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苾菁
摘要:蘇州市善耕實驗小學校于2019年全面改進家校共育模式,通過價值認同、資源挖掘等途徑,向家長傳遞積極的育兒理念,落實一致的育兒行動,創新組織家長開放日,增設家校共育課程,重視儀式陪伴質量,以請進來、走出去、內生長等方式增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整體合力。
關鍵詞:家校共育;育人團隊;模式
一、價值認同 (一)相同的理念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更是學校教育的助手和補充;而學校也是家長學習與提高的搖籃,是家長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橋梁。因此,家長首先要認同學校的育人理念、了解學校的育人模式,及時掌握學生在學校的動態、及時做好家校溝通,才能更好地協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使兩者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抵消,這對每個學生及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善耕”的校名質樸而雋永,“一生向善,百年勤耕”的校訓更是耐人尋味。校名校訓,本身就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內涵和道德追求,這是立德樹人校本化實踐的豐厚土壤。而韓秉直校長當初為學校取名“善耕”,就是要求教師和學生能致力于教育事業,能成為品行高尚、努力耕耘、律己修身、學有專長的人。于教師,要成長為播種善意、高明智慧的領路人;于學生,要成長為勤勉踏實、知行合一的勞動者。我們也希望家長能成長為高效陪伴、孕育無聲的示范者。基于此,善耕實小提出三點課程理念:一是扎根生活基礎,二是深耕學力素養,三是厚植積極情感。通過全校家長會聽取家長意見和建議,與全校家長達成共識,宣傳的過程,就是學習了解、逐步認同的過程。學校希望通過育兒理念的一致,來實現資源統籌,和家長們在共同建構的平臺上育人。
(二)一致的行動
1.暢通家校溝通渠道。
溝通是連接心靈的橋梁,也是專業成長、自我教育、共同提高的過程。家校溝通有以下幾種形式:專題教育沙龍、一對溝通、家庭約談、家訪、微信電話、短信聯系、家長會等。家校溝通前,做好方案、制定思路;溝通時,真誠交流、講究方法:溝通后,認真記錄、及時跟進。視家長為教育的同行人,把溝通當作必要素養,與家長定期、不定期地進行交流溝通,激發家長潛在教育能量。
2.增設家校共育主題課程。
家校共育主題課程是指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要求,圍繞一個主題,在教師的帶領下,家長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場景體驗、對話互動等方式,達到彼此身心敞開、情感融合、相互信任、共同成長的目的。例如,一年級以“國旗國旗我愛你”為主題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二年級圍繞“學科通聯,快樂成長”主題開展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三年級開展以“揚善育美感恩成長”為主題的感恩教育等,都能家長了解學段教育的重點和特點。同時,高質量的活動也激發家長育人的責任和使命。
3.創設新生適應性課程。
兒童進入小學,身份就從“稚童”變成“學生”,這一稱謂的轉變,寓意著兒童角色內容的深刻轉變。主體角色的深刻轉變在幼兒內心形成巨大的心理沖突,小學一年級新生必然會產生入學適應上的困難。學校根據入學兒童的年齡特點,對學生的校園生活常規和日常行為準則系統梳理,并把學校的相關建議積極向家長宣傳。
4.重視儀式陪伴質量。
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的一門學問。知識的傳授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能力,最終提升綜合素養,對學生的德育過程一定是經由知識教育并超越知性德育的。如何將知識轉化為道德智慧是一個需要追問的話題。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內化、體驗的環節必不可少,而儀式教育則是放大積極情感,引導正向能量的一個關鍵載體,家長同步策劃儀式內容、參與儀式陪伴,可以更主動地投入學生教育的全過程。目前,學校八禮四儀教育,畢業禮、成長禮、入學禮都是在師生和家長的精心策劃下,將學生、家長共同作為活動的直接對象,讓他們從旁觀者走向參與者、感受者、體驗者,共同接受儀式的洗禮,放大積極的情感,利用成長關鍵節點,體會育人意圖。
5.舉辦集團家長學院。
如今的家長很多本身自己就是獨生子女,在育人理念、育人方法上缺乏專業的指導,有的干脆全部托付給老人,所以造成了學校、家庭教育不一致、不同步的現象。意識到了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極其重要性,學校將家長納入學校的課程建設中來,利用集團資源輻射,定期舉行家長學院,推出“每月一講”,根據不同年段家庭教育的重點,邀請專家講座,開設家長育兒沙龍,以此推動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合力作用最大化。
二、資源挖掘
(一)引進來
每周二中午是學校社團活動日,學校鼓勵家長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走進班級課堂,分享課本上了解不到的社會科學知識,為學生打開視野、全面了解周圍的世界。從去年9月至今,我們堅持每周開設一次家長講堂,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熱烈歡迎。從緊急救護、口腔保健到消防安全、禮儀技巧,30多堂不同領域的專業講座為師生打開了學習知識的另一扇窗戶。借助家長課堂,家長們為孩子們樹立了積極、陽光的家長形象,他們用真實的自己引領孩子們了解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從而激發學生更快樂、更積極地投身學習,去發現和探究更多未知的領域。同時,班級家委會也會根據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來幫助學生在課余開展活動。 在學校科技月,傳統文化活動,戲劇表演活動,普法學法活動、急救自護活動中,眾多家長紛紛走進學校,開展了現場演示、現身說法、座談宣講、模擬表演等豐富多彩的課程,拓寬了學生的眼界,也開拓了家校共育的資源。
(二)走出去
豐富的家長資源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便捷,實現學校課程開發的整體效應和優勢。學生借助家長提供的資源,走出了學校,走進了社區,了解了很多平時不為所知的、精彩的世界。在家校資源共育的過程中,學生的收獲顯而易見。家長也可以更深入地參與學生的教育與成長,更多地參與學校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更好地了解學校教育方式、內容和要求,更及時地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與方法,為孩子們樹立了積極、陽光的家長形象,用真實的自己引領孩子們更多地看到生活的積極面,更快樂、積極地享受學習、幸福生活。
(三)內生長
改革傳統家長會形式,學校采用由點及面,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版塊,通過“學校對你說”“教師對你說”“學生對你說”“家長大家說”等四個環節,多方位、多角度地和家長們一起交流探討教育中的理念和方法,讓學生、家長也成為教育的宣講者和受益者。學生有效學習方法的探討,家庭良好家風的分享,都能使育人資源得以放大,讓家長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教育。當家長與學校相互信任、互相了解、主動變換角度審視的時候,教育就實現了彼此的抵達。
參考文獻:
[1]于連軍.施優質教育,奠基美好人生[J].中華少年,2015(30).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