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梅
摘要:梳理2020年全球“新型冠狀病毒”公益主題插畫的設計案例,歸納公益主題插畫的符號意義,充分發揮視覺設計的有效傳播,服務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作用。從符號語義學的視角,以公益主題插畫與符號學的關系為切入點,基于觀者的互動性解構公益主題插畫中圖形語義的結構。在公共危機語境下,新圖形符號的建構,可以實現視覺設計的精神救助及對社會問題產生深層次的認知。公益主題的插畫設計以視覺自發的形式,介入社會實踐的過程,不僅引發真實的情感,而且有利于精神的重建。
關鍵詞:公益主題 插畫 圖形設計 語義 公共危機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3-0108-03
引言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牽動著億萬民眾的心,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國上下掀起“防控感染,抗擊疫情”的斗爭。在萬眾一心,同心抗疫的重要時刻,設計工作者深有感觸,一是思考如何在重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發揮自己的專業作用;二是如何直接、準確、有效地傳遞正能量以及指出正確的預防手段;三是如何在國家面對重大公共危機時自發性地介入社會實踐,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全國各大美術院校、藝術組織及設計協會發起的公益設計活動中,插畫以獨特的視覺表現形式成為此次公益主題設計的硬核“網紅”。
大量的設計作品用物化的創作手法將心中的公益概念再現出來[1],用設計力量抗擊疫情,以合乎大眾利益的視覺表現,謳歌抗疫精神、宣傳防疫知識、鼓勵勇敢戰勝疫情,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一、概念提出
公益,從文字層面理解為公共的利益與福利,也就是說公益主題的對象是國家、社會與大眾,區別于自由主題。百度百科中指出插畫的概念,是世界都能通用的語言。現今眾多公益主題的視覺設計中,插畫成為硬核“網紅”。文章提出公益主題的插畫概念,是基于插畫最普遍的特性為大眾所接受,親切的圖形表現傳遞給觀者教育意義,呼吁公眾關注社會問題。
從符號語義學角度分析公益主題插畫的設計特性及其表達的意義,即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也就是符號意義產生的來源。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提出符號的意義可分為三種:外延意義(功能性)、內涵意義(價值)和意識形態(文化)[2]。
二、公益主題插畫的符號意義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認為,“一個符號只有被解釋才可稱為符號,它可以是符號所引發的思考,也可以是觀者對符號的記憶、理解、反應進而產生的行為過程[3]。”插畫作為視覺傳播的媒介,起著溝通人圖信息的作用,因此,公益主題插畫的符號意義研究,有利于實現圖形符號的功能、價值及文化的表達,從而進行準確與有效的傳播。
(一)感知激發共情
感知性是能夠使觀者的感覺系統對刺激物產生感覺的能力,在公益主題插畫設計中,感知是傳達情感意義的基礎。圖形元素的創造成為公益主題插畫的直觀再現,它能夠引起情緒上的反應與心理上的波動,進而尋求在行為層次與反思層次的價值Ⅲ。
湛江設計師李強的作品《多戴口罩,善待自己,傳遞善意》,見圖1。漢字“善”與“善”的接連、“手”與“手”形的連接及相互扣連的“口罩”,三者又形成一個新的共同體。面對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重大公共危機,人類沒有旁觀者,在目睹他人的不幸時產生助人的沖動,激發出與身俱來的共情能力,從而激活共同承擔責任的善意,使每個人都感知到共克時艱的真情表達與堅定的信念。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也曾提到,在危機情境下,除了引發個體層面的共情外,還會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生,通過社會聯結和支持尋求,從而幫助部分個體在遭受創傷后進行積極的轉變。
(二)認知引導生命的反思
感知是認知的基礎,感知的目標是通過撕裂開產生認知,表層文化信息通過圖形元素的感知傳遞給觀者,更深層次的信息傳達需要依靠認知性完成。所謂認知過程是在接受外界信息后進行加工處理,轉化成內在的心理活動,然后完成支配人們行為的過程。公益主題插畫因遵循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完成觀者對公益主題插畫的認知性理解。這種理解不只停留在本能層面,還可觸及反思層面,引導觀者對生命的思考。
重慶設計師趙璽的設計作品《守護百姓,抗擊疫情》,見圖2。借用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門神”形象,將戴著口罩的“門神”轉化為助攻力、降吉祥的圖形符號。“門神”作為中國民眾約定俗成的視覺元素,不需要更多的教育成本就能引起觀者的認知。萬物有靈是中國人的普遍信仰,在傳統年畫中神靈被寄存了靈性,用理想化的象征物象表達對生命的敬畏之意。兩張設計作品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又兼備共同抗擊疫情的標志性特色,在賦予了裝飾審美功能的同時被賦予了文化標注的功能,進而引發了人類對生命的反思。
(三)創新附加文化
創新性是公益主題插畫在社會價值之余的附加價值,以公益主題表達為切入點的創新方式是將習以為常的舊元素轉化成新奇的圖形元素,從而實現視覺元素多樣化的轉化[5]。
沈陽設計師王占柱的作品《全民抗議,共同體》,見圖3。一只手繪的“口罩”與人臉嫁接,畫面極其簡潔干凈。在全球公共危難之際,設計者以獨特的視覺呈現,弘揚榜樣精神,鼓舞民眾信心,體現使命擔當,印證全球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借助設計的力量,文化的溫度,提升設計作品“廣而告之”的影響力,只要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就一定能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對于積極抗擊疫情的內容與精華,是與現今的時代要求相適應,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也是我們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
設計方法的創新可以實現主題插畫獨特的視覺表現,寓意豐富的圖形元素不僅在視覺上給受眾帶來新的視覺體驗,同時在心理上增添深層次的樂趣。
三、基于符號語義重構公益主題插畫的圖形結構
沈陽設計師江紹華的設計作品《火線救援》,見圖4。整個畫面被無數只等待救援的“手”、火線支援的“手”與“新型冠狀病毒”的圖形元素填充,富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圖形符號不需要更多的語言描述,鮮明地表達出在抗疫期間全國支援部隊負重前行的主題。設計者用生動有趣的圖形完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插畫的繪制,讓普遍大眾從晦澀難懂的文字、密集的數據、煽情的圖片中得到清晰明確且易理解的圖形化信息與內容。正如德國設計大師霍爾格·馬蒂斯說,“優秀的視覺設計,應該是靠圖形語言而不是依靠文字來注解說明”,從中可以看出圖形符號在視覺設計中的意義。
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指出,“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相連接所產生的整體。能指指符號形象,所指可理解為符號所代表的思想、觀念等,它們按照約定俗成的觀念組成符號的表達和意義系統[6]。在公益主題插畫中,圖形符號的概念不清晰會導致傳播有效性受到阻礙,由此得出,圖形符號中“形”與“意”的相互轉化是必要的[7]。
(一)相似形延伸的共生結構
視覺心理學指出,當我們觀看物象時,視覺心理總會能動地尋找內在的組織關系,并將其歸納為一個整體[8]。共生正負的互通系統,使圖形符號彼此相互依存,實現一語雙關的視覺效果。
林永劍的設計作品《抗擊疫情》,見圖5。基于二者正負依存的相互關系,將簡化的“新型冠狀病毒”圖形與無數只握拳的“手”圖形共生組合。不只在視覺上達成連貫的符號關系,同時延伸其深層次的內涵意義。通過共生圖形突破語言障礙,進行跨地域的交流,使受眾快速準確、直觀明了地掌握信息內容。在全球面對重大公共危機時,以視覺引發受眾的心理認同,傳遞其小家大國的信念,始終將全國人民的心聯接在一起,富有極強的感染力。
道家的太極圖中兩條魚首尾相連,黑白相對,巧妙的采用雙魚的邊線為共用線,以相互依存的雙魚祈福多子多孫的精神象征,寄托萬物生生不息繁盛的生命精神。再如敦煌莫高窟的藻井中“三兔共耳圖”、明代的“一團和氣圖”及鑄銅四喜娃等,都是采用共生的圖形結構。直觀地看出圖形符號的共生結合比理性說教延伸的意義更加豐富,也比文字延伸的內涵更加迅速[9]。
(二)不同質衍生的同構結構
羅蘭.巴爾特在《符號學理論》中指出“符號就是在‘意之間互相轉化的一種關系”。當設計者面對設計主題時,如何使用精準且有效的圖形語言進行詮釋?是現今視覺設計需要思考的問題。美國現代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提出“異質同構論”,用一種符號的形重構、嫁接另一種符號的形,使兩者之間產生沖突和連接,再形成新的視覺符號,削弱形的作用而強調意的存在。
中國美術學院劉美璇設計的作品《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見圖6。漢字“生”的每一筆畫都與其他異質圖形嫁接,有數字“1”、幾何化的圖標“手”、“風”、“口罩”圖形元素,表達出三重防護作為重點,從自身做起,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做貢獻。巧妙地以客觀、風趣的圖形樣式衍生出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概念,以此表達對生命的敬畏與保護。采用不同質的圖形結構處理手法,會產生與頭腦中以往的認識觀念矛盾的物象,以此增強圖形的吸引力,達到信息的傳播與意義的表達。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羅蘭,巴爾特指出“符號是隱喻的”[10]。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曾探索隱喻何以如此經常地吸引著人,是其能夠意味深長地傳達出很多東西,而同構圖形的隱喻性為人類提供了無窮的可能性[11]。如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吉祥的意味,是“蝠”與“福”的諧音同構,以此表達納福、受福之意。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將“蝙蝠”定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因此“蝙蝠”在眾多設計者的作品中以善與惡的角色轉換成為鮮明的圖形符號,不僅傳達出入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融的關系,而且也體現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四、公共危機語境中公益主題插畫的思考
法國語言學家吉羅·皮埃爾在《符號學概論》中提到“觀者的‘參加”[12]。公益主題的插畫設計把觀者轉變為事件的參加者時,從最初的局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到全球公共危機,每一個人都置身于這場與新型冠狀病毒的對抗之中,災難面前,人類都有各自的情感反應和判斷。
(一)介入社會實踐的視覺自發
現今,設計院校倡導從被動向主動設計進行轉換,強調設計介入社會、介入公共事件、推動社會創新的作用。在介入社會公共事件中,視覺設計以自發性來帶動真實的情感,再轉化成精神的重建。公益主題的插畫設計不僅是單純的“見證”與“記憶”,更多是對生命、因果及相關本質問題的思考,以視覺設計作品的構成進行闡述,圖形符號存在的價值在于其對生命力量的釋放。
(二)公共危機下的精神療愈
人類文明進程中總會伴隨一些災難,每當災難來臨后,加劇人類對生存的危機感,促使其對生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期盼。視覺設計很難與現實救助畫上等號,但并不代表視覺設計在災難面前毫無意義。公益主題插畫的魅力在于精神層面的救助,同時刺激大眾麻木、單一的意識,使人類對社會問題重新認識,透過表相去挖掘背后更深層的東西。
結論
在公共危機語境下,新媒介似乎成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互聯網及移動媒體體現的參與性、公開性、交互性、信息傳遞的快速性,放大了視覺設計的傳播。公益主題的插畫設計以圖形符號的象征性、隱喻性及信息的多元化[13],增強公眾的社會責任意識,激發公眾參與危機救助活動的共情,使個人、社會與國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參考文獻
[1]張陽.公益廣告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設計新思維[J].設計 2019 (18):118-119
[2][法]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羅蘭·巴爾特文集-符號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美]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著,趙星值譯皮爾斯:論符號[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4]王海風.平面公益廣告設計中視覺符號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年6月
[5]沈鶴.圖形創意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17 (04):48-49
[6][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0
[7]王興彬.基于符號學下的圖形設計形意關系研究[J]藝術科技,2015 (04):215
[8][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視覺藝術心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9]陳雪,黃友慧.視錯覺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設計,2019 (17):154-155
[10][法]羅蘭巴爾特著,湯明潔譯羅蘭巴爾特文集-符號帝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11]尹定邦.圖形與意義[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2][法]吉羅·埃爾著,懷宇譯符號學概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3]耿陽,畢瑤菲.視覺修辭視域下商業插畫的符號化建構與信息傳播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9 (0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