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兵 張卓
摘 要:基于理論和實踐這一對范疇的辯證統一關系在環境工程領域的實踐,本文先介紹了在環境科學誕生前的理論與實踐,和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所造成的后果。在全球環境危機下人們的意識變化所產生的正確理論以及由此指導下的實踐。
關鍵詞:環境工程;理論;實踐
環境工程作為一個工學分支,以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為中心課題,以改善人類生活工作環境、協調人類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環境的有限性為課題目的,以人類獨有的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礎之上的理論認識能力和現實實踐能力為前提和手段,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中在“認識世界”同時的“改造世界”[1]。
一、環境科學誕生前的理論與實踐
方法的提出必然是為了解決問題,因而理論方法在現實問題之后。工業革命之前,依靠勞動實現自我解放的新人類在農業勞作的實踐中確定了“天比人高”的自我定位,“看天吃飯”的他們深諳敬畏自然的現實意義;[2]幾次技術革命之后,人類克服惡劣環境、改變適應世界的能力空前提高,與此伴隨的是人類控制和征服欲望的空前膨脹,繁新的技術和工具作為不同功能的“義肢”,讓電氣時代的人類有了凌駕于自然之上的幻覺。
討論至此,我們可以發現理論認識和知識背景是不同生產力時期中人與自然不同關系和基調的奠基者。工業革命中空前提高的生產力吹響了“人定勝天”的口號,在“人定勝天”的信念推動下,人類以各種科學技術手段力圖引導和控制自然“造化”的方向趨向人化自然,把人的生存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如此信念強化下的理論認識和現實工具,必然表現為“人類中心主義”[3],表現為對于人與自然之間征服奴役關系的錯誤認識。因而偏頗自負的征服式理論必然要為在其指導之下的錯誤實踐帶來的種種現實后果負責。
二、全球環境危機背景下的認識矯正和深遠影響
20世紀中葉以來爆發的十大公害事件、環境問題全球化的現實倒逼人類反思征服式理論中“人比天高”的虛幻假象和錯誤信念[4]。由此,科學技術的指揮棒才有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席之地。
人類在可持續發展的正確理念指導下,擺正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而非對立的關系,在改善人類生活條件的工程實踐中采用法律、制度、教育等手段努力克服因人類自身有限性造成的短視錯誤。[5]在前沿科技的研發方向中有了環境倫理審查的約束和規正,在工程項目建設中有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在面對全球系統性環境危機時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導思想和國際合作實踐。
環境科學與工程在這一理論認識矯正過程中誕生的人類理性碩果,他是阻滯欲望滾石下落的重要手段,是科學技術中理性和人文光輝的獨特代表。
馬克思主義認識理論告訴我們,理論和實踐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不可分割的武器和手段。反思征服式理論和實踐給人類帶來的自然報復和警告,我們必須承認陳舊的或者錯誤的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和反饋是科學正確理論的前提和基礎,盡管舊理論以現在的眼光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偏頗的、其指導下的實踐和反饋是錯誤的和有害的。因此我們必須僅僅握住環境科學與工程這一歷史教訓遺贈下來的正確認識和實踐。人類在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中的理論和實踐受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所決定,必然是曲折上升的,但正在此過程中才體現出人類獨立和斗爭精神的偉大。
參考文獻:
[1]周峰,主體的實踐:馬克思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如是讀[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2]何中華.人與環境的關系:反思的歷史和歷史的反思[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4):6-13.
[3]余謀昌.走出人類中心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07):8-14+47.
[4]震驚世界的十大公害事件[J].云南環境科學,2005(03):64.
[5]汪曉辰,劉丹鶴.《寂靜的春天》對公眾理解科學的影響[J].科技視界,2017(12):34-35.
作者簡介:
袁兵(1997-10)男,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工程專業
張卓(1998-01)男,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