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國際法 課程思政 教學目標 設計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編號:2016-GX-134):基于翻轉課堂的法學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陳曉芳,重慶三峽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法學與法學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24
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2016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針對如何有效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總書記又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由此,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邁入了課程思政的新時代。所謂課程思政是指除了專門的思政課程,其他專業課程也應當承擔起思政教育的任務,將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課程思政改變了由思政課程“單打獨斗”承擔思政教育重任的教學理念,克服了傳統思政教育方法單一、實效性不夠、教育體系孤島化等不足,協同思政課程的“顯性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統一。
課程思政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理論研究的方向,更是教育教學的實踐。在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該如何去發掘每一門課程的思政元素,又該采取何種教育方法和措施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體現和發揮出來,這應當是當前課程思政主要的研究方向。從理論到實踐的路徑眾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課程有其不同的特點和要求,因此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不可能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和策略,究竟怎樣的實踐路徑是適合的,需要每一位老師結合自身的經驗、課程的特征、教學對象的特點不斷的去探索,從而架構起課程思政從理念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
國際法是以國家之間的關系作為主要調整對象的部門法學,該課程一直是我國法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之一。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法學本科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采取“10+X”分類設置模式,要求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必須完成10門專業必修課,這10門課程中就包括國際法, 可見國際法在整個本科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對培養合格的法學專業人才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按照其適用的范圍以及制定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國內法與國際法兩大部分,雖然國際法與國內法都是我國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有很多共同的屬性,但它們表現的形式、適用的范圍、解決的問題、調整的法律關系、基本原則都不相同,國際法自有其獨特的理念與價值追求。國際法的教學內容涉及到不同國家政治制度的對比、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確立、國家之間領土爭端的解決、國家主權的維護等問題,而正確理解這些問題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方法和觀點、需要以愛國主義作為情感支撐、需要以國際法治作為現實基礎、還需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作為藍圖目標。對國際法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引領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國際法的教學中切實的踐行課程思政的理念首先需要明確國際法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教學目標是教育活動預期要達到的結果,是課程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目標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整個教學活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傳統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實現的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國際法課程思政教育是要在國際法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有其不同與法學專業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只有目標明確,才能使課程思政教育真正得以實現。所以,國際法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首先需要有明確的思政教學目標。
(一)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立場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國際法的哲學理論基礎,也是學習和研究國際法的基本方法。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觀點,作為上層建筑組成部分的國際法,其本質也是由國際社會的物質基礎所決定的,物質基礎的發展變化必然會促進國際法的發展和變化。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召開以來的現代國際法反映的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列強間“勢力均衡”的國際關系,形成的是以國家間“共存”為目標的國際規則。而隨著多極化國際局勢的出現與發展,特別是二戰后,發展中國家爭取國家權利與利益的斗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各國經濟權利與義務憲章》、《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等具有造法性質的決議,國家主權平等、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發展機會等“共贏”“互利”的規則越來越多,有的已經演變成為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這反映的是一種新型國際關系。現代和當代國際法的發展軌跡,驗證了馬克思唯物辨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
(二)養成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其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家園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與法律規范,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國際法教學應有的情感支撐。《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愛國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應是國際法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之一。
國際法是國家之間意志的協調,國際法淵源中主要的淵源形式——國際條約就是通過國家之間的協議而締結的。國家決定了國際法規則的產生、發展和修訂。在學習國際法的有關原則、規則與制度的過程中,在涉及到國家領土爭端、海洋權益的維護、外層空間的利用、國際人權保護等領域相應國際規則的確立、適用和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國際利益集團的博弈,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下,學生需要明確我們國家對相關國際法原則、規則與制度的立場、態度與觀點,需要理解我國在參與國際談判與國際規則的制訂過程中所堅決維護的核心利益和重要關切。而這些根源于對祖國的愛,對中國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國家利益的認同與自覺的維護。這需要師生在愛國主義的引領下,堅定中國的立場、維護中國國家及人民的利益。
(三)明確國際法治的治理方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奉行法治、公平正義的未來。要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國際規則有效遵守和實施,堅持民主、平等、正義,建設國際法治。”
國際法治要求國際法應成為調整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國家之間應依照國際法確定彼此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發生爭議后也應以國際法作為解決爭議的依據,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脅。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際秩序劇烈變革,國際戰略格局在進行新的調整,二戰結束后形成的政治、經濟、軍事、氣候變化的格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在一定程度存在,整個國際社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國家實力的支配和調整。一些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罔顧國際法原則、規則與制度的事例頻頻發生。全球治理面臨嚴峻挑戰。
在這一過程,我國作為新興大國應引領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和發展。作為國際法的學習者,老師應引導學生堅持國際公平理念,對中國在國際治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認識,將國際法治的理念轉化為國際法領域的具體立場和主張。
(四)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目標
國際法是國際關系在法律制度層面的反映,是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和。 國際法的學習既要立足于本土,同時也應具備國際視野與全球情懷,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自提出以來,不僅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推進全球治理的倡議和構想,其謀求國際社會和諧、合作與共贏發展的理念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我國憲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就明確規定了國家要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也應成為國際法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之一。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方面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促進了全球生產力前所未有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問題。全球領域貧富分化的加劇、勞工權益保護、全球氣候變暖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協調國際社會各方的意愿,而國際法正是國家意志協調的結果。在國際社會面臨前所未有之挑戰之際,一些國家以本國利益為先,罔顧他國以及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之風。在全球性的問題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國際社會連接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也要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一種理念,還應成為一種規則、一種制度才能切實的引導國際關系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國際規則的制訂、國際合作、國際沖突的解決過程中,中國應堅定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參與國際關系,引領國際規則的制訂,引領新型國際關系的形成。而學習國際法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基本的價值指引,探索在國際交往的各個領域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注釋: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最后登錄時間2019年12月26日.
其他九門課程分別是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和法律職業倫理。
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5.
習近平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最后訪問時間2019年12月26日.
黃瑤.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的和平擱置爭端[J].中國社會科學,2019(2):113-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