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攸嫦
摘要:文章主要結合筆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探索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方法,即理解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尊重是奠定師生和諧的基石、關愛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賞識是促進學生成長的動力、嚴格是教育結成正果的催化劑。
關鍵詞:班主任;師生關系;工作策略
筆者覺得非常幸運,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職業(yè)——教師。在3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憑著對學生的愛和高度的責任心,筆者不斷摸索,勤于總結,慢慢找到一些育人方法,這不僅讓筆者工作起來得心應手,而且收獲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一、理解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
“理解是轉化學困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了理解,轉化工作也就無從談起。”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應以育人為主,其中,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就是育人的基礎。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師者要“隨風潛入夜”,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把握好學生的情感、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與學生同心同德、同歡同樂,才能“潤物細無聲”。
班里的小濤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成績也不理想。開學的第一天,他就遲到了。筆者并不急著問他為什么遲到,而是仔細打量著他。沉吟了半刻,筆者微笑著對他說:“放學到老師辦公室。”課間,筆者立刻向小濤以前的班主任了解他的情況。原來,小濤的爸爸媽媽離婚了,爸爸常年外出打工,媽媽再婚,家里只有體弱多病的奶奶和他相依為命。放學后,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來到辦公室,筆者只字未提他遲到的事,而是幫他把褲管的裂口縫好,并對他說:“小濤,以后有什么困難盡管找老師。”他吃驚地望著筆者,低聲說:“老師,對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會遲到了”。果然,接下來的日子他沒有再遲到,上課也比較認真了。有一次,他曠課了,筆者趕到他家里,發(fā)現他奶奶病倒了,他在一旁干著急,不知所措。筆者便送他奶奶去醫(yī)院,回來后還給他奶奶熬藥。小濤的奶奶拉著筆者的手說:“老師,你真是個好老師,我孫子讓你操心了,真對不起你呀!都怪我!”小濤在一旁聽了,紅著眼說:“奶奶,我以后會認真讀書,不讓您和老師難過。”半個學期后,在期中測試中,小濤語文數學雙科及格,這是前所未有的好成績。
理解是師生相互交流的前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學以生為本,仔細觀察、傾聽內心、將心比心,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扉,才能真正教育學生。
二、尊重是奠定師生和諧的基石
托爾斯泰曾說:“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要建立起民主、平等、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學會尊重和信任學生。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如果學生得到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熱情。在此基礎上,教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教師如果采取歧視、壓制、告狀、排斥等態(tài)度,后果則不堪設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與其說這是總結出來的經驗,倒不如說是最深刻的教訓。
曾遇到一個叫小霖的學生,他性格剛烈,常常打架鬧事。筆者先對其進行摸底,發(fā)現他很怕媽媽。
一節(jié)課上,他悄悄地把前面的兩個女同學的長頭發(fā)綁在一起,導致她倆下課時站起來一拉扯,疼得直叫。筆者為此狠狠地批評了他。可下午放學回家的路上,他就和同桌打架了。筆者十分生氣,立即將此事反映給小霖家長。在小霖家長的協助下,他乖乖地跟隨筆者到同桌家道歉,這件事處理得還比較順利。
好景不長,他三天兩頭總會鬧出些動靜來,有時情況還比較嚴重,筆者如法炮制,請他媽媽協助解決問題。可慢慢地,筆者發(fā)現他不但沒改變,犯錯頻率反而越來越高,甚至越來越敵視筆者。筆者這才意識到自己對他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筆者終于明白過來:原來筆者一直都沒有正視小霖存在的問題,根本沒有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做教育工作,只是一味地依賴他的媽媽。這不但傷害了他的自尊,而且顯示出筆者的無能,促使他把筆者這個老師推得遠遠的,對筆者產生了敵意。筆者馬上調整好心態(tài),決定尋找方法教育他。
通過比對歸類,筆者發(fā)現他多次打架都是為了“仗義”。筆者以這個為突破口,當他再次犯錯時,不再向他媽媽告狀,而是采用“欲抑先揚”“表揚與批評相結合”“一分為二”等方法,力求把思想教育做到位,最后成就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雖然這個過程讓筆者頗感辛勞,但筆者看見他的進步時十分快樂。
從小霖的身上,筆者深刻地認識到:在教育中,不把學生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嚴,所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只有尊重學生的思想,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待學生,才能為教育工作鋪就一條嶄新的道路。
三、關愛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反復強調:“做一個好教師,首先是熱愛學生的人,要以與學生平等交往為樂趣、關心他們的喜怒哀樂,相信他們都會成為一個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的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教育者當做自己的良師益友,才愿意敞開心扉;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獲得教育的主導權,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曾經任教的班級中,有個學生叫小妍,雙腿殘疾,行動不便,無論是學習還是日常生活,筆者對她倍加關心與愛護。誰知,竟有個學生跟筆者說:“老師,您對小妍同學就如媽媽一般,真令我們羨慕,她真是幸福啊!”筆者這才猛然醒悟,其他學生同樣渴望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關心學生的身體、學習、心理等各方面,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是筆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筆者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發(fā)動全班學生關心、幫助小妍。這樣一來,不但消除了學生認為筆者有偏心之嫌,而且讓大家感受到愛的力量,共同譜奏一曲愛的贊歌。
四、賞識是促進學生成長的動力
“賞識教育能夠激發(fā)學生潛能,使學生能夠在成長中逐漸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強化學生在發(fā)展中的自信心,使學生發(fā)揮出個人的特長以及個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面對困難失敗,永不氣餒的精神,以及不斷進取的信念。”即使面對非常調皮的學生,教師也應盡可能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積極地鼓勵和表揚他們。在教育路上,筆者總以欣賞的眼光、心態(tài)看待每一個學生。
新學年伊始,班主任都接到新的班級,辦公室里熱鬧非凡,班主任都在比對著,誰的班有幾個“尖子生”,誰的班有幾個“學困生”,誰的班有哪個“調皮大王”。筆者平靜地拿著名單。這時,有個同事對筆者說:“陳老師,看來你接到的是一個好班呀!”筆者說:“無論什么樣的學生,在我眼里都是好學生,從來不設門檻,否則會與學生隔著一堵高墻。”
五、嚴格是教育結成正果的催化劑
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合情合理、有計劃、有梯度并具個性化地要求每一個學生。“合理”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實際、德育目標發(fā)展方向等;“合情”指提出的要求必須讓學生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目的;“有計劃”“有梯度”指提出的要求要按照一定的步驟與順序,允許學生由難到易、由淺入深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對學生的要求具有“個性化”,指提出的要求因人而異,且根據時段靈活變化。作為教育者,特別是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如果不嚴格要求學生,或是雖有要求卻形同虛設,這種教育注定是失敗的。
擔任班主任三十年,對學生、對班級的要求一經提出,筆者必然嚴格落實。如發(fā)現學生犯錯,絕不姑息,并注意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所以,筆者所帶的班總能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許多同事都說筆者有魔力,能讓那么多的學生都聽話。其實,為了能讓學生“聽”筆者的,筆者首先要善于“聽”他們的。前一個“聽”指教師再怎么嚴格要求學生,學生都能達到教師的要求;后一個“聽”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信任、熱愛和賞識。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那樣:“對我們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正因為我們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為他完成我們的要求,所以我們才尊重他。”教師應主動接近學生,以誠相待,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個性和家庭背景等,尊重、信任他們,敞開心扉和他們溝通,學生才會尊重、接受教師,師生才會產生心靈共鳴,教師的啟發(fā)引導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