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璇
【摘要】探討膀胱癌全切術后常見護理問題,進行護理干預,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提高膀胱癌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膀胱癌;膀胱全切術;術后常見問題;并發癥;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
R969.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223-02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它的病理類型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鱗狀細胞癌、膀胱腺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約占膀胱癌患者總數的90%以上,通常所說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男性多于女性,發病年齡有低齡化傾向,且具有易復發的生物學特點。根治性膀胱全切術后尿流改道與膀胱替代是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以及反復復發的淺表膀胱癌的標準方法,但該手術過程復雜,創傷較大,并發癥較多,因此,在術后護理過程中積極發現護理問題,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關鍵。
1?術后護理
1.1?術后護理常規:術后按全麻術后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去枕平臥6小時,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心電血壓監測,低流量吸氧,同時,急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及電解質,掌握全身情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準確記錄24h出入量。
2?常見護理問題及干預措施
2.1?繼發出血?若每小時出血量超過100ml且顏色為鮮紅色,應考慮繼發出血,及時報告醫生進行相應處理。
2.2?切口感染與逆行感染?保持敷料的清潔干燥,及時采用無菌技術進行包扎、換藥,密切觀察切口處敷料的滲出情況,記錄好滲出物的顏色、性狀及量,鼓勵病人多飲水,及時傾倒尿液,定期更換造瘺袋,防止感染的發生。
2.3?緊張、焦慮、恐懼?由于手術會改變其正常的排泄方式,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自我形象,病人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護士應做好術前及術后的健康宣教,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講解,讓病人樹立信心,消除其緊張、焦慮的情緒,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2.4?尿失禁?由于代膀胱容量相對較小,加上功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術后早期常出現尿失禁的現象。這時,護士可以指導患者進行功能訓練:①腹肌訓練,每日練習4~6次,呼氣時收縮腹肌,保留3秒,吸氣時放松。每次10組。目的是當代膀胱脹滿時利用橫膈肌和腹肌的收縮,使代膀胱內壓力增高引起排尿。②肛提肌訓練,每日練習4~6次,30分鐘內收縮肛提肌10下,深吸氣的同時收縮,每次收縮保留3秒,呼氣時放松。目的是加強肛提肌收縮力,提高尿道與代膀胱的張力,改善尿失禁。③多飲水,增加液體攝入量,使代膀胱的容量增大,排尿逐漸恢復正常。
2.5?尿瘺?一般出現在術后5~10天,主要與尿囊腸黏液分泌有關,黏液易堵塞尿管,引起尿流不暢,出現尿瘺。可根據患者的腎功能狀況放置輸尿管支架管,鼓勵病人多飲水,密切觀察患者的尿量及造口處皮膚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6?腸梗阻?由于經腹腔的手術影響患者術后臟器的生理功能的恢復,引起腸蠕動減慢,導致肛門排便、排氣障礙。可術后常規留置胃腸減壓管,定期擠壓、抽吸管道,避免堵塞,待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方可拔除。鼓勵患者床上活動,病情允許可進行早期下床活動。
2.7?營養不良?由于患者手術后禁食時間較長,術后需采用靜脈高營養治療一周,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待肛門排氣后,無腹脹及胃腸功能良好后可拔除胃管。指導患者進食流質飲食,少食產氣性食物,少量多餐,逐漸過渡到半流食、普食。鼓勵患者多飲水。
2.8?肺內感染?由于術后患者臥床時間較長,或者手術及麻醉等原因,造成墜積性肺炎等肺部感染的發生。應遵醫囑給予患者霧化吸入,應用化痰藥,指導患者體位引流及扣背排痰的方法,以促進痰液的稀釋和排出。早期進行痰培養、血常規等檢查,明確肺部感染的情況,準確、及時、合理的應用抗生素。病人早期活動可很大程度上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
2.9?深靜脈血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它可以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術后應定時翻身,應用氣囊間斷進行下肢按摩,指導患者進行下肢鍛煉,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并遵醫囑合理應用抗凝、抗栓藥物,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穿刺,減少下肢靜脈的損傷,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活動的必要性。
2.10?引流管脫出、引流不暢?膀胱癌全切術后尿流改道會在患者體內留置多種引流管,因此護理時一定要注意妥善固定,標記清楚,
密切觀察,保持引流通暢,防止逆行感染。
2.10.1?留置胃管連接負壓吸引,每日進行口腔護理2次,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待腸蠕動恢復及肛門排氣后方可拔除。
2.10.2?輸尿管支架管護理時標記好左、右引流袋,分別記錄顏色和量,注意觀察引流管有無折疊、彎曲、堵塞、受壓等情況,如發現引流不暢,可用生理鹽水沖洗,翻身與活動時需注意,防止牽拉引發脫管,一般術后3周拔除。
2.10.3?盆腔、腹腔引流管可去除手術部位的異物、壞死組織、滲血、膿液及分泌物等,可促進傷口愈合,防止感染。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經常擠捏引流管,保持通暢,下床活動時,引流管位置應低于出口平面,防止逆流感染。引流管一般術后5~7天可拔除。
2.10.4?留置的導尿管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每日進行會陰護理2次,定時進行膀胱沖洗,每天更換引流袋,密切觀察尿液的顏色、性狀及量,向患者和家屬交代各種引流管的作用及重要性,避免活動時造成脫管。導尿管一般術后7~10天排尿無異常后可拔除,拔出后鼓勵病人多飲水,以達到自然沖洗膀胱的作用。
2.10.5?如果是肛管引流的同時,每日需進行擴肛訓練,直至腸功能恢復方可拔除肛管。
2.11?疼痛?由于麻醉、手術方式等原因引起的疼痛,應注意傾聽患者主訴,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如果影響患者正常休息與睡眠,可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或止痛泵對癥治療。
3?結語
膀胱癌根治術后尿流改道與膀胱替代的目的是在解決排尿問題的同時,更好地保護上尿路的功能,并能極大地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但由于手術后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較多,因此,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和加強相應的并發癥的護理,采用合理的干預措施對患者預后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求護士在臨床工作中要做好全方位的優質護理,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陳麗莉,黃碧萍,蔡雪影.腹腔鏡下膀胱全切原位回腸新膀胱術后并發癥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0):2660-2661.
[2]?韓宇,肖序仁,張磊,等.改良式乙狀結腸代膀胱術的臨床應用[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7,22(10):767-768,771.
[3]?李娜.長期臥床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07,9(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