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霞
摘 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這一重大理論和制度創新,對于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這一重大制度創新,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做出的新概括,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做出的重要發展和深化,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長期以來,我們黨一直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并明確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在上述探索的基礎上,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范疇。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
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反映了生產資料的歸屬關系,不僅規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性質,也對分配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決定了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公有制經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是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方針。要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同時,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健全支持民營經濟、外商投資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政策體系,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生產決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有利于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保障勞動者利益,實現共同富裕。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增強經濟活力。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經成熟定型,必須長期堅持。一是通過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初次分配制度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決定力量。二是健全社會再分配調節機制,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險、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提高直接稅收的比重。國民收入再分配制度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彌補初次分配功能性缺失的重要矯正器。三是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鼓勵企業創業和創新、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人力資本、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來源渠道,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橄欖型的收入分配結構。第三次分配制度是《決定》對分配制度的重要發展,是借助社會力量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實現對特殊人群的靶向救助,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補充。
(三)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所有制關系為前提和基礎,體現所有制關系、交換方式,并且是經濟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決定著市場與政府雙重調節的總體格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十二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個范疇,進而提出了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的論斷;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論斷,闡明了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建設實踐,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具體實踐的新要求,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國家制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