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邦篆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及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可和積極踐行,并對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高中語文教師有著傳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古詩詞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但是傳統高中古詩詞教學還存在較多問題,如教學觀念陳舊、詩詞鑒賞模式化以及忽略學生的情感等,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還會對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產生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從多個角度來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而達到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古詩詞教學;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思想以及價值體系的認同及尊崇。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雨,具備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它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能只以成績為主導,應當充分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充分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讓學生在將來有更好的發展。
一、 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意義
古詩詞作為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其不僅能體現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也沉淀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自《詩經》以來,詩歌創作薪火不絕,其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精神追求。比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斌w現了奮斗精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現了杜甫的愛國情懷;還有蘊含治國理念的詩句“治國如治身,四民猶四體”等。這些內容凝聚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引導,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柱,從而讓學生從心底對我國優秀的文化產生認可,形成文化自信。而通過古詩文優秀內涵的講解,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全面發展。高中語文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責任,通過教學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加強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便于將來更好地立足于社會,這也貼合了當今教育的要求。
二、 傳統高中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并不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自己主導課堂。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保障教學秩序,也可以保障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但是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自主思考時間較少,學生多是被動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并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容易出現課堂走神、專注度不足等情況,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思想交流,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沉浸在古詩詞學習中。但是由于教學觀念陳舊,缺乏創新性,學生往往表現出較低的參與度。而且在應試教學的影響下,教師為了讓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更加注重技巧的傳授,而非深度剖析古詩詞,學生在較大的壓力下很難產生古詩詞學習興趣,往往會把這部分內容當成學習任務,學習效率也會因此而降低。
(二)詩詞鑒賞模式化
在高中古詩詞學習中,學生往往會借助詩詞鑒賞來背誦與考試相關的答題模式,隨后再由教師給出類型相似的詩詞問題讓學生練習,鞏固記憶。這樣的方式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很大的幫助,在不斷的練習下,學生的答題技巧會有很大提升,并且可以機械地分析出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但是這種方式割破了詩詞原有的獨特魅力,學生明白該如何解決試卷中的問題,卻不能深入地欣賞這些有沒的詩詞。這不利于學生古詩詞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會阻礙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
(三)忽略學生的情感需求
高中學生要面臨很大的學習壓力,除了各科目學習外,還需要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在較大的學習壓力下,學習效率會直線下降,進而帶來更大的壓力,形成惡性循環,這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很強的情感需求,如果能發現學習樂趣,則可以降低學習帶來的疲憊感。這無疑可以提升學習效率,讓學生產生更強的學習欲望,無論是過程和結果都會向好的方面轉變。但是由于面對高考壓力,多數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都會忽略學生的情感需求,采用直接灌輸技巧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知識的背誦和理解,這無疑會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而被動地接受知識,很難徹底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對學生來講,他們也被愿意在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上花費多余的精力。
三、 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樹立文化自信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均有著很高的鑒賞價值,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技巧教學,會喪失古詩詞學習的意義。因此高中語文教學應當更深層次的剖析詩詞,讓學生沉浸在欣賞古詩詞的過程中,獲得情感和語文素養的發展。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題目來了解詩詞蘊藏的含義。比如,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這首詞的背景,讓學生了解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從而更好地了解其在登樓時想到國家,在激情滿懷下寫下題目。在教師描述的畫面下,很容易引發學生對古人的敬佩之情,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其次,很多詩人借古詩詞言志,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時,也能讓學生感受詩人表達的情感,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讓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比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千古名句,體現了屈原為民請命、不屈不撓的可貴品質,這種精神成為無數愛國志士的精神支撐,我們國家也因此才有了更好的發展。這樣的引導很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學生會發現在我國千百年發展中不乏富有愛國精神的文人志士,而他們的情懷都凝聚在古詩文里,從而讓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