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現代高職教育開始了人才化教學改革,以此來適應國家對人力資源整體素養的要求。針對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模式進行研究,以期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改革途徑。
關鍵詞:高職德育;學生就業;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G71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0-0174-03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從以往的技能型教育轉化為職業化教育。而且,我國也正在加強高職德育研究管理,并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發展做出了新的研究。高職德育工作貫穿于高職學生的專業設置、產學合作、教學管理和技能課程等方面,借助全灌輸的教學視角,以期能夠創新技能和素質綜合化改革的人才培養途徑。隨著基層教育水平的提升,大眾對知識教育有了更積極的認知,高職院校的辦校數量、質量也不斷提升[1],這也導致了高職院校德育教育良莠不齊的問題。部分高校強調人才化教育,但缺乏素質提升和德育知識教育意識,導致高職院校的德育教學模式效果有待深究。部分院校的就業率雖然高,但是學生實習后轉業,頻繁跳槽的現象依舊明顯,有待深究。
一、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道德理念
結合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特點來看,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強調技能型人才、專業型人才,知識性和素質化教育也是很多高職轉型需要關注的重點。為了推進高職院校轉型,需要其改變傳統的教學價值觀念,創新教學理念,以期推動現代教學改革。
1.人本觀。人本觀指的是建立符合社會人才的需求觀念。傳統的高職教育多注重學生技能培養,削弱了道德約束和引導,很多學生進入社會后,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環境,導致就業壓力大,出現厭惡工作的偏激心理。對此,高職德育教育要圍繞人才化教育的目標和任務需求,堅持高職人才培養,強調社會以人為本的建設需求,提升學生的社會溝通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正確認識社會就業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強化自己的自制力和意志力,實現教育價值。
2.實踐觀。結合道德觀念和知識教育特點,現代高職教育要精準把握學生的認知,不斷實現知識和道德約束力的轉換。教師要順應學生的知識認知能力和品德信念,不斷激發學生的道德實踐和道德約束。道德實踐觀念看似高深,其實十分符合高職學生的職業化、社會化和實踐性特點。例如教師在企業實訓和頂崗實習中,將學生放在一個模擬工作的環境中,讓其意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理性面對社會關系中的誘惑、挫折。在短暫的實踐環境中,學生最終能形成一個自我意志調節,道德品質優化的認知曲面。
3.世界觀。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要緊抓學生的道德素養,要注意提升學生的世界觀認知。這要求校領導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開闊視界的機會,讓學生在傳統的知識技能中發揮自己的能動力,培養學生的科學認知觀。隨著現代德育教育改革,社會的教育發展途徑也在不斷地提升和優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調整,高職教育的教育內容也在不斷更新中。院校不能夠妄自菲薄,也不能夠坐井觀天,要多與企業、工廠一線、學生家庭,以及其他高職院校保持動態的聯系。讓學生保持開闊的心態和科學的認知觀,最終提升教育管理質量[2]。
二、分析引導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主觀思想
了解學生的就業思想是提升學生就業率,優化其思想認知的關鍵,只有借助全面綜合化的教學引導,剖析學生的思想特點,才能夠尋找出適合學生主觀成長的新途徑。結合高職學生的就業觀念可知,影響高職學生的就業主觀障礙有以下幾點因素。
1.自卑感。高職學生缺乏自信心,因為高考失利,高職院校成為了很多學生的唯一選擇而不是理想選擇,這也成為了學生繼續學習的無奈之舉。在強烈的社會競爭下,很多企業也提高了用人門檻,不愿意接受高職學生,在主觀條件下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大量高職學生表示就業壓力大,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呈現悲觀心態。
2.抗拒感。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很有規劃,進入高職院校后,卻因為教育環境、教學資源、個人因素等自暴自棄,在教學氛圍中,學生的求知欲下降,個人責任心差,導致學生在院校內沒有學到真正實用的知識[3]。畢業后,對現實環境十分反感,選擇啃老,并產生了強烈的就業抗拒心理。
3.自律性差。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下,學校和家長都注重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對其個人行為道德的教育。部分學生的家庭環境不理想,受原生家庭影響,自暴自棄;在校園內,個人成績不突出,沒有特長,導致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平淡或緊張[4]。進入高職學習后,學生的“解脫”心理明顯,自控能力下降,缺乏自我辨別是非的能力,也容易沾染社會的不良氣息,漠視院校的紀律和管理,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三、基于高職就業目標,優化高職學生的德育途徑
高職教育立足于技術化教育,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結合高職院校的發展改革,現代高校開始了德育素質改革。結合當前的社會改革局面,職業化素質教育質量是憑借高職院校人才化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思維認知,才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培養的能力。對此,高職院校要關注自身發展和改革,將德育教育貫徹到人才教育管理中。
1.職業道德教育指導。職業教育指導緊抓現代社會發展,是培養學生敬業精神、增強學生服務價值觀、優化其教育規則的終點。建議教師要樹立一個綜合化的教學環境,堅持貫徹職業道德改革教育,建立專項的職業教育項目。首先,建議教師將職業道德教育和技術教育結合在一起,緊抓學生職業道德的心理素質和行為道德培養,及時為學生普及專業相關的法治道德和社會公德知識[5]。其次,要聯系國家人才教育改革機制,將職業化發展和愛國主義結合在一起,并從高職院校的實際需求出發,優化職業道德教育途徑。最后,要緊抓專業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提升職業道德管理質量,讓學生從社會實踐中認識到德育教學的重要性。針對此目標,院??梢蚤_創典型楷模的引導工作,將職業道德教育之魂注入本院校的改革發展中。
2.提倡創新教育。基于社會化的改革,創新和持續發展成為了中國經濟市場的代名詞。職業創造力作為社會更新換代的內動力,驅動著大量行業模式、產業形式的改革。面對著人才化發展和院校全面教育改革內容,院校應當緊抓職業創新教育,讓學生摒棄以往“鐵飯碗”“技術謀生”的觀念,為新一代技術人才提供指導。建議院校要將創新教育中的實踐教育,適應職業化教育和社會發展教育融合。一方面,引導學生借助社會關系和網絡化結果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內容,不斷提升學生創業和就業機會。建議院校加強信息合作,不斷和周邊企業,院校交流聯系,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創業合作機會[6]。另一方面,院校要改革內部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并通過校內模擬、社會調研、校內文化創新服務、技能比拼等方式,讓學生在創新道路上嶄露頭角,讓其在競爭中意識到社會人才需求的創新精神,正確認識職業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系,幫助其客觀認識求職和職業化發展的歷程,提升其發展實力。
3.心理素質。綜上可知,面對就業,很多學生存在偏激、抵抗、自卑等心理。這些不科學的認知行為,會導致學生產生消極心理,降低學習、成長、成才的積極性[7]。對此,建議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在院校內部開展可行的教育改革課程,將心理指導課程引入大學生的生活認知中,并借助科學、高效、創新、正確、積極的心理引導措施,讓學生適應心理調節,并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消除心中困惑,并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識品質和抗壓能力,適應社會的考驗,最終為自己的未來贏得更多機會。
4.個人素養。高職學生個人素養包括了個人的形象、氣質、綜合能力和道德修養等,也是很多企業“一面之緣”的關鍵。行為舉止和言行品德都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內在,可以為企業增添光彩。對此,高職教育要緊抓畢業生教育管理,深刻了解到社會建設和用人管理的意義,并將個人的形象和企業的生命發展聯系在一起。高職院校要將個人行為塑造擴展成高職學生的一門課程,建議院校針對學生的政治思想、職業意識、言談舉止進行優化,引導學生培養好的價值觀和外在管理。可以借助職場禮儀教育、行為管理、公務禮節和語言文字教育等多方面豐富學生的個人素養。
四、改革教育引導的措施
1.科學評估,了解學生的精神缺陷。德育評價功能是科學性格和綜合性的內容,建議針對現代教學現狀,高職院校要建立科學評估措施,讓學生提升德育知識評價和功能性認知[8]。首先,建議教師在發展中不斷認識自己的教學方式,分析學生現在能力和心理狀況是否能夠符合社會人才需求,并為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發展計劃和自測分析。其次,要從院校綜合管理角度入手,建議從逐年的企業合作反饋和教育管理現狀進行分析,正確評判學校的教育質量,探尋促進學生綜合化發展的新途徑,為促進德育教育,適合社會人才需求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2.綜合考核,改變德育和就業教學管理途徑。德育考核具體可分為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如理論考核可采用開卷考試、作業、小論文、課堂討論、課前演講等形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到見解,鼓勵創新;實踐考核應重在考查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中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參加社會實踐、日常行為表現以及社會適應力、心理調節能力等。評價過程中盡可能讓所有的評價主體都能參與,努力把德育教學和學校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使這些層面相互補充、相互貫通,體現德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原則[9]。特別是在實習、實訓教學中,應把學生的技能考核與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考核結合起來,使實習成績成為技能成績與職業道德考核成績的綜合。
3.多元引導,不斷更新教學評估手段。以就業為導向德育觀念的確立、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途徑的拓展,必然豐富與拓展德育評價的內涵,從而形成具有鮮明高職特色的德育新模式。高職教育中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環節,從課程的實驗、課程實習、校內實訓、畢業設計到企業見習、企業實習等等,這既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德育實踐的過程與實踐的基地。傳統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論知識的教育、案例的講授,在觀念上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德性”與涵養,但忽視了道德實踐,從而沒能形成“德行”[10]。高職院校應把豐富的實踐教育資源,統一納入德育課程教學體系,統一規劃、設計、實施和考核,讓學生在德育實踐中形成道德行為。這樣會極大地提高高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真正形成高職德育的特色。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是職業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基于現代教育背景下,技術和素養教育也成為了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為了讓學生在畢業后適應社會,體現自己的價值,高效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思維認知,才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培養的能力。建議高校針對學生就業需求和人才化培養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科學的教育環境,讓學生畢業后能夠盡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郭麗麗.就業導向視角下的高職德育改革探析[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1,(4):65-68.
[2]? 胡丹鴦.“工學結合”視野下高職德育目標與內容的建構[J].職教論壇,2011,(32):11-13.
[3]? 王匯.職業素質培養視域下的高職德育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35):67-69.
[4]? 李良進.文化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5,(17):49-54.
[5]? 戴春平.校企合作與高職院校德育社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5,(17):111-114.
[6]? 黃小玲.企業文化與高職德育工作融合之探析[J].職業時空,2012,(1):21-23.
[7]? 莫華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德育工作模式探析[J].職教論壇,2012,(29):55-57.
[8]? 劉京軍.試析微視頻在高職德育教學中的應用性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6,(5):69-74.
[9]? 李珊珊.淺析高職院校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J].知識經濟,2017,(9):172-173.
[10]? 程德慧.基于職業生涯設計的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研究[J].河南農業,2007,(18):53-54.
收稿日期:2020-01-28
作者簡介:盧昊(1988-),男,江西武寧人,輔導員,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