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宦燕,于靚靚,顧偉偉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鹽城)
創傷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指由于機體遭受劇烈的暴力打擊,導致重要臟器損傷、嚴重出血,使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細胞組織缺氧,從而進一步導致的多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一種機體代償失調綜合征[1],據統計由創傷引起的全球死亡率高達10%,同時其也是導致全球四十歲以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2]。創傷性休克多在患者傷后1~2 小時內出現,若對于此類患者的休克癥狀沒有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進行控制和治療,則將進一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我科針對創傷性休克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為我院急診科聯合120 急救中心于2018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創傷性休克患者,共計86 例,將2018 年7 月至12 月收治的43 創傷性休克患者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作為對照組,將2019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43例創傷性休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9 例,女37 例,最大年齡70 歲,最小年齡21 歲,平均(33.60±5.72)歲,所有患者均于受傷后30~150min 內來院救治。受傷原因:34 例為交通意外傷,19 例為高空墜落傷,10 例為重物砸傷,23 例為其他原因。休克指數:1.0~1.4 者28 例,1.5~2.0 者35 例,>2.0 者23 例。所 有 患 者均進行急診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就診時間、致傷原因及病情輕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進行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遵循“生命至上,保護功能其次,先重后輕,先急后緩”的原則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對照組按照醫囑施行常規急救護理,主要包括呼吸道管理、開放有效靜脈通路、遵醫囑用藥、心電監護及觀察病情變化和積極做好術前準備工作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進行預見性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救治團隊的建立及精細化管理:建立一支專業多能的急診外科團隊,每一名醫護人員角色分工、職責內容及患者身旁的站位都細致而清晰,能夠快而有序的執行醫囑套餐,有效的維持了多個傷員時醫療環境的井然有序,為挽救患者的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3]。
體位護理:根據患者病情立即給予休克體位,即呈中凹臥位,一方面可以抬高頭胸部,利于呼吸道通暢,另一方面抬高下肢可以增加靜脈回心血量,從而保證心臟、大腦、腎臟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4]。
呼吸道護理: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有效、迅速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嘔吐物以及血塊,對意識不清者為防止發生舌后墜進一步阻塞呼吸道,使用拉舌鉗將舌頭往外牽拉;同時給予面罩吸氧,根據血氧飽和度調節氧流量,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變化,必要時給予氣管插管[5]。
全面評估:①生命體征監測:主要對患者呼吸、心率、血壓、體溫進行監測,心率增快是通常是創傷大出血所導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最早的臨床表現,同時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疼痛、發熱等其他導致心率增快的影響因素。若患者短時間內血壓發生劇烈變化,應高度警惕腹腔內肝、脾等重要臟器因創傷打擊出現大出血。②尿量:尿量減少或無尿是創傷性休克的臨床表現之一,可依據尿量判斷休克的嚴重程度,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留置導尿,密切觀察患者尿液的顏色、性質,根據患者的尿量及24 小時出入量補充血容量。此外若患者經充分補液后仍然存在少尿或無尿(<0.5mL/kg.h),則可能存在腎功能受損。③皮膚:利用皮膚顏色、溫度及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判斷外周組織的灌注情況。若患者皮膚出現蒼白、發紺、濕冷、花斑等,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大于2S,則提示外周組織低灌注狀態。④神志狀態: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變化,對昏迷患者按照格拉斯評分進行計分,若出現煩躁、淡漠、譫妄等則提示腦組織出現低灌注狀態。
開放靜脈通路:預見性的開放兩條以上的有效靜脈通路,為便于搶救患者、遵醫囑用藥以及留取血液標本,首選外周靜脈通路,對于穿刺困難或者重度休克的患者,可進行靜脈切開或者中心靜脈穿刺留置管道。根據患者的年齡、心率及血壓情況調節輸液速度,快速補液過程中應警惕患者有無咳嗽及粉紅色泡沫樣痰等肺水腫及心衰癥狀的出現。
傷口護理:優先處理致命傷,對于開放性的、危及生命的四肢損傷出血,采用止血帶止血時,應注意必須在傷口的近心端進行包扎,局部給予適當皮膚保護,在止血帶上注明使用時間,每隔45min 進行放松一次,松緊度以出血停止、遠端摸不到脈搏波動為宜。針對體表或表淺出血患者,可簡單使用敷料壓迫法進行止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懷疑骨盆存在活動性出血時,使用特制的骨盆外固定帶,同時遵醫囑使用氨甲環酸等止血劑。
注意保暖:對于體溫在32~35℃的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環境溫度、加溫毯來提高核心溫度,低于32℃的患者可以考慮加溫輸液[6]。
疼痛管理:對于嚴重創傷患者,根據其年齡及認知情況選擇合適的疼痛評估量表,定時進行疼痛評估。使用嗎啡進行鎮靜止痛時,應密切監測呼吸情況,防止發生呼吸抑制,并根據疼痛評估得分情況,及時反饋醫生,調節藥物劑量。
觀察兩組患者的開始急診手術時間、有效搶救用時、搶救成功率及患者滿意度。①開始急診手術時間:從患者送入急救室至開始手術的時間。②搶救用時的測定:包括從搶救開始至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時間精確到分鐘[7]。③搶救成功:經過搶救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且生命體征穩定者,即認為是搶救成功案例。若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是死亡則認為是搶救不成功。④患者滿意度:滿意度調查表有本院自行設計,包括對醫護人員的態度、技術操作水平等內容,搶救流程完成后,在征得家屬同意后,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開始急診手術時間、有效搶救用時為10.51 分鐘和45.08 分鐘,短于對照組的14.03min 和69.32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開始急診手術時間、有效搶救用時比較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患者滿意度分別為72.09% 和97.35%,遠遠高于對照組的51.16% 和79.0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及患者滿意度比較
創傷性休克發病急驟,病程進展迅速,既往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都是被動的執行醫囑,容易導致錯過最佳的搶救時間,針對此類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即有預見性地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8],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預期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病情惡化率、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9],使患者享受最優質的護理服務。
Copeland D 等人[10]指出,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最佳搶救時間是1 小時,超過這個時間會大大增加死亡的風險,通過建立專門的急診外科團隊,使每個參與搶救工作的醫護人員明確自己的職責,快速應對不同的突發狀況,提高了搶救的效率,盡可能的縮短了搶救用時。本文通過預見性護理在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后預見性的給予休克體位、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根據肢端末梢血氧飽和度的監測情況進行不同濃度的供氧,最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組織細胞的缺氧狀況。在進行全面評估的同時打開兩條以上的靜脈通路,為患者快速補充液體再灌注治療,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進行止血,防止重要臟器因長時間的缺血缺氧而出現功能衰竭。表1 結果顯示預見性護理干預組在平均開始急診手術時間、有效搶救用時方面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這與楊志華[11]、王莉[12]等人得出的結論相似。
低體溫是創傷性休克產生的一種常見并發癥,發生率高達10%~65%[13-14],體溫過低可以導致患者出現低血壓、心律失常、水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后果,甚至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被認為是嚴重創傷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15]。在救治初期對患者采取保暖措施進行積極復溫,可以使暴露因素所產生的的體溫散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時相關文獻顯示輸注加溫液體等中心復溫的方法,有利于心臟溫度和功能的優先恢復,是目前快速有效且安全的復溫方法[16]。表2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預期性實施體表保溫、輸注加溫液體等能夠減少熱量的持續丟失,明顯降低了患者的并發癥,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這與李群輝[17]、趙晶等人[18]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對于嚴重創傷患者,根據其年齡、發育和認知情況選擇合適的疼痛評估量表進行評估,選嗎啡作為止痛藥靜脈應用[19],嚴密監測呼吸情況,防止發生呼吸抑制情況,同時定時進行疼痛評估,及時書寫護理記錄單[20]。
預見性護理干預有效的縮短了開始急診手術時間、有效搶救用時,提高了救治效果,降低了不良結局的發生率,減輕了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緩解了家屬的焦慮情緒,增加了患者及家屬的康復的希望和信心,從而提高了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不僅能縮短平均開始急診手術時間、有效搶救用時,還能緩解患者及家屬焦慮、抑郁心情,提高了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同時對患者滿意程度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