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卓
摘要: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引進來與走出去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除國內市場外,積極探索國際市場,全面、深度走出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目標,盡管我國有一定的國際市場的經驗,但在多變的競爭環境中處于劣勢,呈現高投入、低收益的情況,本文將在闡述新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解析目前國際貿易發展困境以及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新時代;國際貿易發展困境;應對措施
一、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現狀
當今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仍占據主要地位,美國、歐洲、日本三大經濟體主導著國際貿易[1]。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成為多國的產品加工基地,走出國門的產品越來越多,因我國制造商品生產人力成本較低,出口量較大,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有較高份額,部分國家也因此加大了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力度。近年來,國外對我國提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一直增長,由于我國反傾銷立法史短,現有相關制度有待完善,加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較弱,很多制造業企業在高額的反傾銷稅影響下被迫退出市場。世貿組織作為多邊貿易體系的核心,在許多貿易談判、貿易糾紛調解中發揮正重要的作用,但正如上文提到的,部分發達國家主導國際貿易,世貿組織的談判作用受到制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水平能力相對較弱,在制造型經濟中占一定優勢,而在技術型經濟中還不如發達國家,對外影響力也不足。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隨著能源日益稀缺,國際新格局不斷變化,這對我國來說既是新挑戰,同時也是新的發展機會,我國應抓住機遇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創新驅動,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
二、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發展困境
(一)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我國國際貿易競爭力不足
距今,我國改革開放已走過了四十余年,隨著我國相關法律的建立健全以及政策的頒布,我國目前開放格局日益全方位和多層次。從整體上說,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較之開放之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非凡成就,但站在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的角度看,我國國際貿易過于注重速度和質量,忽視了核心的品質和科技,這也導致我國出口的產品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產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價值缺失,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足,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我國在大部分產品的加工制造上有一定的人力、物料優勢,但在高精尖科技的創新中還有所缺失,在部分技術標準、安全質量要求中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從而被禁止出口到該國,這一措施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際聲譽以及貿易的發展。
(二)我國對出口貿易企業的政策支持不足,中小企業發展困難
在我國經濟貿易整體架構中,國際貿易占據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國內經濟水平的動向。眾所周知,我國的大型企業數量有限,許多中小型企業作為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會參與進來,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根據近年中小型企業國際貿易情況來看,中小企業發展并不樂觀,其可以發揮的空間十分受限,致使中小企業遭遇困境的問題近年時常發生。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特征,加之相關政策導向,限制了中小型企業出口貿易的規模和范圍,同時,各級政府都較之中小企業,更關注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發展,頒布的政策也向其傾斜,以補貼、稅收減免、土地使用等形式引導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參與到國際貿易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小企業資源匱乏,其在資金、規模上本就不如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加之政策影響,發展更加困難[2]。在政策層面上,我國確實沒有考慮到中小企業的特殊性,在此背景下,若中小企業想要進一步拓展市場廣度與深度,與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就國際貿易進行競爭,需要更多法律、政策、經濟上的扶持和幫助,以保護其合法權益。
(三)風險程度增加
自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們與全球經濟便成為一個聯合體,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我國面臨著一定前所未有的機遇,這意味著我國更多的產品能走出國門,涉及跨境貿易的產品種類、范圍也逐漸擴大,但面臨的風險也莫大和未知的,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紅利的對立面是更大的貿易風險和損失。我國因出口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源密集型產品,其創新、科技含量低,主要以低價格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這也決定其能賺取的利潤率較低,附加值不高,一方面這樣的產品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在市場競爭激烈化的環境中,很容易被替代和淘汰[3]。如近年東南亞人力成本更低,其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成本和價格更低,在質量持平水平下,我國該種類產品將失去價格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此類商品出口數量巨大,對進口國本土企業沖擊性較強,曾多次引起部分國家的警惕與防范,近年來我國反傾銷案件增多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反傾銷案例中,我國由于法律不完善,國際影響力有限,很多制造業企業在高額的反傾銷稅影響下被迫退出市場,對我國相關企業發展造成了不少損失,特別是中小企業,其直接后果就是我國產品出口總體數量降低,市場占有率縮水,今后的跨境交易危險性愈發未知,發展國際貿易更加困難。
三、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由制造型經濟轉向創造型經濟,提高民族、企業創新能力
制造和創造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理念,目前,我國出口的大多數產品為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產品,以產業加工產品為主,自主創新能力弱,以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國際市場中獲取優勢,但站在可持續和長遠角度看,制造型經濟不能幫助我國在國際市場上開拓更多的市場并占據更多的份額,粗放的生產模式也勢必會導致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為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我國以及各企業需要轉變生產思維和發展模式,必須由制造型經濟轉向創造型經濟。出口經濟轉型時需靠創新驅動,僅憑一家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單某一環節的改變也不會影響整個創新體系,需要我國企業加強信息共享和技術合作,完成技術開發和創新,更多創造屬于我國自己的專利,在核心技術上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在此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為保證國際貿易的持續性,需要調整出口產品、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和品質,強調整體出口效益提升,積極應對國際市場競爭挑戰[4]。除此之外,需要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進行有效宣傳,提高國際市場的客戶忠實度。
(二)發揮互聯網共享作用,加大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國際貿易勢在必行,通過電子商務,
不管是B2B、O2O、C2C、B2C還是C2B模式,都可以幫助各國間實現便捷的跨境貿易。對著市場的擴大,各國也能更便捷選擇自己真正需要或者更需要的產品,對雙方來說都可以實現最大價值化,因此我國更應借助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積極尋求更多貿易伙伴,實現更多線上訂單簽訂,破除地理位置的限制,實現國際貿易深度和廣度的拓展,使出口業務更廣泛自由。隨著電子商務的應用,電子支付也逐漸出現在各國的貿易中,電子轉賬更加便捷,降低了雙方或多方溝通中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等,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的國際貿易成本。在部分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中,一些國家通過反傾銷、綠色壁壘為國際貿易自由化以及我國產品走出國門設置了很多的障礙,對全球商品流通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而電子商務可以可以有效突破以上貿易壁壘,提高各國或多國間貿易合作的效率和次數,加快了商品跨國流通進程,也讓各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配置更加優化[5]。
(三)提高規避國際貿易風險的能力
在以往交易中,以美元為中心,美元匯率波動直接影響著我國境外交易甚至國內經濟,故提高規避國際貿易風險的能力,我們還需要繼續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中的認可度和地位。幾年前,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在上海啟動,這標志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一方面,在國際貿易積極推動人民幣的使用可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我國對外貿易企業降低交易成本、有效降低貿易的貨幣匯率風險。在近幾年發展中,人民幣升值勢頭難以扭轉,我國許多出口企業為人民幣增值情況束手無策,這也是國際貿易中常見的風險,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人民幣增值給我國國際貿易帶來的風險。在部分貿易業務中,無法做到實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即貨物和資金間存在時間差,這也意味著需要承擔相應的匯率風險,這種情況下,我國相關企業可以通過和對方簽訂另一種形式的合同即遠期合同來保障自己的利益,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鄒群英.我國國際貿易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品牌研究,2019(13):23-24.
[2]鄧臻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國際貿易創新發展途徑[J].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0):119.
[3]李景華.國際貿易摩擦形成的博弈機制及應對[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16):66-76.
[4]石建勛,劉宇.中美貿易爭端理論解釋困境、現實悖論及認識誤區[J].財經問題研究,2019(01):3-12.
[5]王敏哲.新常態下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