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堯 王啟章 劉勇 張祥欽
缺血性腦血管病在臨床上稱之為腦缺血性疾病,臨床主要類型則是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喪失、進展性卒中為主[1]。對于這類患者,傳統治療方式即是使用內科療法,可是其臨床療效并不高,而科技技術不斷發展的環境下,介入療法受到的應用也越發普遍,顱內血管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也屬于一種治療手段[2]。為了更好地研究這一臨床治療手段的價值,本文對其進行了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收治的80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按照治療方式的差異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 例。其中,研究組患者中,男女比例24∶16;年齡最小56 歲,最大81 歲,平均年齡(64.56±12.38)歲;平均動脈狹窄程度(5.22±1.01)mm。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25∶15;年齡最小55 歲,最大82 歲,平均年齡(64.59±12.40)歲;平均動脈狹窄程度(5.20±1.02)mm。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動脈狹窄程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本次所收納的所有患者,均進行腦血管動脈造影檢查,檢查結果確認為動脈狹窄患者;滿足血管內支架植入治療相關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本次研究。
1.2.2 排除標準 存在藥物過敏史的患者;無法有效交流的患者;器官功能方面存在較為嚴重障礙的患者;1 個月內需要進行其他手術的患者;哺乳期或者是妊娠期婦女。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神經內科藥物治療方案,結合患者實際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以此來確保患者顱內穩定性,同時還需要及時給予患者他汀類藥物來緩解患者的斑塊。
1.3.2 研究組 進行顱內血管介入治療,患者需要在手術前4 d 服用阿司匹林1~3 片,同時做好麻醉處理,在患者進入全身麻醉狀態之后,就可以對患者展開介入治療,即對患者實施全身肝素化治療,同時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緊密觀察,并且使用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來穿刺患者股動脈,應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X 線血管造影機展開造影檢查,在檢查過程中應用超滑導絲將支架牽引到患者狹窄部位,在真正保障支架得以有效固定之后,就可以借助于壓力泵來釋放支架,從而完成整個手術操作。患者在手術完成之后,給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服用時間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變血管的Vs、Vd。②隨訪調查1 年,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治療1 年后的NIHSS 評分。評分越低,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6 個月后、治療1 年后的腦血管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 年后的病死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s、Vd 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s、Vd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Vs、Vd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后及治療1 年后,研究組患者的NIHSS 評分(2.90±1.31)、(2.49±1.32)分均低于對照組的(8.79±2.12)、(8.32±2.22)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腦血管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6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年后,研究組患者的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生率分別為5.00%、2.50%,均低于對照組的20.00%、20.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s、Vd 比較(,cm/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s、Vd 比較(,cm/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腦血管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2.4 兩組患者的病死情況比較 治療1 年后,研究組患者的病死率為12.50%(5/40),低于對照組的32.50%(13/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88,P<0.05)。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生機制較為復雜,多數都是因為患者腦動脈血栓而引發,一旦人體顱內動脈因為血栓而產生閉塞等現象,其腦組織就很容易出現缺氧、缺血等情況,而這一區域腦組織自然就會迅速死亡,同時還會因此產生一系列的影響[3,4]。相關結果顯示,多數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在臨床診治結果中提示,患病者腦組織壞死部位大多是位于患者缺血中心區域,而其周邊還存在著較多的神經元,也就是經常會提到的缺血半暗帶,若能在治療中盡早將患者閉塞的血管有效開通,就能讓患者腦組織血流得到有效開通,從而有效實現良好的供應,這樣患者缺血半暗帶就能得到有效的彌補和挽救,從而提高預后效果[5]。
在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臨床傳統方式都是內科藥物治療手段以及外科頸動脈內膜切術手術治療方案,這兩種治療方案雖然有一定效果,可是效果都不夠理想。介入治療則屬于科技技術發展下的產物,也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將其有效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治療中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6]。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s、Vd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Vs、Vd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介入治療向患者阻塞部位放置了支架,借助這一手段來直接開放患者阻塞性血管,這樣患者缺血腦組織血流供應就能盡快得到恢復,這樣就能有效避免缺血而引發的瀑布效應,所以最終研究組患者Vs、Vd 數據值才明顯低于對照組,這也表明顱內血管介入治療的效果線束[7]。另外,有學者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介入治療方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能緩解藥物所具備的副作用,促進患者臨床生活質量得以提升,再加上這一治療方案也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侵襲,所以治療有效率也就較高。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后及治療1 年后,研究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也很好地證明了顱內血管介入治療手段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上的療效,與相關學者研究報告相似。而之所以會如此主要還是因為顱內血管介入治療能夠借助于支架讓患者狹窄的血管能夠恢復正常的血流,這樣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就能因此而獲得較為良好的再生修復環境,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現象得到改善[8]。除此之外,顱內血管介入治療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預后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年后,研究組患者的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病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是因為顱內血管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學區血流供應,這樣患者這一區域血管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新生,并且還能有效緩解患者神經元繼發損傷,最終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預后效果才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顱內血管介入治療應用效果較佳,患者神經功能能夠得到有效恢復,同時還能有效降低腦血管病不良事件發生率與病死率,預后效果較佳,值得推廣使用。