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信
[摘 要] 現實中,雖然學校大力推動閱讀,但閱讀總是步履維艱,許多學生在閱讀中沒有感受到樂趣,閱讀受到各種牽絆和綁架,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當摒棄急功近利思想,應該給閱讀松綁,還閱讀真實本色。
[關鍵詞] 閱讀;松綁;熱愛
一、閱讀之路步履維艱的重要原因
閱讀本應該是一種走心的行為,在圖書館、閱覽室、走廊上、操場邊,站著的、坐著的、倚靠著的,在時而歡笑、時而凝思、時而垂淚的閱讀中感受樂趣,觸摸美好,成長自己,這應當是學生閱讀應該有的樣子。然而,現實中,雖然學校大力推動閱讀,但閱讀總是步履維艱,許多學生在閱讀中非但沒有感受到樂趣,反而可能因為閱讀增添了負擔、增加了煩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導致閱讀之路步履維艱的原因有許許多多,但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閱讀被“綁架”了,閱讀被注入了各種“添加劑”,被承載了太多東西,使得閱讀失去了本色,學生的閱讀在負重前行。
一是被限制了內容。《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58.3%的受訪者認為如今小學生閱讀書籍種類單一。據調查了解,這主要源于有的學校對學生閱讀進行圖書種類的控制,要求學生限于閱讀文學類書籍,或者是兒童就只讀童書,還有就是按照學校開出的書單進行閱讀,甚至有的僅閱讀教輔書籍,導致軍事、科技和人文類書籍遭遇冷落,或者是學生根本無暇問津。綁定了內容,限制了學生對閱讀的選擇,只能導致學生的淺表化、信息式閱讀普遍,而深度閱讀嚴重不足。
二是被綁定了任務。有的學校和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自覺和習慣,也可能是為了迎合各種檢查以留下閱讀痕跡,因此,把閱讀作為一項作業任務來推動,閱讀不是純粹的閱讀,而是綁定了“摘抄好詞好句,做讀書筆記”等閱讀任務。這就好比如學校開展春游活動卻硬性要求學生回校寫一篇游記一樣是有附加條件的,導致一些學生對原本非常喜歡的春游興致頓失。同樣,閱讀被綁定了任務,就被剝奪了的樂趣。
三是被擠壓了時空。學校普遍重視閱讀,按理說學生的閱讀時間普遍充裕,能夠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地大量閱讀。華南師范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廣州市小學生每周閱讀時間3小時以上的人數只達到52.30%,每周閱讀5個小時以上的人數只有22.90%。這些數據還是比較理想的閱讀狀況,據筆者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的閱讀時間都處于被綁架狀態,學生都被困在各學科作業編織的網中難以自拔,或者是被圈在各種培訓班中無暇閱讀。
二、閱讀為何要受到各種牽絆和綁架
眾所周知,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既然閱讀的重要性已然成為一種共識,為何還要受到各種牽絆和綁架呢?據調查顯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缺乏閱讀規劃。從國家到地方,閱讀一直受到推崇與倡導,學校也在鉚足了勁大力推動閱讀,但更多像是隔空打牛使不上勁。因為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彼此各自為政,在閱讀上沒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和體系,沒有制度上的推動和保障。閱讀的重要性常常被停留在口號上,轟轟烈烈搞閱讀節活動,但實質上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閱讀就像星星點燈,一時間難成燎原之勢。
二是唯教材中心論。教材中心論由來已久,主要是有的學校和教師對教材的認識停留在表面。其主要表現為把教材等同于教學內容,唯教科書是舉。認為語文課本上的知識都還沒吃透,就沒理由看課外書,先學好課內的才是硬道理,于是,要求學生把時間一股腦兒掐在了教科書上。唯教科書是舉,自然而然就把課外閱讀的重視放在了口頭上,即便閱讀,也僅限于教輔類書籍。
三是迷戀題海戰術。閱讀是一項慢的藝術,是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而完成一組詞語,背誦一首詩,分析一道閱讀題,卻能在短時間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所以閱讀被片面地認為是一項“投入大,見效慢”的事情,認為一學期時間很短耗不起閱讀時間。因此不少教師依然執著于“短平快”,認為題海戰術才是正道,即便閱讀,也是“作業式”閱讀。
四是拿閱讀當工具。有的學生閱讀是綁定了“摘抄好詞好句”等任務,被要求把積累的好詞好句用于平時的習作,以期提高作文水平。這是把閱讀當成一種工具,使得學生不能暢快閱讀,像是戴著鐐銬跳舞。閱讀受到了各種約束,被強加了任務,這過程中也許會有一小部分學生因此養成了閱讀習慣,但畢竟“強扭的瓜不甜”,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件致命的事情,因為“把閱讀當工具”這不是所有學生都喜歡的閱讀行走方式。
毋庸置疑,學校和教師的出發點是好,是為了推進閱讀,為了學生養成閱讀習慣。但要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單靠學校的一廂情愿很難收到好的效果,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需要學生樂意配合。閱讀被綁架,閱讀的樂趣就被剝奪了,學生對閱讀也可能就敬而遠之了。所以,學校和教師貌似積極倡導閱讀,大力推動閱讀,但對閱讀卻像是“葉公好龍”。對于大多數學校而言,閱讀只是在讀書節活動時像過節一樣被追逐熱捧熱鬧一陣子,讀書節時間一過便煙消云散。更何況,強制也可能變成一種依賴,使得學生習以為常地把閱讀當成是一項作業,若是老師不強調、不布置,沒有了任務也意味著沒有了閱讀。所以閱讀在學校舉步維艱,是在背著枷鎖前行。
三、學校和教師在閱讀方面應該怎么做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閱讀能力是任何學科學習的基礎,是教育的核心。學校在這方面該扮演什么角色呢?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認為: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是一個學校主要的教育任務。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當摒棄急功近利思想,應該給閱讀松綁,還閱讀真實本色。關鍵要把握以下幾方面。
一要給閱讀松綁,讓學生多元閱讀。美國學者斯蒂芬·克拉生在《閱讀的力量》一書中強調:“閱讀行為本身便會提升閱讀的興趣”,并且“閱讀輕松的讀物有助于促進較大量的閱讀,輕松的閱讀可以是發展較高閱讀能力的階梯”。作為學校及語文老師,我們不必要為孩子的閱讀設限,只要是積極向上的書籍,不必一味要求閱讀經典名著,不要限定什么年齡讀什么書,限制哪個年級讀什么書目,而是要給閱讀松綁,給孩子們的閱讀多元化、多向性選擇。因為在小學生的閱讀習慣養成中,首要任務是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只要他們喜歡書,能夠把書讀起來的,到后來一步步愛上經典名著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二要給閱讀過濾,讓學生純凈閱讀。一份“讀書摘抄筆記”能留下學生的閱讀痕跡,看似閱讀成果豐碩,但卻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作為語文老師,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為了增加他們的閱讀量,筆者也曾實踐了一段時間,但事實證明,此舉非但難以扭轉班級的閱讀局面,反而增添了大多數學生對閱讀這一項“作業”的厭惡感。因此,閱讀應當去除“摘抄好詞好句,做讀書筆記”等類似的任務,使之簡化為只要記載“哪個時間讀了哪位作者寫的哪一本書”。當然,若是學生愿意寫下只言片語的讀后感固然更好,但不作硬性要求,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閱讀純凈起來、純粹起來、愉悅起來。
三要給閱讀解壓,讓學生暢快閱讀。教育部多次發文提出推進書香校園建設,并在有關文件中明確提出九年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不少于140萬字,初中階段不少于260萬字。提倡小學生每天閱讀半小時、中學生每天閱讀一小時。筆者認為,當前學生的“閱讀內存”嚴重不足,要達到以上閱讀要求唯有給閱讀解壓,拓寬閱讀渠道,給學生釋放更多的閱讀時間。學校應創造條件,建立健全圖書館、閱覽室、圖書角,豐富圖書種類,讓學生有書可讀、想讀就讀。應當為閱讀開綠燈,讓閱讀進課表,并且應科學安排適當適量作業,讓學生有時間閱讀。給閱讀解壓,才能夠讓學生暢快閱讀。
“親近母語”創始人徐冬梅說過:“從兒童發展來說,3~10歲不僅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閱讀興趣培養的關鍵期。如果家庭中不能培養孩子好的閱讀習慣,小學不能培養好閱讀興趣,中學以后,學業繁重,很難培養出真正的閱讀人?!笨梢姡W階段是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的最佳時期,唯有給閱讀松綁,還閱讀本色,讓學生多元閱讀、純凈閱讀、暢快閱讀,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高考語文改革背景下小學生閱讀自覺培養策略研究”(立項編號:FJJKCG18-679)研究成果?!?/p>
(責任編輯:劉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