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輝
(滄州工貿學校 河北 滄州 061000)
按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 確定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越來越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在國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引領和指導下,我國中職學校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也不斷進行著探索和改革,但以往開展的教育教學改革大多還是面向專業課,涉及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項目相對較少。
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舊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職業學校要重視對于中職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在這一過程中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當前許多中職學校正在逐步探索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體來講,各個學校都還處在摸索階段,還沒有突出的成熟的改革成果。
1.1 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中職學校普遍存在著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的情況。大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學習主動性,也有部分學生抱著學習專業技能、掌握一技之長的學習目的,缺乏對公共基礎課學習的重視。這些情況就影響了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效果。
1.2 公共基礎課教學理念相對落后,教學手段單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在中職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來看,一些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延續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不夠明確,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缺乏創新,難以提升學生興趣,無法滿足新時期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2.1 教學改革研究的目的。教改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現代教育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所需要具備的條件與課程資源體系,提出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策略,并進行相應教學模式的實踐,進一步更新公共基礎課教師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與評價方式,推動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效果,進而總結經驗、以點帶面,提升公共基礎課在中職學校教學中的有效性,使其在中職學校人才培養中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2 教學改革研究的內容
2.2.1 調查研究目前公共基礎課教學中的問題和學生對課堂教學有哪些需求。
2.2.2 集中研討目前在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專業公共基礎課教學中可行的改革措施,教師可以采取的教學策略。
2.2.3 研究同類學校的公共基礎課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研究相關企業的實際需求,探索本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方法和途徑等。
2.3 教學改革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了調查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教育實驗法等方法,內查外調,廣泛獲取資料,不斷修改和完善實施方案,在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進行反思和分析。力爭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在研究中注意科學方法的應用,對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反復論證。
2.3.1 調查研究法。調查走訪本校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合作企業,了解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在一線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工作中尋找改革和實踐的立足點,老師集體備課,邊備課邊鉆研,致力于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的能力。
2.3.2 經驗總結法。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觀摩、學習兄弟學校的教學改革成果和經驗,走訪中職學校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總結經驗,掌握豐富的一手材料,客觀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的優勢與不足,為教學改革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
2.3.3 教學實驗法。以本校會計電算化專業18 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改革,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逐步養成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2.4 研究的具體實施步驟。首先,認真研讀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的相關文件、相關文獻,了解國家政策和指導思想,深入學習其他學校關于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將改革的理念、內容等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所需要的實際條件和準備工作。其次,在中職學校學生和相關行業企業中開展調研,了解學生以及相關企業對公共基礎課教育的需求。然后從中職公共基礎課程中的語文這門課程入手,開展教學改革實踐研究。總結實驗數據并分析,使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和功能得到提升。具體采用方法按各階段研究的內容而定。在研究過程中步步落實,并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和完善,力求隨著研究的深入,使效果達到最佳預期狀態。注重公共基礎課對中職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作用,使公共基礎課在中職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并逐步拓展到其他公共基礎課和其他專業。
對于當前中職學校中公共基礎課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形式和發展需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出發點,開展對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
3.1 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必須要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能力為起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在課前充分備課,把培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引領;在授課過程中積極引導,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貫穿始終,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提高公共基礎課教育教學質量。
3.2 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教師要改進原來單一的授課模式,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和手段。依托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藍墨云班課等信息化教學平臺,積極學習和使用各種信息化教學工具和手段,多種形式、多種手段靈活地開展公共基礎課教學實踐。在教學中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通過小組合作、競賽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注重營造和諧、愉快、探究的學習氣氛。同時,建立相互尊重、理解、關心和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無疑也是順利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條件和基礎。
3.3 選取生活實例,引起學生共鳴。公共基礎課的課堂不能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和說教,更要多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和以后工作崗位的事例。事例的選擇要注意“小”“近”“親”“實”的特點,這樣才使學生更感興趣,更容易引起共鳴。教師給出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學習,或在小組活動中擔任不同角色的方式模擬解決過程。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會分析問題,教師通過對各種觀點的分析點評,逐步引入學科教學。
3.4 模擬職業情境,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職學校的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還必須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出發點,充分考慮學生的職業需求。教師要全面分析職業能力目標,注重專業對應的崗位和履行相應崗位職責所需的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所有與職業崗位有關的問題,都要在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下,由學生分別承擔不同角色,共同參與,共同探討。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活動,提供崗位相關的信息和學習資料,從職業實際案例出發,設計實踐性問題,模擬職業情境,引出學科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獲取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5 改革成績考核模式,注重過程性考核和能力評價。學生成績評價模式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相輔相成。伴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理念,我校學生公共基礎課成績評價模式也在改變。期中、期末考試形式趨向多樣化,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學科成績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考核。學生學期綜合成績=課堂表現(40 分)+實踐作業(20 分)+期中、期末考試(40 分)。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綜合素養的培養在結合專業特點的情況下有機結合,更能夠客觀的評價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成績,創新了學生學期成績考核模式。
2020 年1 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 年版)>的通知》,提出了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是中等職業學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必須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打好學生的文化基礎,提升共同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還應結合職業教育特點,選擇與職業生涯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融入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教育,強化與職業能力密切相關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以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學改革任重道遠,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個人業務素養,在教學改革實踐中積極探索,使公共基礎課在職業教育中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