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勁波 (江西工程學院)
哈薩克斯坦族主要在新疆伊犁哈薩克斯坦自治州、阿爾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斯坦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區多有分布,而有少數則分布于甘肅阿克賽以及青海等地區。“哈薩克斯坦”的意思就是“避難者”或者說是“脫離者”。哈薩克斯坦民族具有自身完善的語言系統,1960年以拉丁字母為基礎設計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統。哈薩克斯坦族民族在坊間流傳著大量的寓言、傳說以及故事等文化內容。聞名世界的史詩《薩里海與薩曼》、《阿爾卡勒克英雄》等都成為流傳的佳作。
哈薩克斯坦族具有熱愛音樂的特性,長久以來都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斯坦的翅膀”這種說法。在其音樂成分中,民歌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不管何處有哈薩克民族人民的住房,隨之總能聽到飄渺的歌聲。哈薩克民族世代流傳這樣一句話:“歌和馬是哈薩克人的兩個翅膀”。種種都證明民歌對于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而言都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哈薩克斯坦族的民族音樂依照傳統的劃分形式可以劃分為“奎衣”以及“安”兩個大類,這里所講的“奎衣”指的是樂器演奏的樂曲,“安”就是人演唱的歌曲。“奎衣”的演奏形式主要依托于樂器冬不拉,通常而言這些樂曲多以小型樂曲較為常見,不過也不乏由多個樂曲拼湊形成的套曲。“安”(歌曲)可以依照演奏的地點以及樂曲的形式分為多種。基于音樂角度來說,“安”通常具有比較短小的形式,樂曲悠揚婉轉,朗朗上口。
哈薩克斯坦民歌依照內容性質進行劃分可以分為諧歌、贊歌、哭歌、情歌等類。巴里坤草原一共流傳著上百首冬不拉演奏的歌曲,而依托這些樂曲演奏的不同歌詞的歌曲更是難以計數。歷史悠久的冬不拉歌曲譬如:《黑走馬》、《文雅的姑娘》等都非常動聽。冬不拉在哈薩克民族是最為核心的樂器,通常音箱由樺木或者楓木制作,主要有瓢型或者扁形兩種,冬不拉的琴桿也比較細長,有兩根絲弦或鋼弦,8-10個品位,可以用于伴奏、合奏或者獨奏,此外還包括叮弦,庫布茲(拉弦樂器)以及吹管樂器斯布孜額。
依照哈薩克斯坦族的傳統,為了為新生兒慶生需要歌唱“祝誕生歌”;如果是在婚禮場合則需要延長“勸嫁歌”、“揭面紗”等幽默感十足的“婚禮歌”;如果是親戚朋友別離則需要延長“別離歌”;每逢節假日親朋好友都需要進行歌曲對唱;如果是家中親人離世則需要演唱“送葬歌”。由此可以看出,哈薩克族人民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歌唱與音樂。
職業的吟唱詩人在哈薩克族被稱作“阿肯”,這是由于這些人大都是站在人民大眾這一邊的,所以多數民眾對他們都給以足夠的尊重與愛戴。在每年換季游牧的季節,草原上牧草長勢良好,都需要依照傳統舉辦“阿肯彈唱會”。這同時也是一場詩歌與朗誦的競技賽事,在這個時間,身處各地的“阿肯”需要在人民面前拿出自己擅長的技藝:現場即興演唱,并且彼此對問。依照參賽選手對唱回應的情況,由最終的裁判決定是誰獲得了勝利。
國內比較知名的哈薩克族民歌如:“瑪依拉”、“我的花兒”……等在國內甚至國際樂壇上時常演奏。哈薩克族的民歌主要采用傳統的民歌聲樂體系,不過其中也不乏一些歌曲應用國內的聲樂體系,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歌曲存在兩者兼備的情況。
哈薩克斯坦族民歌最常使用七聲音階,不過也不乏一些使用五聲音階或者五聲音階基礎上的六聲音階。一些傳統古老的歌曲對唱通常都應用五聲音階。
五聲調式——五聲調式的哈薩克斯坦族民歌通常以宮調式和羽調式較為常見。五聲宮調式強調羽音比強調徽音更為常見,因此使得五聲宮調式的哈薩克斯坦族民歌具有別樣的韻味。
七聲調式——最為常見的是自然大調、自然小調,其次是多利亞和混合利底亞調式。
哈薩克族民歌多是由最初的牧歌發展而來,通常在音調方面具有呼喊的色彩,而且多見于歌曲的起始位置,其通常是由主音及其四度音或五度音的旋律音程組成。
哈薩克斯坦族民歌通常使用混合節拍,而且在每小節的節奏劃分上一般表現為前短后長這一形式,這種情況在《藍色的河》等作品中都有淋漓盡致的展現。這樣一種節奏特點與曲首的核心音調作用共同促成了哈薩克斯坦族民歌粗獷、豪邁的特征,使其激情四射,具有英雄主義的波瀾壯闊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