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讓辛
摘 要:從目標要求與理念要求兩個角度入手,分析《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青少年體能訓練發展方向的規劃要求。圍繞構建多元育人體系、創設特色訓練活動等方面,嘗試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青少年體能訓練發展方向的落實建議。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體能訓練;綜合素質
在提倡核心素養教育、綜合素質教育的新課改背景下,體育學科已從傳統時期邊緣化的課程地位中解脫出來,成為促進青少年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在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民生環境中,運動技能薄弱、過度肥胖、免疫力低下等問題大量存在于我國青少年群體當中,也對我國基礎性體育教學的縱深化、長效化落實提出了緊迫要求。基于此,我們有必要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青少年體能訓練的基本要求展開探討。
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青少年體能訓練發展方向的規劃要求
1.青少年體能訓練的目標要求
在新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當中,體育教學的目標被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方面。其中,運動參與目標強調要培養青少年學生參與體育學習與運動鍛煉的主觀熱情與日常習慣;運動技能目標存在一定的專業化傾向,注重青少年學生體育理論知識、體育實踐技能、安全防范能力的積累與強化;身體健康目標關注青少年學生“身”的發展,包括提高自然環境適應能力、塑造良好體態與健康體魄、強化身體機能等;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則關注青少年學生“心”的發展,包括樹立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掌握情緒管理的正確方法、形成積極正向的社會交際與團隊合作意識等。顯而易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這些目標與我國核心素養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均以培養青少年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為目的,對相關體能訓練教學提出了綜合性的實踐要求[1]。
2.青少年體能訓練的理念要求
首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青少年體能訓練提出了系統性、同步性的要求,即保證教學活動體現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等四項目標,切不可出現“割裂化”“孤島化”的目標片面問題。其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青少年體能訓練提出了“以生為本”的要求,即將青少年學生作為課堂活動、體育訓練的主體角色,保證教學強度與學生能力相匹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相符合,從而使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產生愉悅感與獲得感,為學生良好運動素質的養成夯實內在基礎。最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青少年訓練提出了內容優化的要求。一方面,在教材方面,要注重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可讀性”“實用性”與“差異性”,著力凸顯教材的理論教學價值;另一方面,在體育運動方面,要注重提高訓練內容的“多樣性”“創新性”“趣味性”,盡可能地為學生構建出寓教于樂、寓教于情的優質實踐課堂。
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青少年體能訓練發展方向的落實建議
1.以構建多元育人體系為發展方向
一方面,應將多元化育人目標體現在體能訓練的教學方案、教學評價當中。例如,在足球游戲的訓練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出“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主觀喜愛與參與熱情”“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顛球、運球技巧”“促進學生手、眼、腦的運動協調性,鍛煉學生的心肺功能”“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戰略意識與互助精神”等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環節的設置、學生狀態的評估。另一方面,應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多元化育人特點。例如,體育教師可以學期、課時、課節等為單位,將球類運動、傳統武術、體操、舞蹈、游泳等多種運動項目納入訓練體系當中,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2.以創設特色訓練活動為發展方向
創設出特色化的訓練活動,既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體能訓練發展的必要方向,又是避免體育教學陷入“同質化”現象的重要舉措。例如,體育教師可充分挖掘當地特色的民族體育文化項目,如跳銅鼓、搖旱船、斗牦牛、舞獅、投壺等,并在適當加工改造后引入教學體系當中。這樣一來,能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新鮮感,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特色體育訓練活動的動機與熱情。同時,也能發揮出訓練活動的核心素養教育作用,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地域文化認同感、民族文化自信感以及愛國情懷[2]。
3.以綜合資源優化利用為發展方向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訓練活動的優化發展與硬件條件的升級革新必然是相伴而行的。所以,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背景下,學校還應積極做好教師資源、設施資源、教材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建設。例如,可聘請當地優秀的運動員、武術家、健身教練、康復師等人員進入學校中,以此構建“雙師型”的師資團隊。以此為基礎,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化、先進化的體育理論,運動技能與健康知識學習條件,對學生體育素養、身心健康的快速提升與發展大有裨益。
總而言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傳統中枯燥、僵化的體育教育理念、體能訓練方法已不適用于當今時代,以新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基礎探索青少年體能訓練的發展方向實為大勢所趨。實踐中,為了體現核心素養教育、生本教育、創新教育等現代理念,相關教師應積極做好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方面的系統更新,為青少年學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與身心健康的綜合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陳書兵.簡論青少年體能訓練的意義和措施[J].青少年體育,2020(3):74-75.
[2]劉靜霞,李坤賢.影響體育教學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及對策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2):155,161.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