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月華 (重慶師范大學)
少數民族民間樂器的傳承以及其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已成為大家所密切關注的問題。2008年咚咚喹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①,實際上咚咚喹對于音樂教育課堂具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筆者將對咚咚喹樂器進行研究總結,分析它在音樂課堂應用的意義以及現狀,探析它在音樂課堂的應用模式。
咚咚喹(圖1)是土家族的一種單簧吹管樂器,曾普遍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區。咚咚喹還有一個名字叫“呆呆哩”②。但令人惋惜的是,咚咚喹這個極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民間瑰寶近年來幾乎已經瀕臨滅絕了,湘西州龍山縣已成為咚咚喹僅存的傳承地之一了。在這個縣城里一共繁衍著土家族、苗族等17個少數民族,雖地處偏遠但也山川秀美、文化厚重。在這里每年的各個大小活動,大到舍巴節、除夕晚會,小到各個村的慶典活動乃至各個中小學的文藝活動,都會有很多極具民族特色的節目舉行,比如土家擺手舞、咚咚喹、打溜子。
圖1 咚咚喹
湘西土家族人們常用細竹制造咚咚喹,通常其長度為15到25厘米左右,管內直徑為0.4厘米至1厘米左右。一般來說,管壁常有3孔。在這個土家族聚居的地區,咚咚喹一般用于重大活動比如舍巴日、篝火晚會以及部分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在節日活動時,土家族人們會身著民族服飾,在咚咚喹、打溜子等樂器的強烈節奏下載歌載舞。
筆者曾在龍山縣洗車河鎮得了幾個咚咚喹,也許因為孔與孔之間沒有經過專業距離測量,所以那幾個咚咚喹并沒有像專業數據顯示一樣是“5 1 2 3”與“1 2 3 5”的音高,就拿筆者手上的幾個咚咚喹而言,有一個所吹出來的音高就是“4 6 1 2”。土家族音樂專家田隆信也曾提到,以十二平均律去對比為廣大民眾使用的咚咚喹,它的音往往是不準的,這是因為土家兒女上山干活時是隨手砍下一段竹子自制成咚咚喹。但恰恰是因為它簡單的制作方法以及輕快活潑的聲音讓廣大土家兒女深深喜愛著。
咚咚喹不僅是一種樂器,也可以作為詞用于歌曲中,咚咚喹在土家族地區其實多為婦女兒童制作吹奏,洗衣、放牛、砍柴、趕路都可以用來吹奏解悶,因此,咚咚喹不同于打溜子,其群眾基礎十分牢固。調查顯示,在湖南省龍山縣各中小學音樂課堂中都會不同程度教授到咚咚喹樂器,例如龍山縣皇倉中學,便把咚咚喹帶入了音樂課堂教學中,這對于民間樂器咚咚喹的傳播具有著深遠的意義。
咚咚喹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藝術傳播、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③。讓咚咚喹走進中學音樂課堂,能夠有效起到傳承與強化民族特性的作用。時代的更替讓這個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消失著,也只有把它引入音樂課堂,才能使咚咚喹更好地得到傳承。
1.培養學生興趣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因此,中學音樂課堂教學必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中學生正處于叛逆期年齡,沒有特色、無法吸引眼球的東西往往不會讓它們產生更多學習興趣。咚咚喹有著特色的外表,悅耳的聲音,簡單的使用方法,把擁有著深厚民族文化底蘊且富有樂趣的咚咚喹引入到中學音樂課堂中必定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增強課堂效果
民族的特色樂器會增添課堂色彩效果,使音樂課堂更加具有特色。制作簡單、輕巧便捷、聲音悅耳、學習難度低、輕巧方便的特點更有利于咚咚喹在中學課堂中的傳播使用。運用土家族的歌曲來進行課堂教學,這個時候就該發揮咚咚喹的作用了。
3.進行情感教育
讓學生學習中華民族自身的音樂文化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這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上的教育。咚咚喹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文化的瑰寶,應在中學音樂課堂上讓學生們多了解它,從而達到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增強民族自信心以及提高中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龍山皇倉中學的音樂課堂上就巧妙地應用著咚咚喹這個土家族民間樂器,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在抽樣發放給皇倉中學初二年級部分學生的問卷中,同學們對于咚咚喹所屬族的認識情況如下:
表1 對咚咚喹所屬民族認識情況
數據顯示,在抽樣的40人中,29個參與問卷的同學對咚咚喹這個樂器有著一定的了解。這表示,在初中入學以前或是在初一上學期階段大部分同學已經對咚咚喹有了一定的認識,至少已經了解了它是土家族的樂器。
關于在皇倉中學音樂課堂上咚咚喹使用頻率都非常的低。根據調查了解,學生們雖然在音樂課堂對咚咚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并未涉及使用,學生們幾乎只是聽老師吹奏、講解,或者只有少部分同學用老師帶來的幾個咚咚喹來嘗試吹奏,咚咚喹這個民間樂器,并未普及使用。
就龍山一中對咚咚喹的應用現狀來講,學生們對這個樂器還是有著基本的認識能力,在音樂課堂上,大多數同學們都會非常積極的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這個樂器。在老師給大家介紹完這個樂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同學們出于對咚咚喹的學習好奇心會使他們迫切地輪流用老師帶來的少部分咚咚喹進行吹奏,這在一個層面上又進一步傳播了咚咚喹文化,也提高了同學們對音樂課堂的興趣。
咚咚喹給湖南龍山皇倉中學的音樂課堂帶來課堂效益的同時,也存在著仍然需要改進、不足的地方。
1.學生對咚咚喹缺乏認識度
如今少數民族在不斷漢化,很多土家族的孩子對咚咚喹在進入音樂課堂以前了解很少,甚至從未了解過。對咚咚喹歷史發展的缺乏了解會使部分學生們不能完全切實全身心地去感受咚咚喹帶來的課堂美,因此實際上是對課堂效益存在著一定影響的。
2.樂器的投入使用度過低
學校并未統一投入資金購入大量咚咚喹,單靠老師自己帶來的少數咚咚喹,在課堂上并不能完全讓同學們掌握住吹奏要領,大部分同學只能了解其基本理論知識,實操性的知識涉及過少。只有讓每位同學都有樂器使用,才能切身體會到其中的奧妙,這樣也才是真正的傳承。
3.對音樂課重視程度缺乏
課上的實際演練并不能讓學生們切實掌握住課堂要領,缺乏課后練習時間,文化學習任務的繁重也會使學校老師以及學生們從心底上放低音樂課的重要程度,這也就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咚咚喹教學的傳播。
在咚咚喹這個樂器能普及所有同學使用的基礎上,也要探討其如何更好地在中學音樂課堂中應用。對此,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講授法
一切學習過程,無論是練習還是操作,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把咚咚喹引入音樂課堂,首先,老師需要給同學們進行咚咚喹相關理論知識的介紹,可以采用PPT教學、視頻教學,用圖片文字、視頻來引入課堂,讓同學們仿佛身臨其境一樣,去體味湖南土家民族風情,去了解咚咚喹的背景文化。在使用咚咚喹進行演奏教學之前,樂理知識、視唱練耳技能也必不可少。
2.演示法
老師的演示能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老師要對咚咚喹的吹奏姿勢、手型、口型、指法進行講解并做好演示。咚咚喹作為吹奏樂器,與人們熟知的笛子一樣,需要掌握基礎的吹奏要領,老師的優美吹奏示范能吸引到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3.練習法
在基礎知識與技法講解之后,老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練習,包括顫音、震音、滑音等的使用以及專業技巧的訓練。操作練習能使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得到驗知。在一堂咚咚喹教學的音樂課上,課堂基本可以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板塊是理論教學,第二板塊是演示教學,第三板塊是學生自主操作練習。只有在聽取講解之后的練習才能使讀取的理論知識通過時間演練成為自己的,也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體會到課程內容的精髓。
提高課堂效益就是說在45分鐘的課堂上使得效果和收益獲得更多,這包括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若要切切實實的提高課堂效益,就需要對課堂進行切實有效的經營,發揮咚咚喹的課堂作用。如何提高中學音樂課堂效益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掌握課堂教學藝術理念④
掌握課堂藝術理念就是要在音樂課上吸引住學生,培養出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學習興趣,從而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一節咚咚喹音樂教學課堂上,音樂老師一定要掌握課堂藝術理念,懷著對咚咚喹這個土家族民間樂器悠久歷史憧憬的激情去進行課堂教學。在課堂藝術理念掌握基礎上讓學生在知識點、能力點、非智力因素點⑤(即興趣、意志、信心、情感等)都得到最大效益發揮,會讓整堂音樂課色彩更加明艷。
2.情感的熏陶
咚咚喹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藝術傳播、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老師可以從情感方面入手,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從而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渴望而去繼承傳承發揚咚咚喹,進而達到傳承咚咚喹文化、進行咚咚喹課堂教學與提高課堂效益的目的。民族樂器會比西方樂器更具有一種能激發學生內心情感的號召力。因此,要從情感入手,抓住學生內心,進而提高課堂效益。
咚咚喹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廣泛運用與傳播不僅是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對民間樂器的一種傳承,也是為了豐富音樂課堂的色彩和提高音樂課堂的課堂效益與質量。咚咚喹的輕便、制作簡單、使用簡單也使它更有優勢地可以大范圍傳播出去。學生們本身所固有的民族責任感與對中華民族的熱情會使咚咚喹在中學音樂課堂的學習使用與傳承變得更加容易,因此,咚咚喹式教學必定會對中學音樂課堂效益與質量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 釋:
① 龍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增至6項[N].湖南日報,2008,B03.
② 覃琳.清明時節又見咚咚喹[J].民族大家庭,2009,(03):38.
③ 岳瓊.關于土家文化保存、保護和弘揚的思考[J].民族大家庭,2012,(03):46-48.
④ 李桂榮,許金梅.新課程平臺上重塑課堂教學藝術理念[J].教育科學,2004,(03):40-42.
⑤ 王艷華,郭懷志,申馬達.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J].教育藝術,2007,(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