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子 陳贏 葉春楊
語料庫語言學發展迅速,其廣泛的應用領域和強大的實用性使得文本數據的提取與分析變得簡單化、準確化和簡潔化。通過語料庫語言學在封閉社區民族志中的話語,來分析愛爾蘭接待中心內移民與尋求庇護者之間交際的語言,以突出在沒有共同語言或文化的情況下語言交際的效果是如何達到的。作者Harrington以自身三年的民族志(1)觀察為基礎,運用豐富而創新的方法論和分析手段:語料庫語言學、民族志和會話分析。此類基于語料庫語言學,并將其應用到民族志的封閉社區中的團體語言中的研究甚少,所以《語料庫語言學在封閉社區的民族志中的作用:生存交流》(2)這本書還是值得向讀者推薦的,讓大家了解其方法論、核心觀點等。以下來對內容進行逐章介紹,并對內容做簡要評述。
一、內容概述
除引言和后記外,全書正文共分為九章,涵蓋了本書所涉及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基本研究框架和次要研究框架;以及這些研究方法的運用和體現。
第一章為引言部分。首先,簡要介紹了本書的關注點、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為描述來自本能的交際語言并檢驗其在實際交際中的運用。其次,提出有關人類語言、人類語言的使用以及通過族際通用語進行交際互動的啟發性觀點。最后,大致講述了此愛爾蘭庇護所出現的背景,并對庇護所內的成員根據國籍和所講的主要語言進行了分類。
第二章為研究框架。第一,作者回顧了社區、語言和交際能力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以及提出對社區定位的新的標準。第二,簡短提到索緒爾符號觀和喬姆斯基能力和表現觀,以及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和Kramsch和Young對于個人知識以及個人與他人交流過程中所選擇語言研究的重要性。第三,指出將這些封閉區內不同的語言建成語料庫并作進一步的分析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提供了數據支撐。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包括連貫性、語料庫語言學提供語言事實的透視問題和基于會話分析語言的微觀視角。也回顧了在第五章所使用的傳播的民族志,以此來構建中心的交流實踐的背景;以及在第八章所提及的CCSARP框架,以檢驗在接待處庇護者發出請求的執行情況。
第四章作者對有關居民中心情景的過去和現在進行了大體描述,當人們共享一種語言、分享一種文化或擁有一種圖示知識時,語境的描述也需要在語言分析之前進行。并在進行一個全面的背景闡述時,民族志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章作者運用Hymes有關交際民族志的框架,呈現出所涉及的主要交際情景,并對四個情景進行了分析,分別為餐廳、課堂、參觀辦公室和接待處登記。這將有助于對交際語境有一個更全面的展示,也體現在其后章節的詳細話語分析中。
第六章作者就居民的交流語言提出一個定量觀點。根據居民與講英語職員之間的交流(包括民族志訪談)以及居民自身之間的互動,共轉錄98000個單詞。但為描述英語的特點,將38800個居民專用詞匯從主語料庫中分離出來,并遵循了麥卡錫的方法和參數,利用典型的語料庫分析技術(CORE)來分析。
第七章作者通過CORE的關注點來比較詞頻統計技術和一致性分析技術,以確定有關“語法項目”的語料庫,同時提供一個視角以為平衡詞匯的語法化,也檢驗是否存在“預打包”語法的語塊,即是否存在一個已先前存在的語法模塊以供選擇和使用。
第八章作者使用CCSARP框架進行分析,通過在接待處的社區成員提出請求的執行情況,來檢驗該框架內的一些主要參數——說話人請求的視角、請求的結構、語言的直接程度和請求的內部修改。最后也強調了CCSARP的不足之處在于對語言的限制性太大且太過于理想化,語言根據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太多的變體。
第九章作者的研究基于兩個語料庫,分別為第六章提及的CORE和新建立的一個更詳細的Funding Corpus,采取定性的分析方法,分析社區成員在申請資金的過程中是如何交流和協商的。對話語標記詞(discourse markers)及其功能和回應表征詞(response tokens)及其功能進行了初步的回顧。
第十章作者聚焦點為居民彼此互動過程中是如何組織語言的。基于以“融合日”為主題慶祝活動的錄音,選取八位母語不同的居民,以對話為基礎來進行分析。運用的方法為會話分析,以鄰接對(the adjacency pair)、重疊和相互關系(overlaps and interruptions)、修補(repair)和主題管理(topic management)為參數,分析了最小回應(minimal responses)是如何促進和支持這些參數內的交互性質。
第十一章為結論部分。在概述全書要旨的基礎之上,總結并闡述通過此研究的一些發現和結論,以及是通過何種方法將關鍵詞顯現出來。最后,作者對McCarthy提出的劃分口語詞匯的九大類標準和CORE以及CCSARP做了概括性總結。
二、簡要評述
民族志是二十世紀初期由文化人類學家所創立的一種獨一無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野調查工作基礎下第一手觀察和參與之上的關于習俗的撰寫。或者說是關于文化的描述,以此來理解和解釋社會并提出理論見解。民族志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文化展示的過程與結果,研究者主要通過田野調查,深入到某些特殊群體的文化中去,從其內部著手,提供相關意義和行為的整體描述與分析。
本書作者將民族志、語料庫語言學、會話分析三種研究方法置于一個相互交織的位置,而非單獨的線性位置,使得研究向全方位展開。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很強的實踐價值,特別是為國內民族志與應用語言學結合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此書有三個重要貢獻:
第一,方法論上,創造性地將社區本身的人種學觀點與語料庫語言學和會話分析相結合,揭示了關于此類研究的代表性不足、研究不足的社區及其交流的大量發現。民族志所關注的是人類以及他們的文化、社會組成方式、物質和符號的來源;語料庫語言學關注的是代表性的語言,特別是其種類和細微的語言特征;話語分析則關注的是對于互動語言的詳細分析,并加以其他的分析方法,如言語行為的分析、話語語調的分析等,使得此方向的研究更加細致化。此外,本書在不同的章節中采取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使得結論更具有說服性。
第二,語言學研究的是關于人類的語言,因此人類應作為其中重要的參考因素。作者嘗試性地提出了一個有啟發性的論點,即這種交流是一個社區的交流,而不是一個單獨的個人的對話。其特點:一為98000字所構建的數據庫。二為研究中心居民彼此之間以及講英語工作人員互動中使用英語的情況。三為語言建構在語言社區、交際能力和中介語等中的挑戰性。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分析所選取居民語言的話語片段,最終得出該社區內居民的說話方式的形成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這對我們研究二語習得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第三,盡管研究是在尋求庇護者的一個中心進行的,在語言種類很少的情況下重點分析交流所使用的語言,這類基于語料庫的分析,對揭示不利條件下民族志的分析以及種族歧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因此,這本書也將對具有這種社會政治概念的讀者提供了信息。
誠然,本書也存在少許不足之處:
第一,在分析章節中所采取兩個語料庫的對比分析——即CORE和Funding Corpus,兩個語料庫所選取的語料有交叉重合部分,所以使得分析的數據有部分的重合,結論覆蓋面很廣,但很難將結論劃分歸類。此外,語言語料數量不足,語料的宏觀代表性是足夠的,即選擇了庇護所內團體成員的話語;但微觀層面是否具有代表性還有待考究,即挑選這些話語是依據何種標準。若能清晰、標準地將所選語料劃分歸類,并能輔以一些統計方法對這些歸類數據加以分析和深加工,則能夠產生更大的成效。
第二,在使用CCSARP框架進行分析在接待處社區成員提出請求的執行情況之后,作者發現簡單闡述此種框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并沒有給出改善建議或措施。
雖然存在上述不足,但整體而言,本書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為國內的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為此研究者們還要付諸更多的努力和時間去探索民族志在語言研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