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相互協調是我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新常態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水平能夠直接影響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結構轉變。基于此,揭示目前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結構失調的原因,構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提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與實現路徑及政策建議。研究表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擔”多邊可持續發展的監管綜合范式,即共建:以統一思想和轉變發展方式為前提,建立創新發展思路。共治:以營造宏觀制度環境為保證,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加快體制創新。共享:以化解生態經濟約束為基礎,建立立體保障機制改善發展質態。共擔:以強化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功能為突破,建立整體運行機制實現管理創新。對促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相互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具有重要作用。從被動治標 走向主動治本,從而在根源上為提升新時代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與機制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5-0047-11
作者簡介:王 靜,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 (陜西 西安 710122)
一、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現代供應鏈新動能不僅能為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布局奠定基礎,同時也為我國打造新時代供應鏈生態圈,完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提供制度的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中國供應鏈與經濟發展指明了最優路徑。因此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既是現代供應鏈新動能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也是我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亦是順應國際生態發展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主要內容。
新常態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水平能夠直接影響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結構。當前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內部結構復雜、多層次相交叉、變革創新中不斷循環往復的特征日益凸顯,造成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水平低下,容易形成生態經濟滯后效應。如何認識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失控對經濟發展的威脅影響, 并因應其變化對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發展在模式與機制上作出創新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由于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失調原因多樣化、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因此,實現新時代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機制與模式構建。發揮政府職能,實現“集約型”、“差別監管”是走出“失控困境”、被動治標走向主動治本,最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切入點。本文擬從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視角開展研究,在重新梳理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結構的基礎上,以構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為核心,對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與實現路徑進行研究,提出初步的政策建議,從而在根源上為提升新時代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提供參考借鑒。
二、文獻綜述
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是實現供應鏈與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達成的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的必要過程,它伴隨著人口增長、科技與社會進步以及人類對生態資源利用廣度和深度的變化而變化。學術界對于供應鏈問題的理解經歷了從“成本控制與效率”——“供應鏈整合與協調”——“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的發展過程,隨著理論與實證研究的不斷發展,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基于博弈論和信息不對稱理論的邏輯框架,注重供應鏈管理研究。Miehell提倡在農業進行縱向整合。Barkem認為契約和整合使需求向生產鏈條傳遞能力增強。認為提高整個鏈條運行效率是協調與集成。提出供應鏈合作機制應加入信息代理。我國許多學者如鞠頌東、馬士華、黃有方、季建華、何明珂、劉秉鐮、董明從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信任及實現機制有非常重要作用。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強調綠色供應鏈管理。Hock研究供應鏈如何保持生態平衡。提出綠色制造特點研究供應鏈發展的生態支持問題。利用平衡記分卡原則識別并選擇環境績效指標。對電子企業環境績效評估。在國內等學者集中討論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戰略模式及結構體系等,王能民等研究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分析工具、物質流與生命周期評價技術。繆朝煒繆朝煒、夏志強:《基于以舊換新的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管理科學學報》2016年第9期。、陳煥江、曹慶奎、唐秋生、閻洪等研究了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的建立方法,曾劍鋒、柳鍵曾分析零售商的風險厭惡程度和主導模式對綠色供應鏈決策的影響。
通過對既有文獻回顧,現有研究一方面集中在供應鏈內部性整合與協調,缺少結合生態經濟理論動態考察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外部性產生和作用的機理,鮮有從生態經濟角度探索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兩者關系發展的研究。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常態的特定問題,沒有從新時代的角度探索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體制的變革,缺乏對于新時代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與機制的整體性關照。 故本文擬將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的發展納入統一框架,首先揭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結構失調的原因,構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并據此有重點、分層次地提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與實現路徑及政策建議,以期為新常態下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研究有所裨益。
三、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失調的原因
供應鏈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即LP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國內物流水平與參與全球供應鏈能力的國際性指數,每個指數的滿分為5分,2012年排名第一的為新加坡,2014年、2016年排名第一的為德國。中國位于全球的第二梯隊,即總分為3分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的中間,高于所有的金磚國家。2016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達到14.9%”。供應鏈與經濟關系的理論成果和歷史事實,尤其是過去40多年的經濟發展史實表明:供應鏈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始終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中國入世后供應鏈開放力度加大,面對日益顯露的供應鏈問題,以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綠色化為特征的供應鏈改革,使供應鏈在改革中逐漸顯露出“追財逐利”的本性,大規模損害生態環境。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到位、發展難度大,致使中國的產業鏈與供應鏈缺乏持續發展能力、供應鏈企業走向國際不力。同時,由于供應鏈行業在過低進入障礙和過高退出障礙的雙重作用下的“低收益和高風險”性,致使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始終處于“盲區”狀態。
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發展滯后對中國生態經濟發展產生制約。在2012年以后,中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水平的維度考量有三個突出特點。“技術水平”更多地停留在“總量增長”的層面,而真正的“質量發展”水平卻有待進一步考量,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績效。“制度水平”提升對供應鏈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環境質量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滯后于技術水平,無法發揮二者的交互效應。“污染源控制水平”沒有將中國城鎮化率、工業比重以及人均能源消費量、能源結構等重要污染來源等問題系統地納入考量,難以真正地改善供應鏈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環境質量。加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缺乏應有的自身監控和管理,很大程度上處于失控或半失控狀態。調研發現,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受內外因素影響未能與生態經濟相互促進可持續發展。第一,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內因不足,環境監管的“技術水平”不平衡、“制度水平”不同步,未能促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二,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受外因制約,主要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的結構模式決定了供應鏈生態系統健康水平、供應鏈生態系統環境質量的總量未能有效提高。第三,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受制于整體經濟和整體監管的發展,由于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從屬于整體監管,受到“二元監管”結構的制約,容易形成生態經濟滯后效應。
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失調原因多樣化、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從表面上看,是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之間的功能不足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但從深層次分析,是政府職能不到位導致系統結構不合理。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結構失調越來越成為制約生態經濟發展和導致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失調原因表現在,第一,根本原因是宏觀制度環境制約。初始條件不足和發展戰略使然、二元結構約束和分層治理沖突、思想認識不足和傳統觀念限制。第二,深層原因是生態經濟發展制約。城鎮化發展的負面影響、工業和能源消費比重過高、驅動機制對發展的嚴重影響。第三,直接原因是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功能不足。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深化改革滯后:監管技術創新結構不合理,觸發企業的風險規避行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市場體系建設不完善:運動式治理的非預期性反應,打破市場的供需結構平衡。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調控體系功能不強:監管體系的方式不健全,弱化企業主體地位;調控體系的功能不強大,難以改善生態環境。因此,兩者關系失調的矛盾直接表現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缺少生態經濟支撐→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脫離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發展缺乏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支持→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的關系結構陷入不可持續的惡性循環。
四、建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
新常態背景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是對產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綠色環保、低碳節能、資源節約要求的良好生態型產品監管,實現供應鏈與生態有機結合,在制度和技術作用下供應鏈與生態經濟“總量、結構和速度”適度配合的循環態勢,外部因素與內部結構相互作用在變革——創新中不斷循環往復的漸進式多邊持續發展規律。根據這一特征,構建開放式體系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system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SCER)創新結構模式,如圖1所示。開放式SCER創新結構模式中橫向為供應鏈生態系統戰略體系,縱向為監管戰略體系,中心圓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活動的實施戰略體系,左端為協調戰略體系,右端為戰略目標體系。供應鏈生態系統戰略體系主要定位是推動供應鏈生態系統發展戰略,其中包括基礎推動戰略→節點帶動網絡戰略和梯度推進戰略;監管戰略體系主要定位是拉動監管發展戰略,其中包括創新推動戰略→區位化監管聯盟戰略、組織推動戰略→供應鏈區域協控戰略;協調戰略體系主要定位是促進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開放式SCER創新結構模式中按照子戰略功能,可以劃分為方向性戰略、支撐性戰略、協調性戰略、推動性戰略和實施性戰略。其中區位化監管聯盟戰略為方向性戰略,代表創新模式運行的方向;供應鏈區域協控戰略為支撐性戰略,是創新模式運行的保障平臺;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協調性戰略,為創新模式的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推動戰略、創新推動戰略和組織推動戰略為推動性戰略,為創新模式的運行提供原動力和核心動力;節點帶動網絡戰略和梯度推進戰略為實施性戰略,是創新模式運行的行動戰略。這些功能戰略按一定的結構構成了運行戰略體系: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供應鏈區域協控發展為支撐,以節點帶動網絡和梯度推進為手段,以區位化監管聯盟為發展方向,實現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創新模式構建的目標。
開放式SCER創新結構模式中根據主體作用,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外部誘導的后監管模式;以聯盟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內部耦合的后監管模式;以再造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自身約束的后監管模式;以合作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中介供給的后監管模式。
(一)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外部誘導的后監管模式
該模式是基于開放式體系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SCER結構活動集約化、一體化的思想而提出的。主要應用于獨立園區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虛擬園區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混合園區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是一種外部誘導的后監管模式,是由分布相對集中的多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組織和監管設施及節點企業等構成,能實現功能化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組織區域。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是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資源與監管活動的整合,通過發展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實現共享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信息和基礎設施,形成企業間緊密的協作關系,可以解決我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資源分散、單個供應鏈企業競爭力薄弱的問題。通過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提供單獨一家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企業所做不到的全方位的監管服務,實現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集約化經營,可以提高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規模效應,降低供應鏈成本。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主要是對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資源與監管活動進行部分整合優化,但仍沒達到整體優化。
(二)以聯盟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內部耦合的后監管模式
該模式主要應用于一體聯盟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過程聯盟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環節聯盟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形成以聯盟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是一種內部耦合的后監管模式,這種模式是基于全局流程優化的發展模式。以聯盟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主要是指在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功能的基礎上,以信息化為手段的信息溝通與共享、現代交易方式(如拍賣、期貨、電子商務等)的創新。采用該模式的優點:能夠在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下提高生產環節的規模性與穩定性、可以取得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上的整體競爭優勢、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可以使經濟組織之間形成明確穩定的契約關系、建設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信息平臺加強信息溝通,降低整體運行成本。
(三)以再造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自身約束的后監管模式
模式主要應用于責任制再造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區域制再造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以再造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是一種自身約束的后監管模式,交易環節和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轉換的減少使得交易成本和供應鏈監管成本都大大降低,提高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效率。這種以再造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稱為“產——銷”二段式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模式,或“中心市場”模式。優勢體現在系統處在一個平衡發展狀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整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優。
(四)以合作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中介供給的后監管模式
模式是結合了園區型為中心、聯盟型為中心、再造型為中心的模式創新,以合作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是一種中介供給的后監管模式。一是以合作型為中心的SCER產業合作組織模式。具備規模化組織的特點,從而具備實現“中心市場”二段式供應鏈發展模式的條件。優勢體現在提高組織化程度,培育生產者以更高的組織形式和主體進入市場,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大監管之間的矛盾。二是以合作型為中心的SCER中介組織主導模式。該模式通過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中介組織來代替市場的中介功能,實現了通過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一體化,提高了通過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效率,降低了供應鏈成本。
事實上,以上模式實質上是這些模式或手段的一種配合方式而已。總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具有內在機理一致性、外在形態多樣性的特征,在現實中以上這些模式的劃分往往相互交叉,并形成不同的中間形態。
五、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建設
建立相互信任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實現機制創新,在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創新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不僅是建設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建設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
(一)建立相互信任機制
從數理的角度來分析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自組織過程,建立模型。假定供應鏈生態系統中不存在政府,只有兩個理性實體:監管合作組織(簡稱為監協)與供應鏈提供商。以供應鏈生態系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使雙方獲得利益大于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獲得利益。可以建立一個完美信息監管動態博弈模型Keebler J S,Ledyard D M,Manrodt K B,模型中p表示物流價格,q表示物流量,r(p)表示單位產品物流供應鏈提供商3PL的收益,設監協的利潤函數是π2=R(q)-pq,R'>0,R"<0,監協的目標是最大化π2。供應鏈提供商第三方物流3PL的利潤為π1(p,q)=qr(p),p,π1p>0,π1q>0,3PL的目標是最大化π1。
監協視p既定,要實現最大利潤,決策變量q必須滿足一階條件R'(q)=p,設此時q=q*(p)。由于邊際收益遞減,上述一階條件表明監協的供應鏈需求隨供應鏈提供商價格遞減。
供應鏈提供商預期監協將會根據上述一階條件選擇q=q*(p),供應鏈提供商的最優化一階條件是-π1pπ1q=q*p。此一階條件表示供應鏈提供商使p*點自己的等利潤曲線與監協的供應鏈需求曲線相切,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的結果是(p*,q*(p*)),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帕雷托最優點。如果p*和q*在圖中所示陰影部分,監協和供應鏈提供商的利潤均會增加。帕雷托最優一定滿足監協的等利潤曲線的斜率與供應鏈提供商等利潤曲線的斜率相等。即-π2pπ2q=R'(q)-pq=π1pπ1q。
假定監協和供應鏈提供商追求協控的利益最大化,那么maxπ1π2的最優化一階條件是:
π1p(R(q)-pq)-π1q=0,π1q(R(q)-pq)+π1(R'-p)=0
整理得:-π2pπ2q=R'(q)-pq=π1pπ1q,得到帕雷托最優解,既建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
上述模型簡單描述了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實體間的自組織過程,在自組織的過程中,各實體一方面會自覺地調整個體結構和行為,使其向著適應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整體目標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自組織和智能理性的自適應性。另一方面,各實體行為在個體經濟利益驅動下會發生與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整體利益的悖逆,這是一種“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行為,需要采用“被組織”的方式進行調控。因此,必須在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中,建立節點和節點之間的相互信任機制。由于供應鏈生態系統復雜性、脆弱性、不確定性,使得節點之間的相互信任機制進一步成為保障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內部監管與協控運作的根基。
(二)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中核心企業作為供應鏈的發起者充當委托人的角色,其他節點充當代理人的角色。由于供應鏈各節點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身的核心利益,而這種利益可能和供應鏈的整體利益是不一致的,因此它們可能會向供應鏈中的合作者隱瞞部分信息,所以在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中信息是不對稱的。要充分發揮網鏈監管結構的整體功能,需要有可靠的信息共享渠道,同時必須建立一種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委托方對代理方實施利益協調和讓渡,消除代理方進行機會主義行為的利益動機。
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激勵約束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對供應鏈成員企業適用的契約或合同,是用來規范成員企業行動的約束或制度。激勵約束機制應是核心企業(委托方)按照如下程序建立的:第一,委托方要分析并建立自己的收益與代理方的行為(道德風險)之間的關系。第二,委托方應考慮提升代理方行為的積極性(與整條供應鏈和委托方的績效為負相關),或者阻止其相關行為(與整條供應鏈和委托方的績效為負相關)。委托方與代理方實現雙贏要求委托方必須對代理方提供大于代理人不接受合同時能夠獲得的最大收益的激勵。
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激勵約束機制的目標是建立鏈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可利用的激勵約束方式有:(1)合同激勵。簽署合同能促進成員企業按照合同行事,促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節點之間的協控運作。(2)信任激勵。節點間的相互信任可達成戰略層協控、戰術層協控和操作層協控。進一步增強互信,從而使各成員在長期合作關系中獲得最大利益。(3)信息激勵。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如果一節點企業能夠準確、快捷地獲得合作企業的需求信息,會提高合作方的滿意度。供應鏈成員始終保持對信息監管的渴望,也更加關注合作方的監管運行狀況,不斷尋求解決新問題的監管方法。(4)價格激勵。根據供應鏈不同節點的具體情況和特征,分別采用不同的價格激勵方式。例如,加工企業為了保障產品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和生產制造商的生產積極性,可設定最低收購價來保護和激勵生產制造商進行產品的生產和加工。(5)信譽激勵。無論對生產制造商、監管合作組織、加工企業還是零售企業來說,信譽都極其重要。從委托代理角度來看,代理人的業務量取決于其過去的代理質量與合作水平。因此,代理人要積極地提高產品質量和監管運作水平,從而來提高自己的信譽。(6)淘汰激勵。為了不被供應鏈所淘汰,節點成員就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對自己承擔的供應鏈生態系統供貨任務負有全方位的責任。
(三)建立利益分配機制
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各節點利益分配不合理的表現主要是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利益沖突。主要是沒有建立有效的薪酬決定制度,或制度雖有,但執行不力。從廣義上說,由生產制造商、龍頭企業、加工商、物流企業、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監管合作組織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建立維系的,需兼顧各方利益,處于強勢的主體(如龍頭企業、加工商、物流企業)不應剝奪弱勢主體(生產制造商)的正當利益。強勢群體之間也應著眼于長遠發展,讓弱勢的主體也能分享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發展的利益。
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機制,首先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人輕利;其次重視制度建設,重點在落實。如果制度不及時落實,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將失去相關主體的支持,發展不可持續。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監督機制是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正常運行的前提,是新時代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六、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及政策建議
要有效解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與機制創新的實現路徑,必須立足我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具體特點和各地生態經濟實際,實行“集約型”、“差別監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擔”多邊可持續發展的監管綜合范式,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系統化的可操作性政策建議。打造一個跨界融合、平臺共享、共融共生可以“重逢”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
(一)共建:以統一思想和轉變發展方式為前提,建立創新發展思路
建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1、實施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戰略定位的主動轉變——從被動應對走向主動治理,從失控困境走向可控順境。(1)宏觀的結構性主線:由“‘委托——代理邏輯泛化”向“責任邊界清晰”轉變。在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問題上,必須“責任邊界清晰”轉變。必須有良性的治理機制引導,以及政府和社會力量的介入,才能實現結構要素之間的耦合效用要切實保障有效性和全面性,這是供應鏈生態系統企業所“不愿為”也“不能為”的,只能以“權宜之計”而對待。“委托——代理”邏輯的泛化導致了“供應鏈生態系統企業責任邊界放大”,供應鏈生態系統企業較多地承擔了一些“力所不能及”的責任和義務,模糊了相關的行為主體責任。(2)微觀的過程性主線:由“‘問題——答案邏輯簡化”向“內在機理細化”轉變。在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問題上,必須向“內在機理細化”轉變。一是深入到供應鏈生態系統環境問題形成的微觀機理中,有效做出正確的政策選擇。二是深入到對政策所可能產生的潛在問題形成的微觀機理中,提高政策執行效果。三是制定政策必須考量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目標與其他目標之間的沖突性,必須明晰有限的政府資源如何在不同的社會事務之間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如何為不同的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提供誘因,從而激勵地方政府和企業等積極執行和響應國家目標,促進國家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目標的實現。2、增強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高端平臺的動能轉變——從轉職能走向提效能聚動能,從產出效應走向福利效應。(1)由“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向“公平高效、規范透明”轉變。切實賦予并保護好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企業公正平等、規范透明的市場主體地位;切實賦予并保護好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公正平等、規范透明的產業地位;切實賦予并保護好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不同產權主體公正平等、規范透明的市場地位。(2)由“結構分割、相對獨立”向“多元統籌、空間集聚”轉變。以多元統籌為手段化解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結構分割,以空間集聚為方法實現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關聯效益。(3)由“粗放型、不協調發展”向“集約型、可持續發展”轉變。創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模式創新,建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創新,建立健全以生態評價為中心的矛盾梳理體系。
(二)共治:以營造宏觀制度環境為保證,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加快體制創新
建構更加系統化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框架。1、以“制度建設”為核心,構建和完善可持續發展體制。(1)平衡“生態文明”與“經濟增長”的價值取向。建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SCER區位化雙層聯盟的污染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雙控”制度,建立起與供應鏈生態系統環境資源總量相適應的強度控制制度。(2)構建“市場為基礎”與“政府為主導”的實現平臺。培育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市場體系,積極為企業可持續、準市場組織可持續、關系網絡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等可持續形式的發展創造條件。嚴格規范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市場,要從硬件著手,又要從軟件進行;逐步開放“一帶一路”以及西部地區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市場。2、以“能力建設”為重點,強化政府的可持續發展職能。科學界定可持續發展中的政府職能。營造好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可持續發展的宏觀制度環境,防止其行為短期化、政績片面化、競爭過度化,減少利益集團對政府決策的影響。要加強垂直的供應鏈生態監管系統和水平的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的制度化。
(三)共享:以化解生態經濟約束為基礎,建立立體保障機制改善發展質態
采用更加高質量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工具。1、建立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加大供應鏈生態系統資金籌集和監管。(1)改變生態系統資金投入方式,發展“云化+生態”銀行。重塑渠道提升用戶體驗、重塑平臺打造創新業務、跨界合作實現生態共贏。(2)廣拓生態系統資金籌集渠道,建立“專項基金”。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建立專項基金:加大政府投入——設立政府專項基金;廣開資金渠道——設立開發基金。通過制度安排來激活民間資本,培育和壯大其他社會供給主體。2、改善生態經濟發展的質態,加速供應鏈生態系統生產要素流動。(1)推力——核心企業能力擴散的動力,促進業態發展。核心企業應保證其自身的能量水平,讓自己相對于各成員企業具有能量優勢。發揮自身核心優勢,主動把握能量擴散,增加系統的擴散活力。在進行能量擴散幫助各成員企業能量提升的同時,應注重自身能量的提升。(2)吸力——成員企業的吸收能力,提升比較優勢。保證有目的、高效率地接收核心企業擴散出的能量。成員企業也應主動與核心企業進行接觸,主動尋找自身所需能量。各成員企業對能量的吸收不應停留在儲存積累階段,更重要的是消化創新。(3)場力——供應鏈金融生態系統的環境,打造行業地標。高技術企業應與創新網絡中的大學、研究院所及其他中介機構進行合作創新,共享彼此優勢知識,激發創新成果的產生。中介服務機構也是核心企業能量擴散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3、激發生態經濟發展的活力,壯大供應鏈生態系統市場經濟主體。消費者:建立價值標準,創造無浪費的需求市場。這個理性需求市場會自動引導供應鏈生態系統朝生態化聚集、生態化經濟的方向發展。投資者:建立資本流向標準,創造節約資源意識的經濟資本市場。企業經營者:建立生產標準,創造高效理性生產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市場。政府:制定市場競爭規則,增進市場運作統籌協調各方利益。政府應負責需求市場、資本市場、物品和服務供給市場三個市場規則的制定、三個市場利益主體的利益協調,建立規則和政策。
(四)共擔:以強化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功能為突破,建立整體運行機制實現管理創新
提升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1、形成現代監管觀念,把握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改革意義。由于深刻和復雜的歷史與現實原因,以及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改革不到位的現象存在,應從建立制度監管、功能監管和產業監管等現代監管觀念方面加以分析。建立制度監管觀念,按供應鏈發展規律推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改革。建立功能監管觀念,按生態經濟需求推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改革。建立供應鏈運行虛擬化治理模式,推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產銷鏈監管的產后變革;建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SCER區位化雙層聯盟破解產銷一體化之困;建立區域協控中心“互聯網+SCER追溯平臺”消除產銷失控現象。2、優化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結構,重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組織體系。強化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功能,重要的是在功能范式框架下,優化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結構,重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組織體系。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結構具有多維性,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建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組織體系的制度基礎,優化產權結構。擴展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組織體系的服務范圍,優化業務結構。成立公益性質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機構形成特色的可持續扶貧的道路。3、改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體制,提高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運行效率。一是建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管控方式:加強“間接彈性的后監管”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在新的歷史時期建構出一種政府主導的、規范有序的自上向下、自下向上的平行軌道的“雙軌”格局。二是優化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管控模式:提高“一帶一路”大通道管控與雙窗口開放。首先是完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信息管控系統、建設封閉式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信息管控運行模式、深化陸路口岸通關作業監管改革。建設“一帶一路”大通道管控與雙窗口開放聯合走西口的“9+1”監管框架。其次是要依托“一帶一路”大通道與雙窗口優勢,形成一個由極點增長模式和帶狀發展模式結合的“雙窗口——大通道——區域間聯動——沿腹地軸線縱深型”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開放帶。加強開發區域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集約型”、“差別監管”本土文化價值,探索國家級試點示范基地,實現供應鏈生態系統責任監督掛牌監管全覆蓋。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完善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管控機制:提升人力資本與強化行為規范。全面導入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推行專業監管人員專業化、疏通專業監管人員流動渠道、發揮輿論和社會監督作用;加強供應鏈生態系統不同監管機構的分工合作、依靠制度建設規范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的管控行為。
七、結 論
本文首次將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的發展納入統一的研究范疇,建立一種新的整體研究框架,第一次揭示了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結構失調的原因,以構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為核心,有重點、分層次地提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與實現路徑及政策建議,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揭示兩者關系: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關系失調原因表現在,第一,根本原因是宏觀制度環境制約。第二,深層原因是生態經濟發展制約。第三,直接原因是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功能不足。兩者關系失調的矛盾直接表現為: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缺少生態經濟支撐→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脫離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發展缺乏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支持→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的關系結構陷入不可持續的惡性循環。
第二,模式構建方面:構建開放式體系的SCER創新結構模式,主要類型有:以園區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外部誘導的后監管模式;以聯盟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內部耦合的后監管模式;以再造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自身約束的后監管模式;以合作型為中心的SCER結構模式——中介供給的后監管模式。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具有內在機理一致性、外在形態多樣性的特征,在現實中以上這些模式的劃分往往相互交叉,并形成不同的中間形態。
第三,機制建設方面:一是建立相互信任機制,二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三是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實現機制創新,在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創新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不僅是建設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建設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
第四,實現路徑方面:為因應兩者關系失調的影響變化對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發展在模式與機制上作出創新,進一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擔”多邊可持續發展的監管綜合范式,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系統化的可操作性政策建議。第一,共建:以統一思想和轉變發展方式為前提,建立創新發展思路。第二,共治:以營造宏觀制度環境為保證,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加快體制創新。第三,共享:以化解生態經濟約束為基礎,建立立體保障機制改善發展質態。第四,共擔:以強化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功能為突破,建立整體運行機制實現管理創新。對促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相互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具有重要作用。從被動治標走向主動治本,從而在根源上為提升新時代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提供參考借鑒。
(責任編輯:曉 亮)
Supply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Mechanism Research
Wang Jing
Abstract: supply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supply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 level can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cologic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Regula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reveals the current supply chain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relations is the reason behind the imbalanced structure, building supply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puts forward the supply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Studies show that form “- work - sharing, sharing” multilateral regulation integrated paradig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mely to build: on the premise of unification though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deas.Rule: to build system of macro environment as the guarantee,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o speed up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haring: on the basis of resolving ecological economic constrai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security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the state.Sharing: to strengthen the supply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 fun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to establish the overall operating mechanism to achieve management innovation.To promote supply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ate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Co-authors from passive to active, thus in order to promote a new era in the source of the supply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 Supply Chain Ecosystem Regulation;Ecological R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Model and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20-03-0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模式與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8BJY08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