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艷
摘 要:“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閱讀的重要性可窺一斑。培養精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從課前導入、課堂啟發、課后擴展等三個方面對初中語文如何開展精讀教學的問題加以論述,以期提升學生精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精讀;有效策略
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句話高度概括了閱讀的重要性。初中語文教學中,精讀是閱讀的基本方法技巧,要求學生能夠快速把握文章主體結構,精準定位細節表述,準確理解文本內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注重精讀教學,力求方法的創新,幫助學生掌握精讀技巧。筆者將結合教學案例,對學生精讀能力培養問題進行簡單論述。
一、加強導入,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精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也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能力的提升。為此,閱讀教學應注重引導和激趣,促使學生主動閱讀、積極思考,通過閱讀有收獲、有啟示、有提升,從而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不同體裁、不同文本的閱讀教學,導入的方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激發興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促其精讀。這需要教師找準文章導入的切入點,以獨特的導入巧妙導讀。
如議論文的閱讀,對于論點的把握和深刻理解是關鍵。導入環節,教師不妨從論點以及文章的脈絡入手進行導入、導讀。如在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析題,引導學生根據文題判斷文章是議論文,論點是“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對于學生看法的偏頗,教師先不給定論,而是這樣導讀:這是一篇駁論文,魯迅先生首先承認中國人“失去了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隨即指出在“自欺”的擴散籠罩之下,仍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并進一步指出,這樣的人在底層,是中國的脊梁。如此導入后,再要求學生進一步精讀,則會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對小說而言,教師不妨從人物形象或故事細節入手,提出若干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精讀解決疑問。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在課前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于勒的形象在文中發生了幾次轉變?每次的形象都是怎樣的?”“父母對于勒的態度又有怎樣的轉變?這樣的轉變是由于怎樣的契機?又暗含著什么深意?”然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開展精讀,從而深入了解文中于勒、父母的人物形象,以及這篇小說的主旨,即作者揭露了社會的丑惡,資本主義社會下人與人之間除了金錢關系以外所剩無他的畸形與病態。
二、啟發思維,啟示學生自主開展思考
初中階段對學生開展文本精讀提出了深層閱讀的要求,需要學生通過淺層表意的理解,把握作者在遣詞造句之下的隱晦思想,而這種能力與自主思考能力密不可分。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課前導入可以采用“提問引導”的方式,以“啟發式提問”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文本開展精讀與深入思考。
以茅盾的文章《白楊禮贊》為例,作品看似描繪普通而不平凡的白楊的精神,挺拔直立、正直樸質、生機勃勃,但文章是“借物喻人”。因此,學生精讀之初,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提出若干問題,如:白楊與敵后土地上的哨兵、北方的農民之間是怎樣的關系?作者認為白楊普通,卻又不平凡,這之間是否矛盾?作者贊美白楊,卻為什么在最后提到“貴族化的楠木”?楠木又代表著什么?……要求學生帶著這些疑問進行精讀和深層閱讀,仔細體會文本和作者的深意內涵。
在問題引領下不少學生能夠讀出,白楊象征著敵后奮戰的戰士、北方不屈的農民,以及他們所帶有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而“貴族化的楠木”則批判的是脫離群眾、對抗戰前途失去信心的國民黨上層。在此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進一步精讀文本,學生于是能夠更加理解《白楊禮贊》中的深層含義了。
三、閱讀延伸,引導學生開展課外精讀
精讀能力的培養,不能局限于課內文本的閱讀教學,也應足夠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閱讀量的保證,應課內課外閱讀相結合,保證學生的精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課內外的閱讀中不斷提升。
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應首先為學生推薦一定的閱讀書目,包括《西游記》《阿Q正傳》《科學的歷程》《安徒生童話集》《高老頭》等在內的古今中外各類作品,以足夠的廣度保證學生對書單中的作品有一定興趣。其次,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課外閱讀,有的學生偏愛文言文,就可以選擇難度適當的古文閱讀;有的學生喜歡科學知識,就可以選擇一定的科幻作品或科普作品;有的學生喜歡小說,就可以選擇人物鮮明、情節精當的作品進行閱讀。再者,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可以開展多元交流、互動活動,如豐富讀書活動,包括古詩詞誦讀、演講比賽、評選“讀書之星”、美文誦讀、“云舟閱讀大賽”等,總之,要保證學生課外閱讀中精讀的興趣,這樣才能保證課外精讀的質量。
葉圣陶先生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更強調精讀的重要性。精讀作為主要的閱讀技巧,教學中,教師應從有效的導入、問題的啟發、課外閱讀的延伸、豐富活動的開展等入手,引領學生精讀文章、細品文意,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通過精讀,提升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田穎.精讀文本,細品文意: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內蒙古教育,2019(5):87-88.
[2]柴兆平.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10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