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高中出現了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本文根據教師的課題研究成果,介紹了高中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環境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有效方法,分析了作用和效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中;翻轉課堂;環境教育
在我國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環境教育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場挑戰。教師必須要更新觀念,擺脫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束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前向學生推送相關的學習資料,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學習資料,學習新知識,探索和討論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教育教學效果,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青睞。
一、 環境教育中翻轉課堂教學的特征
翻轉課堂中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課前教師把教學資料上傳到教學平臺并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新知識,通過閱讀和觀看這些教學資料,進行獨立思考,獨立設計學習計劃和學習方式。對一些不懂的問題,學習小組之間通過交流討論進行探討,或先帶著問題去考察環境,讓學生通過觸摸、感覺和欣賞他們生活的環境來解決問題。對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新產生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重點講解。
(一)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翻轉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課前推送給學生學習資料并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設置本節課的學習問題。學生為解決問題閱讀學習資料、進行網絡查詢,進行問題研究和小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受到啟發,又提出新的問題。翻轉課堂的學習中學生一直都在積極參與、反映和創造,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學內容反映新的環境信息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強烈,有些影響超過了環境能夠為人類提供資源的能力或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勢必會產生一些新的環境問題。翻轉課堂要求教師主要利用近些年來新出現的環境問題來設計構建翻轉模塊。目前地理教材中有些多年不變的環境教學資料,不能滿足當代學生對環境知識的需求,“照本宣科”的“授—受式”做法顯然不能符合時代要求。
(三)學生的學習方式靈活多樣
翻轉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學生課前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他們可以帶著任務去閱讀教學資料,可以利用網絡收集相關信息,可以到室外實地考察環境,可以通過分析研究圖表與數據或直接參與社區活動去完成學習任務。對一些疑難問題和通過學習產生的一些新問題,學生之間可通過討論、野外考察、向老師和專業人員請教等多種方法來解決。
二、 利用翻轉課堂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環境教育中實行翻轉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前要設計針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問題鏈,必須貫徹以問題為本。但是在目前升學的壓力下,學生的學習時間很緊張,學生沒有大量的課余時間去搜集資料或到野外進行環境考察,因此,高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課堂是主陣地,針對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教師在課堂中采用不同的翻轉方法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一)資料閱讀與分析法
教師課前向學生推送本節課的有關環境教育的教學資料,學生閱讀課前推送的環境教學資料,是學生了解和獲得環境信息的重要途徑。例如,《被妖魔化的沙塵暴》一課,教師課前通過上網下載和從《中國環境報》上剪輯了大量有關沙塵暴的文字材料和統計圖表資料及一些直觀的沙塵暴圖片和視頻。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資料、圖表和視頻,對沙塵暴這一環境問題有了初步了解,并通過分析和討論得出了形成沙塵暴的原因和影響,并提出了許多防治沙塵暴的有效措施。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有關資料與圖表通過查閱報刊書籍和訪問有關機構人員、上網查詢等方式比較容易獲取,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關環境方面的書籍豐富,網絡上的信息量也非常大,由于學生課余時間有限,搜集資料經驗的缺乏,所以需要教師給予幫助與指導。
(二)討論法
討論法的實質是學生間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學生課前依靠自學產生了疑難問題,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相互交流觀點,得出疑難問題答案的方法。
使用這種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讓同學們主持討論。例如,“臭氧層空洞的影響、成因及對策”這一環境問題,教師把設計好的問題鏈交給學生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提出許多好的建議和想法。這種方法往往與材料閱讀、圖表分析等多種方法結合進行。
這種方法要求學生的思維應該始終處于積極狀態,在討論中,只要學生盡可能準確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互為對方提供材料、信息,就能促進對問題的深刻理解。討論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學們踴躍發言闡明自己的觀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辯論式教學法
辯論式教學法一般是針對答案具有發散特點的環境問題進行的。例如,“全球氣候變暖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修建水庫是建高壩好,還是低壩好?”等。在學生自愿選擇的基礎上,將全班同學分為兩組,一組為正方,一組為反方,每組在共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圍繞論題各抒己見,并針對對方觀點提出質詢、反駁。最后由雙方主辯手對本方觀點做總結發言。如果辯論結果雙方沒有達成一致,課下學生可以繼續探討和研究。
這種方法選取的環境論題的答案一定是發散的,正反雙方在互相挑戰對方所提供的事實、推理和結論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
(四)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法是教師選取某一環境問題,將學生安排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要求學生從不同視角圍繞該環境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例如,教師提供某一個被污染的河流的資料,把班級學生分成五組,每組模擬一個角色(鄉長、造紙廠廠長、造紙廠工人、某村漁民、縣環保局干部),針對該地河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現狀,各組學生站在各自視角上,闡明自己的觀點,最后由縣環保局干部進行總結,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效果很好。
情景模擬法一般是由教師提供具體的環境問題情景。每組學生根據模擬的角色,通過閱讀資料、上網搜集信息等方法獲得自己視角下的該環境問題的信息,從而闡明自己視角下的觀點。學生在模擬中學習,甚至不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就可以學到知識并加深對環境問題的理解。
(五)環境考察法
地理學科的學科特點要求學生要進行野外考察,環境考察一般是指結合鄉土地理教育,組織學生到家鄉實地環境中進行調查研究。一般在課外小組活動時進行。例如,組織學生到黃河岸邊考察黃河凌汛情況及影響等;野外環境考察充實了地理課堂教學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環境考察法占用時間多,可放在假日進行。需要老師提前做一些細致的相關的準備工作,同時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以防意外。
(六)野外實驗法
例如,學習小組運用一定的器材和設備等對“嫩江水污染分析”的情況進分析。
野外實驗法技術要求高,需要大量實驗器材和藥品,一般學校很難完成。較難分析的項目可請化學老師或環境監測站技術人員幫助演示與分析。
總之,選取哪種方法,要根據本校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校實際及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知識結構。
三、 環境教育中翻轉課堂教學的收獲
(一)提高了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地理學科研究的永恒主題,通過利用翻轉課堂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目前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的破壞主要是由人類盲目的、不合理的行為造成的。要改變這種惡化了的關系還要靠人類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通過翻轉課堂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同時通過環境考察和野外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通過對環境問題的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等。
(二)增強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翻轉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強調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充分、主動地學習和交流,學生面對要求他們解決的環境問題往往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通過自己收集信息,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思考復雜環境問題,擴大頭腦中的信息聯系網,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過程。
(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翻轉課堂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要求教師課前選用反映時代特點的環境問題來設計翻轉模塊,推送課前學習資料和設計的問題層次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使學生在課前學習和討論交流中能夠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并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成員,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四)提高了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
利用翻轉課堂進行環境教育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一方面,翻轉課堂要求教師選取新鮮的有時代感的環境問題作為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通過學習來豐富、補充和更新自己的環境知識,不斷為學生設計出新鮮的、反映時代特點的環境問題模塊;另一方面,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前獨立思考后的疑難問題和小組討論產生的新問題都需要教師來幫助解答。這就逼著教師要不斷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駕馭課堂,才能滿意地答復學生提出的不同的問題。
四、 環境教育中翻轉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學生的時間安排問題
目前由于高考的壓力,高中很多學校仍以應試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在課后花費較多的時間,有時會造成學生的學習時間緊張。
(二)靈活運用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本身對于理科更適合一些,地理是一門邊緣性的學科,教學內容文科和理科參半,地理學科涉及一些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知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翻轉課堂,不是所有的環境問題都適合翻轉。
(三)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系當地實際
學校所在地的環境狀況是學生最為熟悉和關注的,所以選用涉及學校所在地存在的環境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
李奇鼎,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