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劍/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教學的本質是信息傳遞與交換。當今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智能移動設備、5G、大數據、人工智能打破了信息傳遞的壁壘,極大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在發達的信息時代背景下,傳統教育事業模式將會被沖擊和重塑,傳統的“粉筆、黑板、課本”的交流模式不再適應新時代的潮流。對外漢語教育的受眾是全世界各地的非漢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地區覆蓋面廣,受眾群體文化背景復雜多樣,更需要信息化教學手段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益補充。
智能手機已經普及到新生代學生的基本生活,學生較以前可以獲取巨量的教學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利用手機應用軟件,促進學習。移動學習突破了傳統學校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教與學都不必局限在課堂、講臺和課桌,借助手持移動終端,學習者可以方便快捷獲取知識信息、學習服務,實現了學習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移動學習設備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同時,通過網絡為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建立了互動橋梁。
(1)信息資源豐富,不受時空限制,實現了資源共享共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數字化教學內容有利于創設教學互動環境,為學習者提供實時生動的漢語學習內容。
(2)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相較于傳統靜態的課本,應用軟件的學習內容更立體生動,讓人耳目一新,有利于激發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軟件平臺提前預習、答疑、復習和考核,有利于學生掌控自己的學習進度。同時,教師獲取學生學習的進度,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跟,豐富擴展教學資源。
(3)改變教師傳統授課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利用應用軟件的練習作為課后作業,提取相關數據,針對薄弱環節輔導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指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和優勢項,鼓勵學生在優勢環節進一步提升。
劉珣在《對外漢語教學引論》中談到,“第二語言教學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實物、圖片或多媒體以強形象化教學,并調動視覺、聽覺、動覺多種感官,增強記憶能力”。漢語學習APP 的內容呈現形式選項分為;“圖片、視頻、文字、語音、語言游戲”。神經語言程序學發現人類和外界聯系有三種基本方法——人溝通模式,即視覺性、聽覺型和觸覺型。信息如果結合一定的情景并通過視覺、聽覺、動覺多通道輸入,比孤立地呈現、只憑視覺或聽覺的單通道輸入,遺忘要慢得多。學習者利用漢語應用軟件以提高 口語、語音、詞匯量、聽力、閱讀、寫作、漢字、語法、中國文化方面的學習。

表1
2013 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研制了《華文教師證書》等級標準,其中,明確了華文教師應當具備的華文教育技術素養,具體內容如下:(1)了解教育技術在華文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華文教育的相關理論,培養信息媒體文化素養,掌握現代化華文教學方法。(2)了解數字技術與新媒體教育傳播的途徑,掌握獲取網上教育資源的方法,具備利用數字化華文資源開展教學的能力。(3)充分結合華文知識特征,掌握華文多媒體資源。(4)掌握教育技術在華文教學活動中應用的方法,提升應用華文教育技術和數字化資源進行華文教學的實際能力,以及基于信息環境的華文多媒體教學與教學評價能力等。
(1)微信公眾號:教師建立微信公眾號,上傳教學視頻。學生可在課前反復觀看教學視頻,預習課堂教學知識點。
(2)ICVE 云課堂智慧職教:該憑條提供視頻播放平臺。教師可以組建網絡教教室、上傳教學視頻、設置課前預習問題、進行測驗。學生在數字化教室可以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參與答題,并通獲得教師的及時反饋。
(3)微課視頻制作工具:微講臺。“微講臺”微課程制作系統應用先進高效的多媒體編輯技術,實現跨平臺的教學資源素材混合應用,能夠迅速快捷的還原課堂實錄,方便地生成微視頻課程,其特點是操作簡單、容易上手,使用風格符合用戶習慣。使用者可以靈活調動各種教學資源、素材,還能插入習題,輕松實現語音和視頻的合成和編輯。
1、學情與教學內容
該課取材于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的《標準教程HSK4 上》第五課。學生是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年級國際學生,有了兩年的漢語學習積累。已經通過HSK 三級考試,掌握2000 左右的詞匯量。第五課主題是“購物方式與消費態度”,貼近學生地日常生活,是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話題內容。
2、微課學習任務清單
微課學習任務清單是學生利用微課開展學習的方向指導。如果缺少微課學習任務清單,學生會迷失學習方向。清單旨在于解釋知識點要求和目標,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表2
3、微課教學設計方案

表3
對外漢語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活動,淘汰過時的“教室+黑板”授課模式,跟進信息科技發展的節奏,積極利用各類型手機應用軟件、信息傳播平臺等媒體向國際學生傳授漢語,用聲光影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自我探究學習。同時,教室更要深入鉆研專業知識,創新運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充實豐富信息化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