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衛潔 緱慶偉 陳俊杰
(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 北京 102618)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旨在加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培養適應市場需求、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推進校企雙方可持續發展,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著眼于“雙高一可”(高端企業、高收入就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加強優勢互補,實現互惠共贏。是目前職業院校廣泛采取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通常有工學結合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雙元制模式以及導師制模式等。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學校和企業的優質資源,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面的共贏。然而,一些學校和企業開展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或難以持續。目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1)校企合作無法制保障和經費保障,雙方缺乏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2)校企合作雙方動機復雜,主體行為缺失,合作項目流于形式;(3)對職業教育的認知不足,學校適應行業企業的需求能力不強,不能滿足企業需要;(4)教學體制有待改革,諸多因素制約著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
本文結合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交院)汽車工程系校企合作成功實例,在充分借鑒和參考其他院校校企合作成果的基礎上,[2]探索可推廣的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校企合作“四階段”模式。
特點:以學校向企業要設備、要捐贈為主要訴求的校企合作階段。硬件設備與企業同步。
1994年,北交院即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開展校企合作,成立國內首家“豐田-TEP”學校,并由此快速帶動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
方式一:企業向學校捐贈。
1994年,豐田在北交院建立了第一個實訓室TEP教室;1998年,豐田第一臺電噴發動機臺架捐贈;2005年,豐田第一批混合動力普銳斯汽車捐贈。
設備的捐贈保證了日常教學的進行,使教學不局限于理論,學生動手能力亦有較大提升。
方式二:企業向學校轉移使用權。
如上海通用向北交院轉移新車型、新型號發動機等設備使用權;一汽大眾的VAS6150/6356等專用工具使用權等。每年校企雙方都會對設備進行盤點和更新,既保證了教學需要,又保證了企業用人需求的滿足。
特點:以學校向企業要資料、要教師培訓為主要訴求的校企合作階段。與廠商技術水平同步。
方式一:維修手冊、電子資料、軟件使用權限等。
如企業向學校提供的豐田大量維修手冊,通用的YEC系列電子版資料,大眾的ELSA資料權限及大眾4S店的P碼授權等。充分保證了教師的授課內容與廠家的技術更新保持一致。教師即相當于企業的車間主任,班干部相當于車間的班組長,而學生則相當于企業員工,保證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下廠后即可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
方式二:教師培訓認證、企業等級認證等。
圖1 SGAVE項目教學理念
如豐田的車型培訓、豐田一級、二級培訓教師認證;通用對教師進行銅級認證,用4S店的標準獲得與4S店同樣含金量的認證;保時捷的教師認證護照,每年都要進行考核審驗;IHK/SGAVE項目教師走出去(德國)學習,HUG項目,將德國教師請進來學習等。保證教師的知識水平與企業要求一致甚至高于企業水平。
特點:這一階段學校與企業一同制定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
如豐田建立以“5S”“安全”“規范”“高效”為理念,以“豐田一級保養”和“豐田二級大修”為主要內容,“1(1年學習認證)+1(1年下廠實習)”的兩年培養模式;通用建立A1-A9的技術課程體系,“10(10周在學校)+8(8周在企業)+10+8”的兩學期培養模式,學生先被企業錄用,再進入品牌班;SGAVE項目構建8個學習領域,通過“剝洋蔥”的教學安排方式,以關鍵能力培養為中心,采用適宜客戶委托的項目化模式進行教學(圖1)。
教學理念的一致,解決了教學實際與崗位需求的差距問題,學生的學習的內容即是工作,通過工作來學習。教學計劃的制定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能夠保持高度一致,同時,也更新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水平。
特點:學校向企業提供服務與支持,體現校企合作的共贏,體現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職能。
如北交院豐田項目組還接受委托,為豐田企業員工開展GR二級和鈑金一級等培訓工作;本田RT經銷商員工培訓權限也在學校;保時捷項目教師給企業員工的培訓;SGAVE項目的技術培訓、傳播者培訓及考官培訓等。
這個過程既服務了企業也促進了校企交流,真正實現了校企合作的共贏,促進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及案例可以看出,“四階段”模式是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校企合作的必經階段,也是其能夠良性發展的必要途徑。許多學校的校企合作項目難以持續的原因就是項目只進行到設備敏感期或技術敏感期階段就結束了,無法實現校企共贏,必將難以為繼。因此,從實踐的角度,使參與校企合作的雙方,包括主體學生都能獲得益處,也是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功能性的重要體現。
(1)適應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的發展需求。“四階段”模式充分考慮了汽車類專業進行校企合作的階段性,校企雙方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及需求,建立人力、物力等相互統一的合作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對學生進行培訓。平臺由雙方共同投入,共同管理,雙方之間可以據此建立有效的溝通與交流,解決主體行為缺失,責任不明等問題。
(2)促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有助于高質量就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四階段”模式是逐步推進的。可以使學生與企業實現無縫銜接,提前與工作單位、工作崗位建立聯系,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多層次、多個階段的共同努力,逐步深化對學生的教學,滿足行業市場快速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3]
(3)實現校企資源共享,推動技術服務,實現校企共贏。“四階段”模式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校企資源的共享,高職院校將自身專業優勢和教育資源,與企業設備資源、技術資源共享,為學生創造真實的教學-工作環境,同時,企業參與學校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也可通過校企合作進行逐步轉化,為企業員工提供崗位培訓,實現深層次、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