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語文教學與教師資格證國家考試關聯度高,需要“課證融合”進行課程建設,本論文結合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從教材編選、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改革、考核方案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提出《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服務專業,提高師范類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教材;教學資源;教學改革;考核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教師資格證國考,高職院校師范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B1318045)。
依據《教育部關于開展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12年擴大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注冊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2017年開始,師范院校師范類專業的師范生需要參加教師資格全國統考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并實行定期注冊制度,這些舉措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提高了教師入職門檻。為此,各類院校在國家和各省教育評估院的指導下迅速行動,在人才培養目標、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重新設計,并明確以“課程建設”為重點,課證融合,全面應對。教師資格證“國考”既給高職院校師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帶來了巨大挑戰,也為《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學科。由于種種原因,各類高職高專院校,或取消大學語文,或將其邊緣化,大學語文處境尷尬。2017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全面社會化,加之2019年《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高職院校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開齊開足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語文》重新被重視,但服務學生專業發展一直是課程建設中的“關鍵點”。教師資格證國家考試筆試部分包括《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能力》(中學),面試部分主要以試講為主。其中《綜合素質》考試中的材料分析和寫作題占總分的62%。因此,《大學語文》必須對接教師資格證國考,課證融合,助力專業教育教學。
1 基于教師資格證國考? 重視教材編選
“立國之本,在于教育。教育之良否,教科書關系最巨。”目前高職院校缺乏規范的、通用的大學語文教材,在教材編寫存在著很大差異,而選取和編寫適應現代教育、具有職業特點的優秀教材是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前提。溫儒敏指出大學語文不是高四語文,應包含中國語文、人類文化、“人”的教育和人類意識的培養。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應匯聚古今中外的文化經典,引導學生“成長、成人”。在編排體例上應模塊或單元化,并設置替代單元或模塊,突出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高級別培養,在育人過程中,體現職業性特點,服務專業,學用結合,對接教師資格證考試,重視與學生未來崗位發展密切相關的語言交際、實用文體寫作的編選,與時俱進,更新篇目,力避單一文學體裁縱式編排的教材。
2 圍繞教師資格證國考? 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大學語文課程體系一般分為語文知識、文學審美和說寫實踐三大模塊,課程內容包括為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應用文體寫作、言語交際交流六類,講析內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學、語言、藝術甚至哲學,三個維度綜合要求教師知識結構全面,語文知識豐厚,有較強的課程資源建設能力。
在制定教學資源時可以從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整體設計、教學計劃、教學設計、考核方案、對應課件、課堂筆記、題庫八個方面進行建設,教學資源“八點一線”即以課程標準馬首是瞻,“教學考”一條龍,圍繞國考,課證融合,以豐富直觀的課程資源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程教學實效。
3 依據教師資格證國考? 加大教學改革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 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首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拓展課堂空間,走進中小學校,走入社會生活,再擴展課堂形式,增設實踐、活動課等,優秀教學資源共享,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置與專業匹配度高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課堂中,《大學語文》“課證結合”通過對課程教材的處理、新的教育動態和信息的引入、言傳身教,在教師啟發、案例、情景、探究、討論、現場式教學的引導下,在作品鑒賞模塊教學中,重視語文知識學習知藝術特點分析,激發學生思維和情感。在語言表達模塊教學中,與普通話測試和教師資格證面試相呼應,學用結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寫作教學模塊中,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授課、下水寫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例子”語文學習應“學法于課內,應用、擴展于課外”。在課堂外,發揮《大學語文》的學科特性,指導學生舉辦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征文、課本劇展演、朗誦、作文大賽,這些活動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 對接教師資格證國考? 制定過程性考核方案
《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重要一環是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學語文》在制定考核方案時應重視平時和階段性考核,形成“2+4+4”比重的平時、階段、期末考試的過程性考核方案,監督學生平時課堂內外的“學”“練”過程,全方面考核學生,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提高的學習過程,對接國考,實現《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目標。
5 結論
《大學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審美性、人文性于一體的課程,它以漢語言教學為載體、以優秀的民族文化為精髓,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應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品格與技能并重,使學生“明智、巧慧、精細、深沉、善辯”,為學生的人生成長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參考文獻
[1]溫如敏.不要讓大學語文成為“高四”教材[N].教育新聞,2014.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姜冰.教師資格證國考背景下專科層次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2019(2).
作者簡介
劉秀紅,黑龍江省哈爾濱人,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教師,教授,主要從事語文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