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瑜 劉文燕



【摘 要】本文以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為例,論述疫情背景下基于教學診改理念的中職線上教學工作,包括以問題為導向直面線上教學難題、根據需求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建章立規、構建數據監測平臺、精準組織、構建制度、進行教學調整改進、定期開展培訓與研討、配套實施師生激勵機制等過程與做法,并總結基于教學診改理念的線上教學工作經驗與成效。
【關鍵詞】疫情 教學診改 線上教學 柳州 e 職云課堂 ?“8 字”螺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2-0094-04
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相關文件精神,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領導班子經研究決定全校按原開學日期如期開展線上教學。由此,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教學管理團隊基于教學診改理念,進行了線上教學工作的探索,成功打造了“柳州 e 職云課堂”品牌,為中職學校研究與實踐混合式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一、基于教學診改理念的線上教學工作過程與做法
為應對突如其來的新情況,高質量地完成線上教學,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牽頭聯動學生管理部門、信息管理部門等組建臨時線上管理團隊。團隊使用診改思想構建線上教學質量保障系統,全程運用診改工作方法:工作伊始明確目標與標準;工作過程采用三個系統的數據流構建數據平臺,實時監測數據變動以靈活調整制度;每天、每周、每月定期總結、學習和改進;線上教學結束后依據數據表彰師生。全程嚴格遵循“ 8 字”螺旋開展學校層面的教學管理工作(如圖 1 所示),并指導系部與教師遵循“ 8 字”螺旋開展課程與教師層面的教學工作。
(一)問題導向,直面線上教學難題。經統計,學校疫情期間需要開展線上學習的班級數 168 個、學生 7617 人,開展線上教學面臨極大的困難,核心問題有 3 個:一是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學經過多年教學改革,已經形成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缺乏實踐與實訓環節的“網課”該選取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二是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參差不齊,如何全面鋪開?三是原有的教務管理都是基于集中面授而設計的,線上教學如何管理,如何確保教學質量?
(二)需求分析,確定線上教育教學目標。疫情期間教育教學內容需求包括:一是學生正確應對疫情的常識教育;二是學生疫情期間的愛國主義教育;三是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四是充足的文化課教學;五是無實訓設備條件下,特別是機電、汽車等專業的專業課部分教學。針對以上需求,學校在內容上確立了“確保思政教育、開足文化課、調整專業課、天天健身心”的線上教育教學目標;為強化質量意識,培育質量文化,學校將此次教育教學活動命名為“柳州 e 職云課堂”,確定了打造品牌的質量目標。
(三)標準成鏈,通過精準建章立規打好各層面治理基礎。為指引教師高質量地開展線上教學教育活動,制定了針對教育教學的工作標準,包括《柳州 e 職云課堂線上教學工作標準》《柳州 e 職云課堂班主任工作標準》;為指引各層級教育教學督導教師工作標準執行情況,制定了《柳州 e 職云課堂巡堂制度》;為確保學生做好充分準備,配合教師共同開展學習,制定了《柳州 e 職云課堂學生使用手冊》。
“柳州 e 職云課堂”工作標準系列面向教師、管理者、學生,各工作標準之間表述呼應、數據一致、精準成鏈。每個標準均囊括了標準執行對象工作或學習的全過程,如《柳州 e 職云課堂線上教學工作標準》對教師課前開展說課、課中開展活動、課后作業批改與定時答疑等教學全過程活動做了可量化的詳細規定。
(四)設計課程結構,采用三股數據流構建數據監測平臺。根據工作內容目標,教學管理部門設計了“柳州 e 職云課堂”課程結構(如圖 2 所示),從培養學生身心健康、專業素養、文化素養 3 個維度開課,安排了課表:每周 1 次班會課,公共基礎課全面上線開足,專業課按理論知識、演示學習、在家實踐三階段逐步上線,每天 1 節體育課和 10 分鐘眼保健操,每周 2 節心理健康課。
經過學校各業務部門的反復試驗,確定了使用“釘釘”直播與“藍墨云班課”互動的線上教學工具。為在實施過程中更好地監測、檢查教學質量,改進不足,教學管理部門經過充分研究,確定采用三股數據流形成線上教育教學的數據監測系統:“藍墨云班課”后臺形成師生教與學活動數據、“釘釘群”中形成教師與學生課堂實時在線情況數據、學生評課 APP 形成課后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評價數據。其中,“藍墨云班課”因學校已按年采購,其后臺有詳盡的師生個體及匯總數據,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已頒布有依據數據對教師混合式教學進行認證的標準;“釘釘”后臺數據分散在各個班級群,需要組織逐級匯總上報;學生評課 APP 為學校信息管理部門組織技術力量,用一周時間開發的基于微信平臺的小程序,每節課后學生可通過該小程序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評價,教師端可以實時看到學生的評教,教務后臺可以采集到全校所有數據。這三股數據流構成了實時數據與事后數據全覆蓋、客觀數據與主觀數據相結合的數據監測平臺(如圖 3 所示)。
(五)精準組織,頒布方案,逐層培訓。學校配套頒布了《柳州市第一職業學校關于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的實施方案》,正式開課前,通過各管理部門組織系部、系部組織教師、教師組織學生的方式,層層落實對實施方案及各自工作(學習)標準的解讀與培訓,確保全校全員對各自角色的目標、標準、流程了然于心。同時,為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打消顧慮,教學管理部門組織教師開展各平臺的使用培訓、示范課;各系部多次組織教師熟悉平臺、直播預演、集體備課、說課。
(六)構建堂報、日報、周例會、半月例會等制度,配合巡堂抽樣,形成質控流程。為幫助教師了解自身授課情況,方便學校及時掌握教學信息,學校利用辦公 OA 開發了線上教學系列日志,通過日志逐級提交、匯總,形成“授課教師、班主任—系—教務—教學副校長—校長”的數據通路。各級管理機構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線上教學數據。為便于各級管理機構直接了解教師授課情況,學校構建了校領導、教務、系部三層巡堂機制,每日三層均有巡堂抽查,并在 OA 上填報《線上教學巡堂表》。同時,學校還建立周例會、半月例會制度。每周五召開下系部線上例會,總結與反思一周以來的教學工作。每兩周教學管理部門組織系部主任、教學副主任召開教學工作會議。以上措施構建了全校的線上教學基于數據、覆蓋全程的質控流程,能及時發現與處理出現的問題。
(七)學校、專業、教師依據數據監測進行教學調整改進。具體如下:
1.學校層面依據學生狀態調整教學節奏。開課前,學校依據備課測試數據,發現大部分教師在直播與網絡教學 2 個平臺之間切換存在不熟練、怕冷場、講得多、活動少等初期網課特點,故將每節課教學時長壓縮至 30 分鐘,上午穿插眼保健操,午休后先上體育課。
在開設網課 7 周后,教學管理部門發現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差評率升至開學初的 3 倍。結合考勤率、課堂活躍度等數據,發現學生普遍出現了倦怠。通過對課任教師、班主任、學生個體的調研,分析出原因如下:因封閉在家時間過久,學生消極情緒上升;學生逐漸喪失了對網課的興趣,因缺乏與教師面對面的溝通交流,較難自控;專業課集中上理論課,缺乏實踐,學習難度大,產生畏難情緒。為防止學生厭學情緒繼續上升,恰好此時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減弱,上級主管部門已經開始組織各校做復課準備,學校于第 8 周起停文化課與專業課 2 周,只保留班會與體育課。于第 10 周起又逐步恢復網課,且只安排上午上課,學生經過休整且在復課有望的期待中,學習狀態迅速回升。
2.各專業依據教學內容在課標范疇內適度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順序。由于受實訓設備、耗材等影響,較多專業課在開課之初就進行了教學內容順序的調整。但隨著專業理論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難度變大,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懂,學生學習狀態數據逐漸下降,很多教師因地制宜做了大量改進。如有的老師將直播課搬到自家汽車旁,用自己的汽車為學生做汽車維護的現場示范;有的老師調整了教學順序,將學生能在家中就地取材進行實訓的課程前置。實在難以為繼的專業課,各專業也在履行正常手續后適時停課待復課。此外,不同課程的開課時長也依據學生狀態與教學內容進行動態調整。
3.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狀態數據變化改進教學方法。由于有三股數據匯聚,教師能更多維度地了解自己的課堂數據,而且因為專業、學校管理層面均能看到匯總數據,教師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非常關注數據變化,并依據數據不斷診斷改進。例如,某位老師在其“哲學與人生”課程的聯播授課中,通過云班課平臺的課后測試作業數據發現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明顯下降,并在課后輕直播中與學生溝通尋找原因,學生反饋該章節聽不明白、理解不了,對此,該老師與助教團隊共同研討,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以貼近中職學生心理特點的實際案例引入,再從漫畫寓意、當下“戰疫”典型事例、鐘南山院士等科學家的人生選擇等層層深入,展開對“客觀實際是人生選擇的前提和基礎”這一哲學命題的講授。同時,助教們加強了對學生的關注,及時表揚課堂表現突出的學生,及時截圖同步協助主播老師解答疑問,等等。經改進,學生的測試平均得分得到了明顯提升。
4.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數據在教師、班主任幫助下端正學習態度、提升學習效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教育教學最困難的是學生家庭條件不一,有些學生家里地處深山信號弱,有些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班主任和課任老師通過數據精準幫扶學困生,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引導下關注自己的學習靶向圖,補短腿、增數據。例如,學校交通系的一位老師在自己的云班課平臺上注意到其所授課班級的 14 名學生經驗值偏低,對此,他除了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外,還主動勸導這些學生,并及時將數據反饋給班主任,以供班主任加強家校聯系。在外力作用下,學生開始關注自己學習數據的提升,并經過努力逐漸縮小了與同學的距離。
(八)定期開展多層級教師培訓與研討,形成教師、專業、學校三層面自主反思機制。線上教學是新生事物,教學管理部門對此做了充足的事前困難預測,不僅在技術、教學、管理等方面開展了學校、專業、教研組三級培訓,還在工作標準中明確每次課教案都必須寫課后教學反思,并進行字數限定。此外,通過教研組的日碰頭、專業的周例會、學校的半月例會,針對質控流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問題診斷、開展學習、交流經驗,提出下一步具體措施,在下一周期中改進。
例如,在學校層面的半月例會中,教學管理部門發現,隨著教師網課技術的提升,上課方法開始流程化,對學生吸引力下降,學生學習狀態數據下滑。經過與所有專業負責人討論,診斷原因為教師原創的教學資源質量不高和數量不足、應用現有資源不夠、教師對學生個別輔導不足等問題。為此,大家通過集體學習翻轉課堂理論,形成共識,調整了直播的規定,鼓勵教師按知識點與技能點錄播高質量微課,允許教師用錄播方式利用資源,教師主播的功能變為組織課堂活動與串講,將直播時間的主要工作從講授轉變為輔導,實現了線上教學的重大觀念轉變。
(九)配套實施師生激勵機制,培育線上教學良性生態環境。為提高教師積極性,學校大幅度提升了教師線上教學課時費,對不按工作標準工作的教師由質量辦當周進行處理并公告。同時,學校為貧困學生提供了流量包補貼現金,開展了線上教學學習標兵評比活動,按學校現行標準對曠課、遲到、早退等違反紀律的行為進行紀律處分。
二、基于教學診改理念的線上教學工作經驗與成效
隨著學校全面復課,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線上教育教學告一段落,學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線上教育教學工作已達成既定目標:教學內容上按時完成了學期初制定的教學進度,共計開設 222 門課程,其中公共基礎課 21 門,專業課 201 門,課程開出率高。“柳州 e 職云課堂”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同時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通過師生口口相傳,形成了品牌效應。
(一)經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過程提示教師:其一,只需要認知了解不需要推理練習的文化課、思政課、心理健康課可以整合資源進行大面積聯播或開發幕課;其二,僅有線上教學很難完成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其三,線上教學中,教師角色只有由講授轉變為資源整合與個別輔導,才能真正實現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教學的現代學校目標;其四,以數據驅動工作的方法及工具能夠迅速促成“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從口號變成行動。
(二)成效。“柳州 e 職云課堂”工作方法上實現了診改五個轉變。首先,本次線上教育教學過程完全遵循“8 字”螺旋,由數據驅動學校、課程、教師、學生等層面在管理制度、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改進、學習態度扭轉等方面的動態調整、持續改進,變管理為治理。其次,從分層制度建設到多部門共同治理,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學校實現在數據平臺紐帶下縱橫貫通的系統工作機制,變零散為系統;從現有數據抓取到主動開發 APP 添加評價數據,進而形成準智能化數據平臺,養成了管理者、教師、學生依據數據做判斷的習慣,變主觀為客觀;以數據為評價標準的工作機制,促進了管理者、教師、學生主動查看數據、依據數據診斷改進的習慣養成,變被動為主動;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形成了工作必須定目標、建標準、成閉環的工作習慣,變一時為日常。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場考驗,通過考驗的都是有準備的人和組織,教學診改與改進作為學校質量管理的有力工具,是教師通過這場考驗的最好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小燕.論職業院校教學診改的基本理念、邏輯起點與實踐遵循[J].教育科學論壇,2018(10).
[2]郭英劍.疫情防控時期的線上教學:問題、對策與反思[J].當代外語研究,2020(1).
[3]李春華,周海英.“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效果提升研究——基于蘇南地區高職院校的調查[J].職教論壇,2020(4).
[4]王玉生,宋曉燕,張天杰.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
【作者簡介】何 瑜(1973— ),女,壯族,碩士研究生,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軟件與理論、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劉文燕(1989— ),女,壯族,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職業教育、教學管理。
(責編 王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