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從清
摘要:漢字作為中華上下五千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其承載著悠久的中華文化,因為漢字不間斷地記錄著中華的文明,我們才能在現代社會中了解悠悠的歷史長河。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已成為大勢所趨。因此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漢字就成為了我們對外傳播的有力媒介。本篇論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的傳播。首先簡要闡述漢字作為中華文化載體的重要性所在。其次通過日本、越南、韓國三個國家漢字的使用歷史進程,簡單講述漢字的對外傳播的概況。最后通過漢字教學這一環節列舉漢字本體中所蘊含的部分中華文化,以及對漢字教學提出一些籠統的建議,希望對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有所幫助。
關鍵詞:漢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
一、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漢語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其與我們悠久的中華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漢字作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伴隨著上下五千年中國的興衰,同時也記錄著中華文化體系。與人類歷史上的印度文化系、希臘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瑪雅文化體系等不同,中華文化體系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系統。(1)這樣的奇跡,與中國的漢字有著密切的聯系。漢字具有系統性,超越時空、超越方言的特性。自從其誕生之日起,漢字就承擔著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歷史重任。
因為甲骨文的存在,我們能對商周文化有所了解。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草書,不同的漢字形象記錄著不同的時代與文明。由先賢們一筆一畫刻下的《史記》《漢書》《四庫全書》等曠世之作,無不用文字彰顯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2)
漢字對于中華民族的團結與統一,中華文化的延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而漢字的成就不僅僅是讓我們能了解并銘記中華文化,另外還是我們中華文化與民族的強有力的粘合劑。
二、漢字的對外傳播
歷史上,在以我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隨著漢字的廣泛傳播和深刻影響,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等在內的十多種漢字系民族文字(4)。
(一)漢字在日本的傳播
日本是目前一直使用漢字的域外國家。
漢字傳入日本的最早歷史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據《后漢書·東夷傳》記載,光武帝賜日本“漢倭奴國王”金印。據歷史文獻《日本書紀》記載,樂浪郡的漢人學者王仁帶著十卷《論語》、一卷《千字文》抵達日本。有的學者卻認為其準確時間應推定為五世紀初。漢字以及漢籍傳入以后,日本開始以官學形式推廣漢字與漢文化(5)。
官方的主導作用的體制一直延伸到現代,官方對漢字文化的主導地位依然強大。1946年國語審議會公布“當用漢字”。1981年以政府為主導,由內閣公示的形式發布“常用漢字表”。2010 年內閣發布“改定常用漢字表”,字數繼續增加,總數為 2136 字。由此可見,日本是按照官方導向來進行漢字改革。
(二)漢字在越南的傳播
漢字傳入越南的歷史頗為久遠。它是越南主體民族的第一種書寫文字,更是越南歷史上官方的通用文字(1)。
漢字在越南的傳播是以我國古代中原地區與越南北部地區人民的相互聯系為前提條件的。秦漢時期,尤其是東漢時期,漢字及以其為載體的先進中華文化首次在越南地區得到較大規模的傳播,為后來漢字成為越族歷史上的第一種書寫文字打下了基礎。
隋唐時期安南地區文教日漸盛隆,人才培養堪比內地。明朝在越南的統治雖短暫,但眾多學校的設立對漢字進一步在越南的傳播和推廣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被越南人珍視為“chu ta”,即“自己的文字”。
(三)漢字在韓國的傳播
漢字大概在漢末至三國時期傳入朝鮮,經歷了借用漢字來標記的階段、漢字諺文混用階段,以及漢文韓文混用階段。從1840年以后漢字所帶來的影響力也隨之衰退,東亞各國對漢字的文化地位也逐漸失去認同,出現了逐步廢止漢字的脫漢現象。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經過近40年的努力,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恢復。韓國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又重新開始重視漢字,主張恢復使用漢字的呼聲逐漸高漲。2005年,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漢字(2)。
三、漢字教學中的中華文化
對外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環節,所謂的對外漢字教學是指:以外國人為對象的、以現代漢字為內容的、用外語教學方法進行的、旨在掌握漢字運用技能的教學活動。對外漢字教學中往往蘊含著許多中華文化的知識,而這些中華文化正可以通過漢字教學潛移默化的教授給學生。因此我們亦可以通過文化的導入,提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進行漢字的教學。中華文化與漢字教學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對漢字和中華文化的推廣起到有效的作用。
運用漢字來進行中華文化的講解,其立足于漢字本身的形與意。比如:“仁”形體為“二人”會意,表明古人對社會成員“人”的理解。“人”不能獨立于社會,社會成員要依從這種“二人”關系,人與人之間要相互親愛?!叭省弊志褪怯谩岸恕毕嘤H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笆场痹诠盼淖种惺且粋€像器皿盛著食物之形,有的字還在旁邊加上幾個點,表示谷物之類。我國的膳食結構是以谷物為主,反映了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習慣?!澳小保墩f文解字》說: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田”和“力”會意,表示田間勞作的人。《說文解字》: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3)在甲骨文里,“婦”的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掃帚的形狀,合起來表示使用掃帚的女子。所謂“服也”,是說在父系社會家庭中,女子要服從于男子。這兩個字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家庭社會關系。
以上的內容從簡單的幾個文字就描繪出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漢字的形與意的融合,給予我們對于中華文化的深入解讀的可能性,同時也給予了我們對于漢字教學的新發現與探究。當然以上大多數內容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文字的精進解讀還是需要前輩的深入指導。
在對外漢語的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教授漢字的認讀,同時我們還希望能夠通過漢字的教學進一步的提升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識能力。但是,漢字往往是學生認為的難點所在。因此要想漢字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載體,那么在漢字實際教學中有效合理的運用漢字所包含的中華文化,同時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將會有利于我們對外漢字教學的開展。例如可以作為課堂的主導者首先建立不同文字對比的意識,然后同時還要充分把握漢字中包含的中華文化,教師應該有意識有目的的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運用漢字的性質特點。基于此便能有效引導學生掌握漢字的文化信息,反過來又能通過對漢字的文化信息的理解來加深、鞏固對字形的理解記憶,還能為以后的知識遷移打下基礎,讓學生可根據偏旁的意思來推測字義、提高學習效果。比如:運用“三點水”這一偏旁的釋義,學生便可很容易地推斷出“河”“流”“江”“?!薄巴簟薄把蟆钡葷h字的含義。在對外漢字教學中融入漢字文化,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漢字“音、形、義”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漢字,同時也能獲取相應的中國文化知識,為中華文化的傳播發揮了有效作用。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沒有漢字我們將沒有辦法深入地了解我們的中華文化。同時漢字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如今的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中漢字教學已經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有力手段。隨著中國經濟的飛躍式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地提高,世界上“漢語熱”潮流的掀起。我們的中華文化勢必會得到更好的傳播。尤其是目前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到中國,學習漢語,感受中國文化。而漢字作為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有力見證,當然會隨著這股學習漢語的潮流走向全世界,同時無論是漢字所描述的中華文化還是漢字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都會更加廣泛且深入地傳播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