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銀娟 (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2013年8月16日,鐵路總公司工管中心下發了283號文《鐵路工地混凝土拌和站標準化管理實施意見》和284號文《鐵路工地試驗室標準化管理實施意見》。2015年為了實現對鐵路建設項目質量、安全和進度等核心建設目標進行高效的管控,在總公司的統一組織下,按照“互聯網+鐵路工程建設”的思路推進信息化建設,支撐標準化管理,集成推出鐵路工程管理平臺。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鐵集團工地試驗室、拌和站標準化、信息化管理要求,切實規范南沿江城際鐵路工地試驗室、拌和站信息化系統使用管理工作,確保鐵路建設混凝士工程質量達標,南沿江城際鐵路建設指揮部制訂并頒發了《南沿江城際鐵路工地試驗室、拌合站信息化系統使用管理辦法》(制度編號:ZHBZD/3-08-025-2019)。
下面主要介紹工程試驗智能管理平臺(以下簡稱:信息化2.0系統)在高鐵施工過程中涉及的物料管理、試驗管理、人員管理、生產過程管理、質量管理和工作結果考核的整套管理運用。
新建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NYJZQ-3標段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起訖里程:DK58+774.65~DK83+113.45,站前工程,線路全長24.339km。主要工程內容包括:正線路基2.279km/6處。橋梁長22.06km/6座,其中:特大橋21565.46m/5座,一般大橋397.5m/1座,連續梁共10聯,箱梁制運架631孔。框架中橋3座,框架涵7座,無砟道床48.671鋪軌公里,CRTSⅢ無砟軌道板預制場1處(負責NYJZQ-6~NYJZQ-10標CRTSⅢ型無砟軌道板50270塊、CRTSⅠ型雙塊式軌枕19835根的預制工作)。
原材料進場開始進行管控,物料系統中指定每車原材料名稱、規格型號、廠商信息、重量信息、入庫料倉等,原材料進場完成以后,對應料倉配置的電子指示牌自動展示進場材料信息,材料狀態由“檢驗合格”更換為“未檢”狀態。
進場驗收流程如圖1。
物料入場并完成入場驗收后,由物資部對其物資向試驗室發起委托試驗,試驗人員完成試驗后,在試驗管理系統中錄入試驗記錄數據并出具原材料報告,原材料試驗報告自動更新料倉指示牌,材料狀態由“未檢”更換為“檢驗合格”。
委托試驗流程如圖2。
由工程部在系統中下發生產任務,試驗室接收到任務單后根據材料情況配置施工配料單,由駐站監理確認審核通過后,拌和站生產系統獲取配料通知單的數據,進行一鍵生產,生產完成后進行數據實時采集上傳報警。
生產管理流程如圖3。

圖2 委托試驗流程

圖3 生產管理流程

圖4 試驗系統

圖5 拌合站系統
原材料進場驗收、試驗數據處理、試驗資料管理、試驗匯總與查詢、試驗庫管理、日志管理、試驗臺帳、周報月報等。
生產拌和系統接受到試驗室在線下發的配合比,執行一鍵生產操作,生產完成后,系統實時自動進行庫存更新,同時顯示在料倉LED顯示屏。
材料名稱、批次、數量、進場日期、檢驗日期、自動顯示材料狀態、庫存等。
根據規則,系統自動生成問題信息,也可支持人工錄入問題,根據問題生成的規則,選擇不同的問題等級、扣分分值對責任單位生成問題。同樣問題單位及時對發生的問題進行整改閉合。
拌和站試驗室2.0系統將《試驗室應用系統》、《拌和站應用系統》、《手機助理APP》、《管理系統》整體規劃設計成為一個一體化平臺。涵蓋人員管理、設備管理、物料管理、試驗管理、拌合管理、質量監管管理和工作結果考核。

圖6 問題庫
對工作流程、操作權限、過程時限、結果數據建立標準化數據模型,通過對實時工作數據與這些模型的智能對比驗證獲得工作結果是否符合標準要求。
系統現配備了料倉電子指示牌,指示牌上面顯示的信息會根據原材料進場的狀態來實時更新,不再需要人為的干預。并且同時也提供了二維碼展示,二維碼信息同樣能夠展示出來該料倉的具體進場情況。
當混凝土配合比生成并建立確認后,系統會自動上傳該次混凝土配料單的詳細信息到展示牌上,不需要人為的進行干預。
在試塊制作時通過電子標簽設備來與試塊進行綁定。也就是在每次操作時,通過pad設備來進行制作,將試塊數據寫入電子標簽,通過pad可讀取電子標簽識別每塊標簽的信息。
在拌和站安裝一套環境監測設備,來實時監控拌和站周邊的環境數據,包括了 PM2.5、PM10、TSP、溫度、濕度等11項監測數據。
物料進場、消耗自動統計分析,存量不足自動告警。
試驗和生產按照既定流程和不同角色分解成工作任務點,每個工作任務由不同角色按時完成后將會自動流轉到下個工作任務點,并且自動通知相關人員,直到流程閉環結束。
在試驗和生產過程中對不符合要求的內容,系統會自動將該條數據納入問題庫并向相關負責人自動發送告警信息。
問題庫配置有A、B、C三個等級,分為系統自動獲取和人工考察扣分2種類型。
①無配合比施工或不按配合比施工;
②未進行出廠檢驗,或出廠檢驗未完成,或出廠檢驗結果不合格強行生產;
③未經現場監理同意強制進行混凝土方量轉移;
④不合格的混凝土(入模溫度、塌落度、含氣量、泌水率、和易性等質量指標不合格或整車計量超標)用于工程;
⑤原材料未檢先用或使用不合格原材料;
⑥內業資料造假;
⑦批次材料超用入場重量105%。
①旁站監理未對發車單進行掃碼;
②未對發車單上的質量報警或提示信息進行復核;
③未經現場復核運輸時間是否大于混凝土初凝時間;
④混凝土方量轉移不符合要求;
⑤合格倉和待檢倉未實行物理隔離;
⑥首盤鑒定檢測不符合要求(檢測指標、頻率、記錄、試驗過程等);
⑦駐站監理未按照現場見證試驗要求拍攝錄像;
⑧未按照要求使用施工配料調整單;
⑨施工配料調整單不符合要求 (依據、方法、數據、過程等);
⑩人員持證上崗(站長、技術負責人、信息化管理員、特殊工種等)不滿足要求;
?設備計量檢定(法定計量、自檢自校)不滿足要求(檢定證書、校準結果確認、計量周期、計量設備范圍等);
?材料庫存超量,庫存余量大于設計重量的105%。
①監理審批配料單時間超過2h;
②出廠檢驗,監理審批確認時間超過30min;
③任務結束后,繼續用任務單號生產;
④最后一車混凝土發車單掃碼后,任務默認結束;
⑤未按要求進行校秤復核、班前計量復零等工作;
⑥材料(粗細骨料、摻合料等)含水率檢測不符合要求(頻率、記錄、試驗過程等);
⑦未按材料含水率檢測結果調整施工配合比;
⑧骨料(粗骨料、細骨料)級配檢測不符合要求(頻率、記錄、試驗過程等);
⑨設備保養和維修不滿足要求(周期、記錄等);
⑩試驗項目漏檢、質量指標漏檢;
?混凝土(砂漿等)配合比調整不滿足要求;
?未按要求制作混凝土試件(包括強度試件、高性能試件、同條件試件、拆模試件);
?試驗結果不符合規范要求,需復檢或直接退場;
?生產任務24h未結束;
?監理出廠檢驗確認后,操作工在10min內未及時簽收任務;
?打印發車單到現場澆筑時間小于5min;
?打印發車單到現場澆筑時間大于5h;
?進場驗收時監理確認時間超過15min;
?盤生產材料超差;
?整車計量超標。
隨著信息化2.0系統的智能升級,相對應的儀器及機械設備也將迎來更新換代,這種更新需要深入了解各種流程、再結合施工現場實際所需、自身規模、經濟等選取相對應的設備。比如通過電子天平設備獲取材料的質量,通過溫濕度自動采集獲取操作間的溫濕度等;再比如通過物料系統對每車原材料進場的數據進行實施采集上傳,待提高的是通過自動采集系統直接上傳到拌合操作系統的進場數據,不需要人工再手動輸入。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更新,流程的不斷完善,相對應各流程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度、儀器設備的操作制度及保養維護制度等一系列的也要進行變更,不足之處做修改,缺少之處做補充,明確責任制,要求制定針對性的管理處罰措施,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可以通過2種方式進行培養,一方面引進專業性的人員對試驗室和拌合站的操作人員進行授課、模擬、操作上崗的方式,能夠盡快培養一批專業人員。另一方面根據單位自身體系,采用內部培訓的方式達到培養新型人才的目的。
通過信息化2.0系統的運用,能夠更好的了解原材料的進場情況,原材料的含水量標準,混凝土的拌合質量標準,管理制度的規范性,以及提高全體操作人員的素質,確保混凝土質量滿足工程要求。
南沿江城際鐵路站前3標通過對儀器設備的更新、管理制度的完善、人員專業性的培養,從而保證了信息化2.0系統的正常運行,有效的消除了混凝土拌合過程中質量隱患,避免了人為和設備可能出現的誤差,大大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增強了混凝土的質量控制。也為更好的滿足施工質量的控制,降低人工資源的浪費和優化鐵路工程施工項目提供了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