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穎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教育部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數學建模”教學模式能夠從小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建模?應用
一、數學建模
“數學建模”是一種思考方式和思維方式,是根據題目中問題的描述,聯系現實社會中的經歷和現象等來建立的一種采用數學語言進行表示的模型。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融入“數學建模”教學模式,恰到好處地迎合了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有目的、有意識地在數學教學中采取“數學建模”教學模式,使得小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問題的想象力得以激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模型構建與實際問題進行聯系和比較,在培養學生思考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從小培養嚴謹周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數學建模的內容體系
數字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的數學建模就是使得小學生能夠通過數學理論聯系實際,發揮想象力,進一步運用數學建模思維將這些單個的數字描述變得具體化和形象化。舉例來說,班里有多少個小學生、一個筐里有多少個蘋果、一只籠子里面有幾只雞等。如此,便將簡單的數字賦予了“事物量”,使數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對數字變得敏感、記得深刻,有利于在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建立起形象的數字量意識。數學符號是數學建模的靈魂。通俗地講,數學符號是小學數學建模的特殊語言,將事物進行數字化并組織勾踐形成形象易懂的數學文字,定量表達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比如,X、Y分別表示什么事物量。
三、“數學建模”教學中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具體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數學建模”的教學模式沒有明確、具體、有針對性的目標點。目標設定模糊性使得小學數學“數學建模”模式的實施缺乏針對性。舉例來說,小學數學教學課程內容中有關于“因數和倍數”概念及應用的教學。根據調查,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數學教師將這段內容的教學目標簡化為了簡單地學習和了解數學中“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和組成。如此,從建立教學目標的角度來看,未能體現融合“數學建模”教學模式的思想,也沒有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地體現出“數學建模”教學模式的應用點。目標泛化、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沒有向學生正確傳達數學建模思想,更加無法在小學階段系統培養小學生的建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融合“數學建模”的思想和理念名存實亡。
2.教學實踐抽象、不具體
調查研究發現,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師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對于小學生各個階段發展的重要性,數學教學的內容、模式等趨向于簡單化。小學生作為自制力較低的群體,“無趣”的教學模式難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注意力。這種“簡單化”的“數學建模”教學模式與新課改背景下“數學建模”教學模式應用的初衷和目標相背離,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都無法提高。舉例來說,數學教學中“位置”概念的教學,數學教師可以先描述、列舉與生活實際相關聯的“位置”模型,通過簡單的數字、數學符號和運算法則等建立起數學模型,在課程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描述和展示,這樣能夠快速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位置概念,通過引導使學生主動建立起相關數學模型。
四、應用探究
1.設計教學內容、明確目標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建模思維能力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結合“數學建模”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于不需要或者無法通過“數學建模”方式的教學內容則不必生搬硬套。比如,圖形類的教學則適用于采用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而簡單的計算問題,則不必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情境創設和模型構建。
2.教學環節科學合理
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在各階段各學科中實施教學行為成功的重中之重。新課改下,小學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力求符合學生在學習階段的身心特性。教師在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設計時應該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設計小學數學教學環節。舉例來說,“角”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當前電視、電影或其他多媒體元素盛行的畫面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日常所見,建立角的概念和模型,教會學生不同類型的角對應現實生活中的哪些圖形,通過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的“數學建模”教學模式,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語
“數學建模”的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經過檢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該模式能夠更加形象具體地向學生傳遞數學知識。該模式能夠通過“數學建模”聯系生活實踐,加深對知識的印象,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小學生的智力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將有利于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武俊梅.小學數學中的“數學建模”教學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