人是傳播對象”,努力形成思政“人民宣教的汪洋大海”。
(二)全息宣教,理論呈現方式多樣
微傳播信息多元豐富,綜合了文字、圖片、音頻、動畫等多種媒體形式,給受眾立體、多樣的感官刺激,豐富了受眾的信息接收體驗,微傳播也因此成為當前大眾喜愛的信息源。很多移動微平臺、手機APP等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的新應用,思政宣教應主動開辟這些圖文并茂、音頻視頻兼備的微陣地,開發更新“學習強國”類APP、理論慕課等微學習平臺,展示系列專題微課堂、微講座,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適時進行文圖兼具的微解讀,為大眾提供美觀、高效的正能量學習窗口。可以說,目前主旋律宣教平臺建設成果初顯,如“學習強國”的下載量已經遠超抖音,說明它契合了當前中國的黨情、民情和社情,說明民眾有著跟黨走、學理論的覺悟和心愿。
思政宣教和社會性、商業性的應用微平臺合作也很重要。畢竟這些APP都有著自身完整的生態閉環,民眾所有的生活需求在一個APP平臺便可得到全部的滿足,比如包含有支付、交通、理財、視頻、定位、美食等完備生活功能的支付寶和微信。所以,思政宣教應主動介入,增加其自動推送全息思政理論的功能,使得思政的全息化宣教成為這些應用類APP生態的一部分;并憑借微宣教自身全息化的表現形式,吸引大眾接收、轉發思政信息從“異常”成為日常。
(三)全面功效,思政教化空間拓展
習總書記指出,“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當前的網絡媒體平臺,功能空前復雜,功效十分全面,平臺自身已然成為全社會的數據總匯和運營樞紐。這在提升平臺傳播效果的同時,又提高了傳播效果測量的精確性、即時性。眾所周知,對每一位網民所發布的信息,平臺都能實時統計,包括轉發量、評論數和跟帖量等。實時發布、及時反饋、在線匯總的強大功能,以及據此自動生成的精準大數據,將有助于敏銳地把握民眾的關注點、興奮點,有利于適時做好輿論引導,最終有益于提高思政宣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正是微傳播這種信息傳播、數據處理和運用兼具的復合功能,才使得思政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學校擴大到社區,從現實世界蔓延到虛擬世界,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完全融合。而這就是理想的“大”思政格局,即“思政無邊界,影響無極限”。這種立體化、籠罩式和穿透性的教育影響,營造的正是“處處能學、人人皆學”的全方位、全覆蓋的思政空間。
(四)全程影響,思政作用時段延長
習總書記要求我們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的傳播理念。微傳播是達成這種要求的極好方式。精準投放的宣教內容,精致打造的宣教平臺,精心選擇的宣教媒介,使得全天候式的微傳播影響無時不在。其傳播效果持續而深遠,正如水滴石穿。思政可以充分發揮微傳播這種久久為功的威力,來影響學生個體的成長,甚至是關注全人類的發展進程,從而也不斷把自身推向更深、更遠的時空。
對個體而言,微傳播能延長學生受教的時間。秉持思政資源素材微型化的原則,學校可將黨的系統理論、抽象概念、科學論斷打造成成體系的微視頻、微課件等“微產品”,并發布于各類微平臺,方便學生“時時可學”,也利于他們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從而引導學生自覺以黨的理論武裝自己,壯大自己。除此之外,思政微素材制作還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有意識地將社會生產、生活事件等線上線下新資訊,加工制作成學生喜聞樂見、短小精悍的“微素材”,以快閃、微影劇、微社團、微小品、微采訪等形式,投放到各類微平臺和應用類APP,以大量客觀真實、立場鮮明的宣教內容,將微媒介打造成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紅色根據地”。指引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外,再利用碎片化的閑暇時光,在微平臺上共同接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思想的影響,不斷提高政治覺悟,不斷生成建設強國的新認知、新動力和新做法。而這不正是習總書記“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的期待嗎?
對全人類而言,微傳播還能時刻關照人類命運發展的整個進程。當前我國思政宣教的內容理性深厚且極具科學性,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相吻合,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脈相承,與黨中央號召保持一致,因而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具有普世的價值,能夠代代相傳,影響不息。特別是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能始終站在人類命運與前途的高度,關切全人類的持續發展,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體現大國的責任和擔當。黨的這些理念、主張,借助微傳播可以得到學生,乃至全世界的理解、重視和認同。當務之急,是要將微傳播平臺建成中國智慧的集成高地,激勵學生依托這些平臺、載體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分享中國經驗,進而以中國智慧來影響、帶動和促進全人類的進步。
習總書記要求“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當前思政宣教正面臨微時代的巨大挑戰,必須因“微”而謀,應“微”而動,在可為、能為、應為的微空間,為學生提供自覺、自主、自育的成才微資源、微平臺和微載體,力爭“守好思政網絡渠、種好思政虛擬田”,在借“微”增強黨的理論引導力、公信力和傳播力的同時,取得學校思政宣教以“微”博“大”的實效。
責任編輯:許潔
Abstract: We media, represented by Wechat and microblog, is becoming the main way of mass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schools must rely on the dissemination channels of the micro propagation, a modern popular custom, to excavate micro resources, create micro courses, publish micro theories, organize micro forums, and advocate the micro subject of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idea of “using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deological guidanc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eople service”. We should propagate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uphol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onsolidate the commo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whole people's unity. Micro communication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policy. We should build a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with“virtual-reality integration”, “subject-audience integration” and “in-class and off-class integration” with micro communication, and strive to achieve a good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micro”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micro”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mas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