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摘 要:我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初中語文漢字教學為切入點,分析漢字發展歷史、解讀漢字音形關系、分析漢字的人文情感,以發掘漢字文化,提升初中語文漢字教學水平。隨著當前社會人們對小學語文教育的不斷重視,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更加強調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滲透漢字文化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漢字文化;教學設計;發掘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不僅是日常生活中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載文化、傳播思想觀念的信息模塊。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把握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引導學生學好漢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育中,教師要不斷地強化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還要讓學生理解漢字背后所蘊含的意義,最后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但是,目前在教學指導中,許多教師強調漢字的工具性,而忽視其蘊含的文化內涵。針對此,加強初中語文教學中漢字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則成為教師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追根溯源,引導學生探索漢字發展歷史
漢字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而在時間的積累下漢字中的文化意蘊也日漸豐富。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相當數量的漢字,并且對漢字的發展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探索漢字的發展,在識字的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的內涵,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的啟蒙學習,教師從小學階段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學習漢字是學生提高基礎文化知識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教師在漢字文化發掘中,應進一步從歷史角度出發追根溯源,引導學生感知漢字不同形體間的聯系,從宏觀上解讀漢字變化的過程,體會其中包含的文化理念。例如從最初的甲骨文開始,古人基于對客觀事物形象的捕捉創造文字,這也奠定了漢字基本造字法則;隨著歷史的推進,秦統一六國后,下達了“書同文”的命令,這是中華文化相互交流、走向繁榮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為便捷交流,漢字逐漸簡化,但是依然沒有脫離最初象形文字的本質。這些歷史知識能夠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熏陶,促使學生從歷史的脈絡中感受漢字本身的文化價值以及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二、深入解讀,感受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
音、形、義是漢字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承載文化的關鍵要素。在初中語文漢字文化滲透中,教師應強調音、形、義教學,指導學生看形辨音、因形釋義、因義辨形,指導學生掌握部分高頻漢字的發音、字形結構和字義的關系。學生只有能夠理解到漢字的內涵,才會被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中不能僅僅教授給學生機械的知識,還要讓學生領悟到漢字音、形、義。在學習中讓學生了解到漢語言文化的發展。例如在《鄧稼先》一課的學習中,教師首先圍繞“鞠躬盡瘁”成語進行重點講解,要求學生根據預習準確把握讀音;其次,通過書寫指導,引導學生對其中結構比較復雜的漢字進行解析,引導學生從結構中體會字形的特點;最后,教師則從字義出發,引經據典,從《詩經》中“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和諸葛亮《后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解讀鞠躬盡瘁所呈現出的忠誠和信念,體會字里行間包含的道德含義。這樣的漢字教學指導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漢字,多角度把握漢字文化,深化漢字理解。
三、滲透情感,展現漢字的人文價值
漢字作為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在創造的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對世界的認知,因此,漢字中必然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在初中語文漢字文化發掘中,教師可以從多角度啟發學生解讀漢字,感知其中的人文情感。漢語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語言,教師在教授學生聽說讀寫漢字的同時也要滲透感情教育,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漢字中蘊含的人文價值,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漢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在教授漢字的拼寫結構時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培養教育。例如,漢字的結構強調平衡、對稱、圓潤,呈現出一種穩定的美,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體現,即天人合一,在平衡中實現長久發展;再如,漢字中對人與人的關系有著具體的呈現,其中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仁”,而古人的解釋為“仁者愛人”,從“仁”的音、形、義上我們也能夠看到傳遞出的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教師在漢字指導中可以從一個字出發,啟發學生拓展思考,感知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價值。
四、結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發掘漢字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從歷史中追溯漢字的發展,從音形中理解漢字含義,從情感上體會漢字人文價值,進而深入對漢字文化理解,提升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麗芳.漢字形象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漢字文化,2019(20):107-108.
[2]王靜.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加強漢字文化傳承措施研究[J].漢字文化,2017(13):21-22.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