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懷 劉曉宏 侯娜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不同花椒品種嫩葉主要營養成分(粗脂肪和粗蛋白)進行測定,結果表明:不同花椒品種嫩葉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差異顯著。以期能夠為花椒葉片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關鍵詞:花椒葉片;粗脂肪;粗蛋白;差異
中圖分類號:S-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09
引言
花椒(Zanthoxylum bumgeanum Maxim),蕓香科花椒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1,2],葉片富含蛋白、脂肪、氨基酸等,且葉中的氨基酸組成合理,容易吸收[3-5]。花椒葉也是我國重要的調味品,在保健和醫藥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6-10]。花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尤其在陜西、河北、甘肅、四川、貴州等省份有較大規模種植[1,2]。
由于花椒嫩葉具有特殊的麻香味,因此是珍貴的木本芽菜。在古時,花椒嫩葉被當作皇室貢品,稱為“一品椒蕊”[13-15]。花椒幼葉是一種純天然的高級食品,市場上花椒葉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綠色蔬菜,可作涼拌菜來食用,也可制成花椒葉茶銷售,還可提取芳香油,作為調配食用香精的原料等[11,12]。本文對不同花椒品種嫩葉主要營養成分(粗蛋白和粗脂肪)進行測試分析,以期為進一步開發利用花椒嫩葉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試驗材料來源于國家花椒工程研究中心。
1.1.1 樣品采集
每個品種在花椒發芽時期采摘嫩葉,每個樣品500g,3次重復,用保鮮袋封裝帶回實驗室。
1.1.2 樣品預處理
將花椒葉片30℃熱風干燥至恒重,用高速粉碎機磨粉,密閉保存備用。
1.2 實驗方法
灰分含量測定參照《食品中灰分的測定(GB 5009.4-2010)》;粗蛋白含量測定參照《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GB 5009.5-2016)》;粗脂肪含量測定參照GB/T 12729.12-2008 香辛料和調味品。
1.3 數據分析
應用Microsoft Excel 2013軟件計算各項指標每組數據的平均值(Mean)與標準差(SD)。采用DPS7.05分析軟件中ANOVA進行顯著性檢驗,進行Duncan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花椒品種葉片粗脂肪含量分析
由測試結果可知(表1),不同花椒品種嫩葉粗脂肪含量在5.88%~9.56%,最大相差倍數是1.63。其中,泰安1號平均粗脂肪含量最高(9.56%),依次是漢源花椒(9.39%)>鳳縣大紅袍(7.53%)>茂縣大紅袍(6.90%)>陳家仡佬無刺(6.67%)>西農無刺(6.66%)>府谷花椒(6.54%)>韓城大紅袍(6.15%)>韓城無刺(5.88%),且不同品種間粗脂肪含量差異顯著(P<0.01)。
2.2 不同花椒品種葉片粗蛋白含量分析
不同花椒品種葉片粗蛋白含量結果分析(見表2),粗蛋白質含量為25.52%~32.45%,最大相差倍數1.47。其中,含量最高是鳳縣大紅袍(32.45%),依次是漢源花椒(31.89%)>府谷花椒(28.8%)>泰安1號(27.93%)>陳家仡佬無刺(27.52%)>茂縣大紅袍(26.15%)>韓城大紅袍(25.66%)>西農無刺(25.52%)>韓城無刺(22.13%),且不同品種間粗脂肪含量差異顯著(P<0.01)。
3 結論與討論
不同花椒品種葉片粗脂肪和粗蛋白結果顯示其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花椒品種嫩葉粗脂肪含量在5.88%~9.56%,泰安1號花椒平均粗脂肪含量最高(9.56%),其余品種粗脂肪含量差異顯著(P<0.01)。
文獻中花椒嫩芽蛋白質含量是香菇的5.8倍[4]。分析不同花椒品種嫩葉粗蛋白質含量在25.52%~32.45%,高于頂壇花椒果皮粗蛋白含量(9%~11%)[5],分析發現花椒嫩葉蛋白質含量約為果皮蛋白質含量的1~2倍。不同花椒品種嫩葉的粗蛋白質含量差異顯著,可能與樹齡、管理等其它栽培措施有關。在后續的花椒食用開發和利用方面,可在統一栽培技術管理下,參考不同花椒品種嫩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數據,開發花椒芽菜和一系列蛋白產品。
參考文獻
[1] 魏安智,楊途熙,周雷.花椒安全生產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2]楊大圣,曾賢祥,韋啟勇,等.花椒豐產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15(12):66.
[3]鄧振義,樊鴻章,李新安,姚忙珍.大紅袍花椒營養成分分析[J].陜西農業科學,2006(02):22-23.
[4]鄧振義,孫丙寅,康克功,等.花椒嫩芽主要營養成分的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1):179-180.
[5]屠玉麟.頂壇花椒營養成分及微量元素測試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04):31-36.
[6]紀珍珍.花椒葉主要成分分析和干燥特性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7]李美鳳,陳艷,孟曉,等.花椒中氨基酸含量分析[J].輕工科技,2016(4):10-12.
[8]楊林,郝艷玲.漢源六鎮花椒營養成分比較研究[J].北方園藝,2013(21):18-22.
[9]羅晨.青花椒中的風味物質與營養成分分析[J].糧油加工(電子版),2015(11):65-67,71.
[10]劉麗娟,陳敏,杜健.循環超聲法提取花椒油樹脂[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31(2):133-139.
[11]崔俊,李萌樓.花椒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林業科技開發,2008,22(2):9-14.
[12]趙曉俠.花椒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應用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8,18(2):108-110.
[13]張德純,徐秀榮.花椒芽的囤植栽培[J].中國蔬菜,1998,1(6):19-21.
[14]彭惠蓉,陳訓.花椒幼嫩莖葉營養成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2):15789-15791.
[15]彭惠蓉,黃麗華,陳訓.頂壇花椒幼嫩莖葉必需氨基酸質量評價[J].貴州科學,2011,29(4):33-35.
(責任編輯 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