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的悠久歷史證明其對于人類認識世界、記載生活演變、抒發情感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但時過境遷,文學遭遇到視覺年代的沖擊不免踉蹌,尤其是影像興旺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于文學的地位產生顯見的影響,審美觀念的變化也帶來對于靜靜閱讀咀嚼的“靜觀審美”的改變,“流觀審美”適應著視覺圖像時代的審美趣味,文學失落在和高峰時期相比失去了風光無限的尊崇,自身隔絕于圖像表達的缺陷也帶來影響力受限。但實際上,文學的本質影響著圖像表達的質地,劇作的價值依然左右著影像的質量,適應時代和因勢利導下的文學依然可以展現自己的魅力。
關鍵詞:視覺年代;文學價值;網絡接受;媒介傳播
一??文學失落的背景
文學不但是作為人類的精神創造的對象,還因其文化價值和知識承傳,以及構筑人的精神生活的意義而經久不衰。但時過境遷,在文學遭遇到網絡時代與視覺圖像高漲而呈現失落之態的時候,強調文學的意義自是嚴肅的問題。無論是文學的本質還是給予后起的其他藝術形式的滋養或者支撐而言,文學都是不可隨意丟棄的東西。回到文學本身的成熟性來看待,就在于它形成了一整套的敘事邏輯,多樣化的文學表述類型,以及研究文學的學科體系。還有就人們依賴于文學而更好的表述思想和認知生活而言,都具有絕對的價值。但也很顯然,時代變化之際,上千年的文學傳統,從口語的傳說到文字出現以后的文學表述,卻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而令人擔憂,比如紙質文本的文學的傳播相比以往的高峰時代,開始逐漸受到削弱的影響,文學刊載的媒介在大眾之中逐漸呈現淡出視野的趨向,印刷文本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分量或多或少開始減輕。文學曾經是時代厚重體現的長篇小說這樣的典型形式,卻慢慢地被忙碌的人們所淡漠。越來越繁復和復雜的文學描述和表現,似乎遭遇到失去它的誘惑力的危機。傳統的文學的影響力縮小圈子,甚至被認為只是一小部分專業性人士領受的對象。
我們固然不能簡單地判斷文學的價值在下降,但是文學的傳播力減弱,文學藝術在傳播媒介中的確開始被看輕其影響力。文學似乎從幾千年直線的擴展和傳播趨向,開始遇到波折而低落,并且似乎被媒介的變遷招引得動蕩不安,曾經以紙質媒體為載體的文學閱讀景觀被電子產品改變,曾經是書籍時代的無冕之王的直線上升趨勢已經風光不再。文學的價值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是需要來辨析的細致的問題,只有認真梳理才能看清時代遷變和應當如何強基固體。于是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來梳理認知。
1.文學閱讀概念變化。文學本身應該并沒有太多的變化,它以文字作為載體依然是印刷在紙上、雜志中和書本里,還是通過新聞出版發行系統為人們提供精神的滋養。但是顯而易見,文學所依托的紙質媒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口語傳播的傳說到文字記載將文學發揚光大,文學曾經有過我們閱讀的最鼎盛的時期。但是重要的是閱讀這一概念發生了變化,原先是借用打出的字體或者字母所產生腦子中的聯想,現在的人們用更直觀的方式去閱讀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從看文字去想象去感知創作者給予文學所創造的世界,那是一種產生新鮮感而且有多種多樣各自體驗能夠呼應和交流接受的一種閱讀,變成了以圖像作為代表的閱讀直觀性,直觀性的閱讀和文字聯想的閱讀之間當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閱讀的本質發生了變化,也許文學的價值其實并沒有發生變化。即便文學價值不變,但是文學的載體發生了變化。文學所具有的構筑敘事的起伏變化,抒情所給予的渲染和勾引的情感等等依然存留,但是文字的載體發生了變化,現在的閱讀就使得文學所具有的一種沉靜,和閱讀者互相交通交流而產生新的意義,或者延伸意義的閱讀變成了時光短促有沖擊力的畫面的閱讀,這就改變了我們傳統所認知的文學。
2.文學傳播轉移趨向。文學已經不是過去紙質媒體所承載而豐富的文學,他開始需要借助其他媒體來抬高自己的傳播能力。“有關資料顯示,如今在網上進行文學寫作的人已達1300多萬,網絡文學用戶已近4億。”①從紙質媒體的傳播到網絡時代人們越來越必須借助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來閱讀。文字依存的傳統雜志書籍隨著發行和書籍文本的漸次衰落,文學必須要依賴于互聯網取得自己的影響力,或者通過電影電視的劇作呈現的故事反過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于是導向明顯的現象是文學的傳播,迫不得已的許多時候需要借助于電子媒體互聯網實現。傳播會決定對象的生死,這是人們所知道的事實,所謂酒香還怕巷子深。過去年代文人之間會通過口耳相傳,會通過閱讀相互的評論而產生它的傳播力,但是現在這些途徑,很多需要借助于日漸豐富的網絡媒體的宣傳來實現,此時新型傳播媒介的興旺也就意味著紙質媒體的相對的衰落,沒有傳播就沒有自身的希望。走出了單純依靠自身的魅力,依靠紙質文本閱讀者的喜好而產生影響力的時代多少已經過去。借助它媒體來達到自己的擴展影響得失若何?
3.文學被動適應時勢轉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發展的階段性——高漲或者低落,我們當然不是說文學就必須要低落,而是說文學如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會有并不永遠占據高峰的時候,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時代和時勢的遷變,文學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所以并不擔心自身有巨大的受眾群和社會上的高度的文化地位。但是很顯然從電影電視一直到網絡媒體興旺接續,文學自身的生存收益和影響力都受到影響。早期面對電子媒體的時候文學還洋洋得意,看不起包括電影的劇作電視劇的劇作更不用說網絡文學。但是很快隨著文學作品被改編成為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時候,它的受眾關注量迅猛增大,與反過來對于文學的反作用傳播力出人意料之大。一些作家參與過影像創作,他的社會影響力也顯而易見得到高漲的待遇,電影電視劇的作品的改編成就了許多重要的作家,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也助長文學的影響力水漲船高。反過來看一些劇作大火之后,反轉改成為文學文本的小說等等,同樣和電影電視劇相得益彰大賣。于是文學逐漸開始放下自己的身段,不能不重視和注意到適應時代。
4.文學的概念位移。傳統的文學概念在互聯網時代也遭遇到一些位移。文學當然依然還是文學,它的本質是人類通過文字載體來表現他們的精神世界、內心情感的一種文化傳播的活動。文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進入紙質媒體記載的時候,就意味著經過了修訂雅化或者文人的改造,于是文學具備了一種尊嚴的觀念。民間的文學在很長時間之中被冷落,不經過文人或者專家的淘洗評注,并且載入評價體系就往往會傳播受限甚至長期認為不入大雅之堂。文學的朝野之爭有它合理性就在于,經過文字記載的、篩選過的、評審過的文學顯然帶有一種規范化修飾感,從而獲得了某種尊嚴的頂禮膜拜的指向。久而久之文學也成為一個群落的固化和尊卑的一種指標。如果時代一直保存在紙質媒體的年代,無論就創作的臺階還是評價的制度,以及傳播的可能性而言,這一狀態都不會改變。當進入網絡時代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間的傳播和所謂非主流的文學大行其道,尤其在網絡上網絡文學的興起,大大改變了文學的景觀。網絡文學似乎開始占據從作家榜到收入和影響力,已經在近年超過了傳統文學人的地位。而最不可思議的就是過去入不了大雅之堂的網絡文學,卻獲得了遠遠超出紙質文本的受眾影響力。我們從網絡作家近些年占據的文學收益排行榜、影響排行榜都可以看出所謂的文學借助于網絡,事實上文字的閱讀卻產生出人意料的巨大的收益,和更廣泛的影響力。預感到自己的危機的文學必須關注網絡受眾,要滲透進影像媒體以及借助網絡媒體來重振雄風。
5.文學被視聽時代所影響。從全面性看文學的確與以往顯得在逐漸地衰落。逐漸變化的文學已經被視聽的藝術所包容,或者某種程度的截取和覆蓋。諸如此類的趨向對于議論文學的盛衰高下和價值的認知,是我們不能不重視的。顯然,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載體的變化導致的文學呈現在大眾心目中的高低,還是文學轉換了傳播形式,我們都還是堅持文學的價值不變。但必須要正視和解釋此時文學的價值是體現在哪里,文學的價值需要借助怎樣的媒介來再次認定和堅守他自己本有的價值。至少要認識到視像時代的到來,已經遠非單一的紙質文本的時代可以抵拒傳媒遷變,因此對于文學的價值要考慮到文學的受眾的廣泛度改變,要明確認識這種世界市場上的圖書紙本的逐漸減弱趨勢。從絕對意義上來看,我們也許很悲哀地進入一個視聽年代,而文學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但歷史來看文學的價值卻不會改變,轉移到借助視聽媒體、網絡媒體來延續文學的靈光和文學的感召力不是壞事。多少使得尊貴的文學變成了更趨近于大眾的娛樂需要的網絡文學閱讀,使得閱讀的方式變了,可閱讀的作品還在,但是借助的媒體改變,最關鍵是閱讀會成為一個要吸引人能快捷地感知到某種和自己的心聲相觸動的東西,閱讀還在卻大部分可能閱讀的機制變了。冗長的環境描寫和個人化的抒情性很可能被現代的大眾所拋棄,沒有很好地體察到大眾的趣味,把敘事和抒情和設置的橋段的沖突情境結合在一起,就有可能不能取悅網絡年輕一代大眾,也不足以適應他們的圖像式的直觀式的閱讀形象,所以特別要注意直觀式的閱讀形象,對于文學的文字而言,對作家的才力揮灑指向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
二??文學基于時代影響變化景觀
事實上,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學也一直在變化,無論是從形式上的變化,還是表現內容潮流的變化,變化是恒定的。但是,所謂的文學這個對象卻依然不變。我們說文學是人類一種高級階段的對生活、對情感、對世界、對人際關系的一種投注對象,人類越發達,理應對這種文學也就是人的情感表現,眼睛所體察和內心所需要的東西更具有迫切的需要,但是具體到“文學”題材上的時候,那它的變化就顯而易見。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想說,網絡時代的文學不是從網絡呈現的文學,而是回歸到文學但變成了圖像的注解文學,成為劇作形態的電影和電視劇所展示的文學,這時候的文學卻都是相通的。因為從本質上來看,此時大概念的文學就是人類由內而外觀察世界、體察生活、了解自己和想知曉他人,從而夢幻中很難實現的情感加以具體化,把內心里千回百轉而纏繞不休的故事期望變成可以閱讀還可以視聽的對象。于是不管是短詩的《詩經》還是楚辭體的《離騷》,以至于到漢代的詩歌,唐代包容的絕句律詩以及相交織的詩歌,一直到元代的戲劇傳奇,還有明清長篇小說,乃至于中國人接納了西方的戲劇形成的話劇,各種各樣的承傳于民間所生成出來的戲曲,都具有從這一個概念上來論及的文學,并且它是恒定不變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時代變化之中文學盡管不斷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也反過來要促使我們認識時代風潮變化、觀賞者變化、負載的媒體變化、傳播形態變化的文學,終究是和本質上的文學相互聯系而構成彼此之間的牽連關系。
在此基礎上看待文學在影視時代變化的辯證認知:
1.時代變化如何導致文學的影響力下降。我們說在網絡時代,從媒體來看文學的影響力似乎從它刊載的文字雜志和出版物上顯現在下降。前述哪怕是最興盛的長篇小說也都不能成為影響一個時代的很重要的對象,看似文學的影響力在下降,但是要意識到,文學形式的變化,受眾對于不同形式的文學的取舍的變化,并不意味著終極意義的文學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當時代變化之后,人們的閱讀方式和傳播的方式,還有新的一代人習慣的接受方式等等,導致傳統的閱讀傳播與老一輩人對文學的認知的確發生了差異。在文學之后發展起來的電視劇和電視的變化,其實可以做相同的類比。電視在興盛的時候曾經轟動一時,但是現在電視的開機率已經急劇下降,又有其他的替代物來替代了電視,電視劇從單一的高高在上的播映的權威,變成了臺網之間一種關系的位移,從先臺后網,到臺網合播再到先網后臺,在這種變化之中,電視劇依然在但是電視劇可能已經不是當初的媒介所看到的電視劇了。文學也可以作如是觀。隨著時代的變化,不能簡單說是人們更弱智了,而是人們在時代風潮之中的紙質媒體的閱讀,靜下心來讀書,卻抵擋不住另外一個快捷的信息獲取,即隨時隨地打開可以獲取多樣形態的文學類型的電子載體,逐漸在取代人們閱讀的形式即書本或者雜志。而重要的是時代變化之中,人們對于整個社會的接觸面更廣更大,因此,對文學的靜心閱讀的可能性確實下降了。認識到這一點的動態變化,再來看文學的變化,就如同電視的變化一樣,既要承認變化也要細心守護文學,該如何在變化中堅守自己擴大影響求取生機。
2.媒介的變化影響到傳統文學的價值的認知。當我們說時代變化媒介轉換的文學不變的時候,事實上我們是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古老的文學的價值和意義是不變的,但是,我們不能不正視媒介的變化對傳統性的文學價值的認知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紙質媒體階段的文學的認知是恒定的,通過閱讀人們對于時代變遷、生活表現、人際關系和內心的情感的抒發與此相匹配,紙質媒體的閱讀形成了一種習慣,透過文字去想象意義去感知形象、去呼應內心。但當下的媒介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包括外在于文學的電子媒體,攫取引誘和影響人們對于圖像的關注。作為內在的文學本身又在網絡時代之中,不是通過聞著墨香翻閱單一一本書來感知文學,而是在不斷的廣告的轟炸之中,在充值的誘惑力面前,在手指尖的撥動習慣之間,以撲面而來的電子媒介所閃現的文字或者是廣告給予你的誘惑去感知文學。于是多樣的文學文本在電子媒介之中閃現,也就推翻了你的多種欲望,你的可能選擇就規避了單一獨享讀書收獲。重要的還在于電子媒介本身不是單一的一本書的閱讀,也不是你在圖書館中面對多樣的書的選擇,電子媒介時代各種誘惑告知你該讀什么書,什么樣的趣味才是你需要的吸引著你,還有許多大眾的批評家在不斷地用跟帖和討論形象的方式來引發你關注該讀什么書、不讀什么書。我們所知道在社會上,除了電視媒體曾經推出過所謂的心靈雞湯式的各種讀書、大講堂篩選的摘選,在線上已經產生了許多以讀書為旨趣的而事實上是強調的重點選擇對象,替你選擇的所看的內容或者是引發的社會關注熱點的讀書,這樣的讀書,和我們個人的讀書變成了很不一樣的選擇。而網絡上跟帖的讀書,只及一點不及其余的議論,也都會使得所謂的文學的讀書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回到文學本身,我們讀的《詩經》字斟句酌感受而讀得踏實,我們就凝聚在它本身的意義上,這是書本閱讀的長處和長項。但是網絡讀書有可能讓你見異思遷,有的時候你會被飛出來的文字所誘惑,你還可以很隨意地讀書時看視頻,在網紅閃現之間自由移動,于是你讀的書,是不是有足夠的吸引力,你是不是有足夠的東西來抵擋住其他視頻的誘惑可能都成問題,這就是我們說媒介變化對于文學有形無形的影響。
3.視聽時代審美觀念的變化尤其不能忽視。注重快捷悅目的圖像時代,對于文學所依存的“靜觀審美”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文學的價值和讀文學的變化非常重要的是涉及到審美觀念的變化,我們一再說,紙質媒體和文學給予我們的精神享受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它的前提是細細地閱讀文字,乃至于閱讀或者審看一幅畫、聽一段音樂的美感。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對于一個作品的反復咀嚼,不斷地思量就成為閱讀文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于是在審美上,這是基于一種人類從農耕文明一直到以后工業文明的時候讀書的一種審美態度,故此叫靜觀審美。靜觀審美的審美趣味顯然是與安靜的、閑暇的、專注的不斷的來回體味的讀書相一致。其審美趣味是能夠沉靜地進入內心、進入你的大腦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的感知。然而視聽時代的讀書,還不用說不讀書的看圖像,已經產生極其明顯的網絡特征,即“流觀審美”——迅捷出現的圖像或者你看到的文字從一開始很難吸引你的時候,會迅速地把他給遮蔽過去,圖像審看的特點影響到對于文學閱讀的遷移,稱之為“流觀審美”的對于創作對象、對創作作品以及對于閱讀者而言,都會產生難以預料的變化。批評者認為這個時代是浮躁的,事實上他是站在靜觀審美的古典時期的感知上;但是新的一代人卻習慣了從網絡獲取信息,是否抓住轉瞬即逝的關注成為要害。流觀審美的階段,迅速捕捉住身心的對象讓你關注,不求深刻因為不能等待咀嚼、無需暈染烘托因為沒有機會讓你慢慢展示,所以導致對創作要寫的內容,或者你視覺所呈現的對象和傳播的快捷裁奪。由于不是紙質媒體所以它會迅速地被屏蔽了,等不到再反復考量的閱讀,造就紙質媒體的閱讀被逐漸減少,而轉移到互聯網上的加速度更新。流觀審美不求意蘊的創作而需要奪取關注度,不要低估視頻時代互聯網的閱讀的特點,如何適應在網絡文學的重要寫手中已經得到證明。“要正確審視靜觀審美到流觀審美的得失。面對新一代人,利用抖音類短視頻構建城市文化和傳播體系,將展現出更鮮活和有價值的城市內涵。”②但我們強調互聯網時代文學依然在,只是文學的表現形式和吸引人的方式,還有它對于受眾審美趣味的把握,都成為重要的因素。
4.文學面對傳播接受地位改變。讀者在閱讀上的降低影響著文學在敘述方式表現形式上的需要變化。前述傳播媒介的變化和閱讀審美觀念的變化其實都在說明,閱讀還在但是怎么閱讀、閱讀什么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文學的傳播媒介依然重要,作為文字傳播的根本,文學的想象力,文學的描述性和文學對于場面和人際關系的一種再現依然有它極大的魅力,還不用說在電影和電視劇上表現的價值和意義。好的電影通常是從文字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精選而改編成為影像的作品。在文學和影像的改變上,最容易說明問題的就是文學上的科幻小說,和影像中的科幻乃至于魔幻作品,他們所構筑的是另外一個時空世界的想象性創造。新的一代人對于三次元、2.5次元、二次元的認知,完全是想象性的一種文學基因的承傳,但是確實又是視聽年代之中的一種表現。所以,互聯網時代的文學的變化就要適應閱讀方式的變化,審美趣味的變化之中能不能構筑出一個現代人所期望的那樣超想象的世界,都逼使他們認知到心靈所期望的那種新的想象世界之中,包括和潮流演變里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多層面的敘述,和多角度去想象構筑的文學世界。毫不夸張地說,這些作品既具有自身的文學獨立性,又很自然會趨向于被改編成為影像視聽的作品,這就是這個時代文學作品的獨特性所在。
5.人們對于文學全面性的復雜性的地位和價值的認知在逐漸改變。電影和文學的關系無疑首先是電影離不開文學劇本,無論怎么倡導戲劇離婚和文學離婚,事實一再證明劇作是電影的基礎。劇作是電影完成與否和優劣的首當其沖的影響因素,劇作是電影是否克服弊端而成就他的偉業的所在。因為文學的本質是人們面對世界的一種創造性的想象,和一種情感邏輯的結構,缺少這些自然就沒有電影生存的基本樣貌。但是,電影和文學之間所遭遇的變化要放在時代變遷的基礎上來看待。所謂改變了的圖像時代的到來,已經遠非單一的紙質文本的時代,文學的轉換場域難以回避。因此對于文學的價值無需否認前提下,對于文學的受眾的廣泛度改變要有明確的認識。從世界市場上的圖書紙本的逐漸的減弱也得到證明。緊接著,我們要延伸來看視聽媒介凸顯年代文學怎樣變化和導致結果。視頻的特點顯然不同于文學,視聽是用形象深化的形式直接回到了人們原初天然的生活方式上。文學單純依靠眼睛所進入大腦的專注思考和放大了的想象,被直觀的形象所覆蓋。視聽時代一種喧鬧直觀形象的方式,盡管具有一種向外直視的表現,卻還帶著文學的價值,但它的直觀的大眾化,似乎是人類的全部感官聚合的時候的一種表現。文學所具有的藝術的魅力,改變成為視聽的藝術魅力,于是在厭煩深度閱讀需要感官觸動,和青春是直接的熱火撲面相吻合在一起的視聽,在初始階段似乎占據了上風。視聽的傳播性更具有唾手可得的優勢。除了電子時代,延伸到網絡時代一種便捷的視聽的形象,既擁有經過電視和電影所錘煉,也包容了文學的敘事和形象,不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代價去觀看。因此兼有了文學拿著一本書翻看的便利,又具有電影電視形象鮮活的特色。文學在兩者之間不免尷尬,優點被吸引走,又被自己的弱勢減少了魅力。問題在于除了新的一代人所謂的懶惰和期望直觀想象的奇觀滿足,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從小培育出借助媒介而欣賞觀賞需要這種習慣,小學中學開始的文字閱讀天生具有一種教化性的單一性質,遠不如視聽媒介五彩繽紛眼花繚亂的繁復性。信息的多樣化從某種程度上是對現代的孩子的一種鍛煉,簡單的概念的教化,自然不能滿足于移動互聯網的快捷和接收多樣信息這樣疊加的年輕人的喜歡。習慣于拿起來就看視頻,隨時用各種信息來彌補自己的便捷性,又具有聲光化電奪人眼目的優長,新的一代人所親近的對象自然改變文學價值,重要的還在于,單純的文字的書寫和閱讀還是一種單向式的,對于作家而言,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化的表述能夠自得其樂而具有個性色彩。但是,新的一代人的大眾接受,卻慢慢習慣和喜歡與溝通對話。即時性的對應就成為新的媒介給人們帶來的優勢,何況文學逐漸轉移到網絡的趨勢不可阻擋。
4.文學到底價值何在?這就是內涵精神的光輝。錯綜復雜地談論視覺時代的文學藝術,觸及影像的興盛和文學何以生存,觸及網絡媒體興旺包容文學其間施展等,文學的得失難以一言以蔽之,所以需要不斷參照地來說明。事實上當下影像技巧和影像的光影忽然間獲得了更大的主宰力。但似乎人們注重外在的影像,卻忽略了真正支撐的是內涵,也就是技巧上升為內容才是根本,至少上升為觀賞的重點,不能忽視內容及文學和劇作被視聽時代下降影響影像的質量,就影像視聽圖像的技巧,被認定為影視全部,并且只重視技巧而排斥內容,被事實證明不是發展之道。固然影像強調自身語言技巧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劇作決定其成敗也是越來越被認識到的要害,最根本的是劇作減弱,也減弱了影像成色,也就是人的文化的藝術審美和人的創造性減弱。我們當然要深究在這時代變化中主導因素和次要因素,而忽視文學到底是自身的萎縮還是時代變化導致的結果?顯然是技巧被放大,影像特質被夸大到成為影像全部的缺陷使然。甚至我們要說,是不是文學劇作和時代市場之間的關系的變化,觸發了劇作自身放棄了自己的地位,還是因為影像大到了過分削弱劇作和文學的地位。重要的問題在于文學劇作和電影視像之間的性質到底如何判斷。從歷史上來看,忽視影像語言和技巧是需要沖破舊習而強化影像自身的獨特特點,以至于它自身的獨立性意識強化,導致最初人們要求影像獨來獨往和所謂的戲劇離婚云云。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審美的變化,即前述靜觀審美的環境消淡了傳統。時代被能迅即消費為主的技能占據上風,文學劇作甚至于逐漸被看低而高科技高揚,表面上來看是視像時代新的一代人的需要,由于越來越占據上風就逐漸削弱了關于劇作本應該有的作用。也許還可以說,影像本身也具備一種基礎劇作,也就是用自身的影像語言來取代書面語言,有蒙太奇、長鏡頭這樣的一種所謂的影像文學的敘述語言而自領風騷,劇作的鋪敘的一種邏輯性就讓位于影像本身,快捷的強化蒙太奇思維的轉換,無邏輯的一種標新立異使得文學語言自身的嚴肅性受到了嚴厲的拷問。面對時代的變化,我們必須站在多維的角度來看待它。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影像甚至到互聯網時代操作的便捷性使得人們改變了靜觀審美的傳統未必是好事。幾千年的靜觀審美事實上是重視思維的邏輯性,重視情感的推進性,重視精神世界探尋的意味,其前提是要思辨思考和感受。但是影像所帶來的卻是迅捷的沖擊,所以技術上的更新換代和不求甚解的某種傾向,對于年輕人來說產生了極大影響,流觀審美顯然會影響到靜觀審美,它所具有的質地,難免是一種畸變。
審美趣味的畸變還體現在新的受眾群及影像受眾群的人的趣味逐漸形成。他們取舍的是影像語言,他們天然和影像特別是和網絡時代的語言相銜接。我們在網絡上所看到的各種語言的故意歪曲,從“菜鳥”,到“碎覺”(睡覺)、“粗線”(出現)、“稀飯”(喜歡),一直到后來的匪夷所思的對成語的改造,都是一個時代的受眾群落的變化。他們力量之大足以抵消對于傳統文學的欣賞習慣,也影響著文學端莊的傳統。網絡上產生的大批的網絡作家的趣味也在逐步解構傳統文學,或者叫經典文學的欣賞習慣。因此,習慣于傳統文學的人們哀嘆,準確地說他們也越來越少讀文學作品,而逐漸也開始受影響到喜歡網絡小說網絡作品,這就構成了一種潮流。而重要的還是傳統的劇作家逐漸顯得衰老,他們更多地被不斷從學院培養的網絡時代影像時代的劇作家和適應消費時代、物質主義的市場時代的劇作所誘惑,因為有很大的市場讓他們施展。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催活的是大量的所謂劇作家,而他們的確正在成長,于是傳統的經典文學劇作必然受到影響。
但必須說,文學還在堅守,適應視覺時代依然有自身的內涵法寶,介入網絡時代的嬗變還是文學內在精神的延續,在此基礎上的文學不會沒有延續的生命力!
注釋:
①周大新:《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影響》,《中國文化報》2019年7月19日。
②《北師大周星:短視頻時代的城市感知是靜觀到流觀審美的轉變》,消費日報網2019年3月5日。
③夏烈:《互聯網時代的文學地理,需要網絡文學》,《文匯報》2018年5月29日。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劉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